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215|回复: 1

茶与佛教(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0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茶与佛教,“因缘”深长。自古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从西域传入我国。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要求做到: “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从而,茶叶成了佛教的“神物”。
  茶与僧人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可上溯到晋代。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 “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其中就有此意。又据《晋书·艺术传》记述,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来提神防睡。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烈。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有的僧人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地步。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曾书写过一首五绝,诗曰: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亦有诗曰:
  今古形殊义不差,
  古称荼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
  三字千金百世夸。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由于嗜茶成癖,因此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 “吃茶去”。《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道: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 “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问曰:”为甚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从谂禅师的机锋语,僧徒们往往通过这些平常的语言就能达到“悟道”的目的。自此以后,“吃茶去”三字,便成了禅林的著名法语。
  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时,东郡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 “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在道原《景德传灯录》中也记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 “饭后三碗茶。”饮茶又是寺院佛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同民间一样,宋朝时我国许多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南宋时,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到天台山万年寺学佛,曾被宋皇朝诏至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作“除灾和求雨的祈褥,显验”,并在浙江余杭径山寺举行盛大茶礼,以示嘉奖。
  径山是天目山的东北高峰,这里山峦重迭,古木参天,白云缭绕,溪水淙淙,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还有鼓楼、大铜钟、龙井泉等名胜古迹,可谓山明水秀茶佳。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宋开禧年间,宁宗皇帝曾御赐“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自宋至元,有: “江南禅林之冠”的美誉。径山寺不但饮茶之风甚盛,而且每年春季,经常举行茶宴,坐谈佛经,径山茶宴有一套甚为讲究的仪式,茶宴进行时,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茶,以表敬意。尔后由茶僧一一奉献给应邀赴宴僧侣和宾客品饮,这便是献茶。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盖闻嗅茶香,再捧碗观色,接着再是启口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高,茶叶好,随后的话题,当然还是颂经念佛,谈事叙谊。
  宋理宗开庆元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曾来径山寺学取经,拜虚堂禅师为师。学成辞师归国,将径山茶宴仪式一并带回日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
  

发表于 2004-10-21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与佛教(一)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