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381|回复: 0

祭灶神与胶牙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3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LBHIDDEN[0]LBHIDDEN[这个贴子最后由冯志刚在 2005/02/03 00:54am 第 3 次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img]
  鲁迅先生曾作《庚子送灶即事》诗一首: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从诗题可知,胶牙糖与“只鸡”、“黄羊”均系送灶时所用的祭品,但为何叫这种糖为胶牙糖呢?
  送灶,亦称祭灶、辞灶,是我国旧时的一种民间岁时祭祀风俗,为五祀之一,这种习俗自周代即已开始,在我国流传很广。古于夏祭,汉改腊祭,民间则习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贿赂灶神在天帝面前多加美言,以求来年好运。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二·五祀》说:“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宋·苏轼《初到杭州寄子由·诗二首之二》:“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由于火的发明才使人类由茹毛饮血进入熟食,而灶的发明进而使人类进入了烹饪的新阶段,因而可以这样说:人们祭灶实则是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
  祭灶日期,旧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沿袭下来有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明代之前以二十四日居多,以后逐渐改为二十三日。有些地方还分二天进行,二十三日夜“祭荤灶”,用鸡鸭鱼肉、美味佳肴为供品;二十四日“祭素灶”,供品用水果、瓜子及点心等。但无论荤祭还是素祭,都少不了糖瓜一类。旧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民间送灶神上天,谓之送灶;除夕又迎回灶神,谓之迎灶。
  灶神亦称“灶君”,老百姓俗称为“灶王爷”。民间传说灶神是一家之主(民以食为天嘛)。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旧时,差不多家家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灶王爷又被称作“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灶王的神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也有的人家直接将神像贴在墙上。神像有单座、双座之分,如果奉祀人无配偶,则只供单座像。灶神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据说他要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天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一般老百姓害怕被灶神冤枉,所以这一天要供祀灶糖,为的是粘住灶王爷的嘴巴。灶糖系用麦芽糖充当,因它不但味道甜蜜,而且粘性很强,它既使灶王爷的嘴巴甜蜜蜜的专讲好话,又能粘住他的嘴巴而不讲坏话。
  送灶多在一更左右黄昏入夜的时候举行。旧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禁止女子参与祭灶,后来则要求不那么严格,由一家中的男主人主祭,先到灶房,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和供品。迎灶,又称“接灶”,因为相传灶神在除夕时要返回下界,继续监督人们,所以家家户户便又在除夕时焚香祭灶,换贴一张新的灶神像,以迎接灶神。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一首《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习俗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还有一首题名《灶君怨》的打油诗以灶王口气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年没吃一点啥,临走灶糖粘嘴巴。
  你这一家好人家,叫我咋给玉帝夸?
  这正应了一句俗话:
  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
  另有一天首《灶君谣》也是这个意思:
  灶糖一盘茶一盏,打发灶君上青天。
  天宫见了玉帝面,不当说的且莫言。
  有的人家在灶王牌位两边干脆写上这样一副对联:
  上天阳好事;下界降吉祥。
  正因为麦芽糖的粘性,故早就有人把它叫作“胶牙糖”了。元代程文海有《祭灶诗》一首写道:
  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
  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
  诗中“胶牙饧”即麦芽糖。全诗的意思是:不知是在什么时候把灶台叫作“灶君”的,不就只是一个“鼻是烟囱耳是铛” 灶台吗?接着,诗人又模仿灶王口气说,我其实没有什么灵性,也上不了天,只是要你分一点糖果给我吃罢了。祭灶本来是十分郑重严肃的,但诗人在这里却一反其意,用大不恭的言语讥刺灶王,其实正是对祭灶这种迷信活动的辛辣讽刺。
  至今,祭灶神的习俗虽已少见,但麦芽糖却仍为人们所喜爱。君不见成都市的名优小食品“丁丁糖”么?它在川西坝子本来是叫作“白麻糖”的,因为有首儿歌唱道“丁丁当,卖麻糖”,它才又被叫作“丁丁糖”的。
  在历代关于祭灶的诗作中,温江中学退休教师刘明先生作于1993年的一首《祭灶戏作》亦颇具谐趣:
  油灯锅底亮堂堂,纸马香刍饯灶王。
  此去面君当报快,归来劝世好装腔。
  粘牙未必遭歪货,结舌皆因怕漏黄。
  明日庙门看露布,天宫引进白麻糖。
  按:上诗中“报快”系四川方言,意为尽说好话;“漏黄” 系四川方言, 意为泄漏秘密;“歪货” 系四川方言,指伪劣产品;“露布”即广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