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10-8-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364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明人永乐庚子草书《千字文》研究 ! Q$ [. N; e* w/ J
————兼论解祯期其人其书张金梁
& o0 F( L9 B. b浙江图书馆藏有一件明人“永乐庚子岁夏五月书”经折本草书《千字文》(下简称《千字文》),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文物局成立中国古代书画七人专家小组,对全国博物院、馆所藏历代书画作品进行普查鉴定时,定其为明代解缙书,并收入文物出版社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后来人们发现,解缙于永乐十三年正月死于锦衣卫狱,不可能在“永乐庚子”(永乐十八年)书写作品,此《千字文》的书者当另有其人。故本文对其进行考证研究,以解其中谜团。
, U5 B$ I0 U- X. A! J% ?+ t4 b一、“不失门风”“出蓝之能”的解祯期书法
# O! g4 d+ ~" G, E5 j4 x1 ?! I# y0 z经折本草书《千字文》没有书者姓名和印章,只有“永乐庚子岁夏五月书”之尾记(如图一),此作品不见明清诸家著录,也没有任何收藏图章及题跋,在这种情况下“专家小组”将此定为解缙手迹,显然是在考察纸墨符合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被其与解缙草书形神兼备的高超书艺所打动。此墨迹2007年8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以《明人草书〈千字文〉》为名付梓发行,“出版说明”云:“其书纵横超逸,奔放洒脱,点划出规入矩,章法尤见匠心,全篇一气贯注,神完气足,笔法绝肖解氏。即非解氏真迹,亦属狂草珍品。”“虽疑非解氏手书,然单就艺术成就而论,不逊于解氏其他传世作品。”[1]这也正是“专家小组”看走眼的原因所在。既然《千字文》不是解缙所书,那么必定是当时深入学习解缙草书而大有成就的书家所为。
* o, F5 K. H9 t- Q# U4 U2 K解缙生于洪武二年(1369),二十一岁中进士,官授庶吉士,以文墨侍君王,颇得朱元璋赏识,“天子爱惜其楷书,至亲为之持砚。”[2]永乐初其官至翰林院学士、右春坊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大臣,诗文书法堪称一时之绝。明人吴宽云:“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3]解缙书法真、行、草皆工,而草书最有个性,“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书傲让相叠,神气自倍。”[4]意法多师张旭,缠绕旁取怀素,笔飞墨舞,一派浪漫色彩,代表作有《游七星岩诗》、《广西感候诗》等。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永乐年间学习解缙草书的人非常少,其原因有三:一是永乐年间在“善楷书”可以入仕的作用下,以沈度为代表的“中书体”大兴于天下,解缙的草书虽然能令人耳目一新,但无助于功名,使人敬而远之;其二解缙草书过于狂放,让时人难以接受。文坛巨子王世贞曰:解缙“狂草名一时,然纵荡无法,又多恶笔,杨用修目为镇宅符。”[5]当时“能使赵吴兴失价,百年后寥寥乃尔。然世所多见者狂草,其所以寥寥者亦坐狂草故。”[6]此论基本代表了当时复古书风下人们的普遍看法;三是解缙虽受到永乐帝的重用,但永乐五年便失宠外放广西参议,继转交趾,九年下锦衣卫狱,十三年死于狱中,家族亦坐累充军。也就是说解缙在永乐初活跃了不到五年,便失宠获罪致死,其诗文书法也随着打入地狱,当时无人问津了。" }0 O/ g4 j4 L$ L
自解缙下狱后,人们以免引火烧身,其诗文书法也大都藏匿或消毁,更无从谈起学习之人了。但此时仍有一个人与解缙风雨同舟,成为其书法的唯一继承人,他就是解缙的侄子解祯期。他比解缙小十四岁,以叔父为师学习书法,造诣颇深。永乐初朝廷诏地方官员荐善书者选拔使用,解祯期由此一举成名。解缙《欧阳夫人墓志铭》云:“祯期今年(永乐三年)来京师,受主上眷知,以书学选为天下第一人,被特恩习书策东宫。”[7]此充分证明祯期书法出类拔萃,也不可否认其受到重视与解缙在内阁为官有很大关系。从文献上可以看出,凡涉及祯期时,往往与解缙相提并论,其中媒介便是书法。如《明史》、《续书史会要》皆以祯期“善书”附名于解缙之后。李应祯曾论书云:“解学士文章翰墨独步一世,……若祯期所书,比之王谢家子弟,风流似有间耳。”[8]王世贞《续名贤遗墨跋》也谓祯期书“疎隽自喜,似不失春雨门风。”[9]其中不仅说明了二解叔侄间的师承关系,更肯定了祯期书法大得家传的真实状况。
