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15|回复: 0

塞外冰雪情 神交二十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7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塞外冰雪情  神交二十载

八十年代初,我下乡回来后在基层工会工作,因为喜爱书画,经常请教一些老先生,有一年,请来一些著名书画家在我单位搞笔会,结识了天津著名画家梁崎,后来由他向我介绍了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季刊《迎春花》。从那开始我就每期必看,坚持数年。里边主要介绍画家简介、作品赏析、国画技法等等,在这里,开始了让我魂牵梦萦二十年的经历。
在1983年的第三期里,我读到一篇陶同馔写的“笔墨当随时代,丹青贵抒今情”详细评写于志学老师的冰雪山水画。文章提到于志学老师三幅描写北疆冬景的山水画分别在建国三十周年美展和广交会上崭露锋芒,得到强烈反响。什么样的作品有如此影响,这勾起了我的兴趣。
往下看,有于志学老师的六幅作品。按说,我看过许多画家作品,多是山水、花鸟、人物,但能记住的不多,不知何故这次翻开画册,顿时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我就被精彩的画面惊呆了,冰雪刻画的如此传神,像是水墨化了的冰雪自然景观,尤其是冰凌的那种立体感觉,观之欲滴、触之欲碎,把冰雪自然景观表现的惟妙惟肖。作品吸引人的眼球,是让你无意识中把目光移到这里,久看不厌,作品养人眼球,是让你在看中获取高雅的素养,提高品味。
在历史上,唐王维,宋李成、范宽等,都有雪景的佳作。但是古代画家的雪景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描绘的对象多是中原及江南的雪景,很少有真正的北国风光;第二是技法不丰富,只有留白、吹粉、弹粉三法,而且,在古代雪景画中,雪只是依附于山、树、建筑等物上的附庸,并不是表述的主题。一直到于志学老师的冰雪山水画创作的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于老师出生于我国东北,成长于北国,他是雪乡的主人,对白山黑水间的冰天雪地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立志要为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风光传神写照,由此而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艰苦探索。他深入到北国的高山平原、深谷密林,去了解、研究冰雪世界,亲见了许多奇丽的景致,掌握了很多隐深的奥妙。熟悉了所表达的对象以后,便开始研究冰雪技法。经过长期努力,于老师借鉴前人的泼墨法而以泼白法来画雪景、雪岭和冰块;从传统的屋漏痕中得到启发,用滴白法画冰溜、冰柱;还创造了画丛林、雪山的雪皴法,画冰凌、树挂的重叠法,画倒影的揭纸法、对叠法等。于老师还以倒峰用笔,用由上向下画的笔法来表现连绵起伏的雪景。最重要的是于老师用矾水混淡墨,解决了千百年来中国画不能直接画雪的难题,终于用笔将冰雪画在白纸之上,使之成为画面的主体而不是附庸。作为一个冰雪画家,他刻苦地努力了二十多年,把时间与精力全部倾注在如何用墨,如何用笔,又如何用水,以至如何更好地表现在宣纸上。于先生作为新画种的“拓荒人”(于先生常盖在画幅上的朱文印),在中国当代绘画史上自然占有了应有的地位。雪给了画家以梦幻一般的美感,画家因而运用其灵动的画笔,表现出大自然具有韵律无穷的幻境。
我翻看着画册不忍放手,就好象眼球受到感人刺激后久久难以忘怀一样,这种冰雪世界带给人的强烈震撼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看到这种独特精美的画面,我心里就开始把冰雪画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立下誓言,一定要把冰雪画学到手!
