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通衢庐 于 2011-2-15 22:03 编辑
张羽翔作品 -----------------------------------------------------------------------------------------------------------------------------------
张羽翔,别名张小弟,广东开平人。
1963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市,
1979年毕业于南宁市第八中学,
1981年至1984年就读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今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染织专业,
1985年至1989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今中国美术学院)篆刻专业,
1989年至今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师从王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第五、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四、五、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全国书法百人优秀奖、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
-------------------------------------------------------------------------------------------------
近两年来,“广西现象”不再被人们炒得沸沸扬扬,但“广西现象”学人的不断努力,仍然值得研究。尤其是“广西现象”主要书家张羽翔的书法,仍然是不可小视的。
张羽翔擅行草。他的行草书出入魏晋,但他对魏晋人的书法有其特殊的理解。电就是说,他在临写、研究魏晋人的书法时,糅进了自己的审美观念,使魏晋人的书法审美风格改变了味道。
最近,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字帖》丛集中,有张羽翔的《行草世说新语》一册。张羽翔的这册字帖,写得令人振奋。此册开篇书《世说新浯》第26条,张羽翔将其写得体势方严中见出流畅之意,与魏晋人的书法,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二谢帖》、《平安帖》诸帖的风格正好相反,即:魏晋人的书法以一拓直下为造型原则,故体势圆媚;而张羽翔作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用之,但仍能令人觉得他的书法与魏晋人在气象风格及其趣味上灵犀相通。如他写的《世说新语》第26条中的“谢”字、“祖”字、“得”字,确实在气象上近似王羲之传本上的字迹,但他却有意用方笔起笔,且转折处刻意以顿笔法为之,总之是势态形貌刻意方处理,与王羲之的遒媚圆笔是迥然而异的。
在我们看来,羲之时代的魏晋人书法之所以以圆转为造型原则,乃是因为彼时书法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功能占主要地位,圆转的造型方式是比较便于快速书写的。而当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书法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欣赏。方笔起笔、方笔造型的书写方式虽然书写起来比较慢,但视觉美感的丰富性却大大加强了。于是,可以说,张羽翔对魏晋书法的反其意而用之,正是他对“笔墨当随时代”有明晰、聪敏的体认使然。
可以说,张羽翔的上述书法观,是目前有见识的中青年书法家的普遍追求,比如白砥,比如沃兴华。他们的追求虽然风格迥异,但英雄所见略同。在这个意义上,张羽翔的书法实践是有普遍性的,是值得将其与白砥、沃兴华等人的书法在互为比照中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的。
张羽翔的书法是有情感的。欣赏他所书的《德行篇》,尽管只是片断,但我们也能感到那点画之中,有作者生命气息的吸嘘,感到那字里行间,似乎有作者的血液在涌动,感到那书法有无限的视觉张力。这种具有无限的视觉张力的效果,无疑是中国书法的筋健血活之法使然。而这之中的筋健血活之法,完全要依靠作者运笔时的回藏笔法,以及依靠行笔时的提按顿挫所产生的笔法的微妙变化才能体现。
张羽翔在书法创作中讲究的是大气象中有细腻微妙的变化,所以可以说他的书法的点画、结体处处通灵、处处精妙。在笔者看来,在当代,正是由于有了白砥、沃兴华以及张羽翔等人的和而不同的高水平的书法追求,中国书法的发展在未来的大美术环境中应当是充满无限希望的。
——摘自《中国书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