7 k7 _) Q4 S3 u# G2 \7 }草书最能代表书法艺术水平和个人特色,解祯期之草书得其叔父精髓尤多。解缙曾书《草书广西感候诗》以赠,其跋尾曰:“此余近日所作数诗,皆率尔而成,今率尔书之。虽然未尝敢弃古自为也,中间复笔、覆笔、返笔之妙,付有识者自辨之。永乐庚寅五月二十三日夜,京城寓舍书于祯期,缙绅识。”[10]此书为解缙草书代表作,王世贞谓其“时时见才情,笔势尤遒俊。”[11]笔法、字法、章法变化极为丰富,自然成为祯期心追手摹的范本,再加之长期的耳濡目染,草书学习大获成功。王世贞跋《停云馆帖》第九卷所收解缙、解祯期之草书曰:“解学士似为衘橜所苦,未甚驰骤。然踠足差少,祯期举举出蓝之能。”[12]王氏认为解缙之草书由于身份职位限制没有真正放得开,而祯期之草在其叔父的格调上更加自由奔放,似有胜蓝之感,可见评价之高了。
+ O1 W, h! J0 l: L% |6 ?解祯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较少,在全国书画普查的《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中,只收有“解缙、解祯期《行草书〈论书〉》”,此墨迹现藏于上海朵云轩,书后有款曰:“永乐甲午春二月几望,书于春雨寓舍。”(如图二)此作为朱丝栏册页,行楷书,从整体上看笔势统一当为一人所书,而“专家小组”定其为解缙与解祯期之合作,令人费解。后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专家小组”的结论是错误的理解了历史文献所致,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录》在记载解缙、解祯期书作时有如下文字,现按原来格式抄录如下:3 k _) f) ?. t+ |. k
4 A( j. i4 D9 d2 ]# D3 j
解春雨书学传授谱(朱丝纸本真行书,按王佐云:此文后有“春雨”二字,盖先生下锦衣狱时为指挥使纪纲书,详见书评。)( s4 |# }8 f! t5 d; C! Y) T; U
解大绅解祯期合卷
$ a# p) b* w5 a大绅书前後赤壁赋(行楷书乌丝栏,纸本高六寸,长三尺。)
& c# `% i# @6 Z前赤壁赋(原文不录)5 S0 X6 s9 G2 W9 h
後赤壁赋(原文不录)
4 }- s w! t4 m$ ]" O: u! p祯期临兰亭叙(小行书乌丝栏,纸本,合前为一卷)[13]+ x$ [& d l5 K1 r/ o( b L
/ _" Y: x) a2 }7 c3 a- d此段文字显然是记录了两个内容:一是解缙所书的《书学传授谱》,另是解缙与解祯期的合卷,其包括解缙书《前、后赤壁赋》和解祯期临《兰亭叙》。面对《式古堂书画杂录》之记载,“专家小组”首先认为《解春雨书学传授谱》就是朵云轩所藏的《论书》,然后把《解春雨书学传授谱》当成了书写内容,而将下行的“解大绅、解祯期合卷”当作了书写者及装裱形式,致使出现署名错误。* T1 d* N/ k2 n6 {3 z1 q4 @7 B
在此还要说明的是,《式古堂书画杂录》所记《解春雨书学传授谱》与朵云轩所藏《论书》并不是同一内容。《解春雨书学传授谱》记载了自汉蔡邕至元末明初的书家师承关系和成就;《论书》述说的是书学肇源与发展情况,它们皆被收入明清人刊刻的解缙《文毅集》、《春雨杂述》等著述中,上海书画出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也收录之,标题分别为《书学传授》和《书学详说》。明末汪砢玉《珊瑚纲》收有解缙《书学传授谱》,后附跋云:“右此文后有春雨二字,用朱界行表白纸写,或正或行,最为神妙,盖先生下锦衣狱,春雨必为指挥使纪纲书之而流落他家,今为南京刑部尚书杨宁所得。余又得先生游丝字二幅于陜西秦府,因并识之,天顺三年春月王佐识。”[14]天顺三年(1459)离解缙书作书的永乐十二年(1414)四十五年,王佐之记应当可信。《式古堂书画杂录》所记《解春雨书学传授谱》后有注曰:“朱丝纸本,真行书。按,王佐云:此文后有‘春雨’二字,盖先生下锦衣狱时为指挥使纪纲书。”由此可知作者并没看到解缙之墨迹,是从《珊瑚纲》转述而来的。但奇怪的是,《书学传授谱》之文屡有记载,而墨迹罕见流传;《书学详说》(《论书》)书迹罕见前人记载,而墨迹闪耀于人间。从所用“朱界行表白纸”及“或正或行”之字体,且跋尾中有“春雨”二字等情况看,皆与王佐跋《书学传授谱》相同,令人迷惑不解,这正是导致“专家小组”出现错误判断的原因所在。. K) r: {* C& Y- n8 T1 |. g& \+ C