我细心拜读了于老师所作的《吾将上下而求索》,里边简要介绍了冰雪画技法。尽管简要但是却把冰雪画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元素作了基本介绍。这,就是指导我今后学习冰雪画的唯一依据,太珍贵了,于是我把它视为珍宝,经常拿出来仔细翻看,把每个字都认真的读出来,细细品味,以加强我的理解。为了不丢掉一个字或颠倒一个字而曲解文章的正确含义,我总是在反复地阅读每一句话,认真揣摩隐深的含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我还要对比作品,充分理解创作过程中技法的运用。
当我真正拿起笔蘸上矾水画第一笔时才真正感到艰辛,就像小孩学走路 迈出第一步的感觉一样:纸张不对,水痕不明显;矾水不对,墨色不突出;用笔不对,没有层次,总之,什么都不对。怎么办?那阵不象现在,通讯条件差,而且我也不知如何找到于志学先生。没办法,只好反复试,浪费了许多的纸墨却依旧没长进。后来,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被上级提为企业主要领导干部,没有时间画画,每天从早到晚忙于工作,把自己累的焦头烂额,再也没有时间练画。
2000年,单位调整我内退,工资少了但是时间可以由自己支配,就在这时,唯一想到的是冰雪画的情结,十几年始终萦绕在我心里,于是,我翻出当年的杂志再次练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夹萱上练习,无意之中翻过来看,突然发现了只有在于老师作品中才有的水痕线终于出现了,而且每一笔都有,层次分明,我欣喜若狂,开始不断临摹于老师的作品,终于像个样子了。在2004年中国美展天津赛区中我入选了一副冰雪画。现场我去观看,只有这一副冰雪画作品入选。
从这以后,我更加想念于老师,尽管我们始终没有见过面,但是我们在书里早已成为师生,就是这本《迎春花》,让我学会了冰雪画。
2005年,我开始学习上网,由打字到浏览,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上网中我最关心的就是于老师和他的冰雪画,我浏览了几乎所有的有关于老师的网站,搜集了于老师所有网上展示的作品反复学习,有的我还打印出来临摹。有一天,在网站上找到有于老师的联络方法,心里一阵的惊喜,见到于老师指日可待了。终于我鼓起勇气拨通于老师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于老师本人,我心里异常激动,这是久违了二十年的通话。我把自己的情况向于老师作了介绍,老师很高兴地说,我们神交了二十年可以见见面啦。听到老师的允诺我兴奋的一宿没合眼,第二天一早,我就登上北京的列车。
2005年6月13日的中午,我推开了老师的门,眼前一亮,终于见到于老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一眼就认出了老师,他个子不高但很结实,灰白的头发下面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眼透出慈祥的笑容,我抢步上前紧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说:于老师您好!终于见到您了。
于老师亲切善良,丝毫没有架子,年已七十还像个精力旺盛的中年人,只是因为腰痛,紧紧扎着一条宽宽的腰带,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他说,这是在柬埔寨作文化交流时颠迫劳顿造成的。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放下工作,一边交谈一边接电话,趁老师接电话的时候,我环视了周围,屋里很干净没有太多的装饰,但是每个角落里几乎都放着纸笔,上面有老师画的速写和记录,我想那大概是记录了当时的心得吧。老师放下电话,忍着腰痛把我领到楼上的工作室,让我把作品挂在工作台上,老师坐在那里认真地看着每一幅作品,有时还忍着腰痛站到画前仔细端详作品的细节,在肯定作品的同时详细指出作品的不足以至每个细节都没有放过,最后提出改进的要领和方法,老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画画一定要刻苦努力,既然选定要走这条路就要付出辛苦,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你才会获得成功,否则就会永远落在别人的背后。老师这番话被我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会让我受用一生。
老师工作很忙,社会活动很多,我们谈着话就有许多电话接进来,或请教、或请示每个电话于老师都热情接听,提出自己的见解,给予忠告,谈话直率、态度热忱,客观分析透彻,常常站在对方角度审视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我深深被这种大家的风范所感动,在我眼里,老师不但是个目光锐利、诲人不倦的老师,也是个善解人意、充满爱心的老人,更是个不知疲倦、笔墨勤耕的工作狂。老师对我讲:你三天画一张画太少,我社会活动这么多一年还要画600多张画,所以你一定要努力,起码一天要画一张,不刻苦不行,我那些学生都很刻苦,你也不能偷懒。老师态度尽管严厉但都是为了学生好。老师对我说:你看,我这里每个地方都有纸笔,这样我可以利用每个时间来创作,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我创作的空间,坐在哪里都可以抓住灵感搞创作,就连看电视的时候身边都放着笔,看到想画的拿起来就画,不放弃任何空间和时间。我被老师的这种工作态度所深深感动。
为了搞创作,老师的家里没有豪华的装修,也没有刻意的装饰,偌大的空间完全成为工作室,老师对我讲:别人住房是为了享受,我的住房是为了创作。短短一句话却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有着强大的感召力。
老师平时注意积累体会,我看到房间的档案柜里摆放着整齐的档案,老师随手抽出一本说:要做好作笔记的习惯,平时的积累经过整理就变成了实践的经验。我注意看到一柜一柜的资料,有用袋子装,有用书夹装,分门别类码放的整整齐齐,一册一册的笔记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一张张画稿包括人物、动物、而动物又分为各种各样,除此之外,还有十二生肖动物等等。无论是文件柜的资料还是笔记本的文字、纸上的画稿,都是老师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用心血换来的,那里记录的是一个大艺术家成长的经历,是为后人继承和发展冰雪画艺术事业所作出的历史奉献。
临走的时候,老师送了我两本亲自签名的书,一本是《传世藏苑.于志学作品选》,另一本是《当代中国美术家.于志学》。
看到老师总算实现了我的一个二十年夙愿,看到于老师让我知道了勤奋的真实答案,看到老师我这才认识到艺术家的伟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