现存《论书》墨迹残缺非常严重,存者大约为此文的三分之一,不由使人产生联想:一是否此册页前面原有《书学传授谱》墨迹,而后残缺遗失?二是否解缙在狱中同一时间内用同样的纸张、字体、款式书写了《书学传授》及《书学详说》两件品,而前者墨迹后来失传或仍隐于民间?三是否后人将《书学传授谱》与《书学详说》在记载时张冠李戴?限于资料阙失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在《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中,根本没有解祯期的书法作品。
. W# P% [- f7 Y" b' w二、《明人草书〈千字文〉》当为解祯期所书
: j5 z+ w8 X" a; [! e' C5 L解祯期的书法墨迹流传极少,刻入丛帖中书迹亦不多见,幸有文徵明《停云阁帖》卷九中刻有祯期书李白《送汪伦》诗,于此方能一睹其草书之真面目,其根据有三:一是文徵明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具有非常深厚的鉴赏能力;二是文徵明生活在明代中期,距解氏生活年代不远,且曾在翰林院为官,对曾为中书舍人的解祯期书法有深入的了解;三是文徵明与各地收藏家多有交往,能见到较多的解祯期书法,可从中挑选代表作上石。因此说,用此来讨论解祯期书法,具有真实可靠性。" R' a5 z! O; p/ h6 \1 R
解祯期所书李白诗《送汪伦》(如图三),用笔潇洒劲健草法娴熟格调高雅,具有很高的草书水平。将其与解缙草书代表作《广西感候诗》(如图四)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用笔、结体、神韵上的师承,通过仔细观察分析也能发现诸多各自的个性特点:从用笔上看,解缙速度较快,起笔变化丰富,主要有切锋、搭锋等;而祯期起笔多有回锋少搭锋,故解缙之书灵动,而祯期之书则厚实。在结体上,解缙之书字型的大小及笔画的精细上变化幅度大,有时甚至显得过于花俏致使衔接不自然;而祯期之书则在字型及笔画粗细上变化幅度较小,较少过于夸张之处。从字法上看,解缙的草书中间掺杂行书较多,狂放处又特别张扬,让人有意想不到之处;而祯期书则特遵草法,放而不狂纵而能收,意在笔先略显稳重。从行气上看,解缙书有信手拈来撒豆成行的感觉,不太重视上下字之间的连属关系,使行气呈显出一种无意自然之态;而祯期书则强调上下字之间的衔接,追求行气的贯通。从字的取势上看,解缙书在横画书写上右上取势的角度较大,字里行间忽有右下取势者,使人产生奇特之感;祯期书横画右上取势角度较小,少见右下取势者,比较平和。从章法上看,解缙书大小、轻重对比明显,节奏感较强,字的大小分布颇有韵律,有时行与行之间合并穿插,使一段成为不可分割的小整体,颇具艺术效果;祯期书则字里行间透露出理性,章法布置较为规矩。总体分析,解缙草书才气横溢,有明显的狂士情怀和浪漫色彩,在草书创作上有极端奇怪弄险之处;而祯期在才气资质秉性修养上难与解缙相提并论,因此其草书虽然在风格上受其叔父影响颇大,但表现出了讲究功力较重传统而少越规矩的作法,这也正是人们认可祯期草书,谓其有“青出于蓝”的原因所在。再看墨迹《千字文》,在草书的笔法、结构、风格上与解缙书虽然相近,但仔细品读便会发现二者有不少相异处,而这些相异处恰好与祯期书之特点相符合,这为我们将《千字文》断定为祯期所书提供了宏观依据。# h" F' \2 @: e+ f$ g
在诸书体中草书不主故常,变化最为丰富,同一个人所写的草书作品,也会出现许多面貌上的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从中总能看出其用笔习惯、笔势特点、草法渊源、章法规律等特点,将《送汪伦》与《千字文》第三页(如图五)从微观上进行比较,更能看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 Z0 n8 U* ?$ u8 |; t; `从用笔上看,二者的起笔的皆严谨有法而变化多端:或回锋圆劲,如《送汪伦》中的“李”、“千”、“我”及《千字文》中“剑”、“巨”、“鳞”等的起笔;或下切方整,如《送汪伦》中“欲”、“岸”“伦”及《千字文》“号”、“夜”、“果”等起笔;或尖入正行,如《送汪伦》“声”、“舟”、“”及《千字文》“巨”的第二笔及“珍”、“柰”的起笔;或搭笔顺势,如《送汪伦》“乘”、“声”、“桃”及《千字文》“阙”、“珠”、“称”、“羽”等的起笔;或上联下接,如《送汪伦》“白”、“上”、“踏”及《千字文》“号”、“李”、“重”、“潜”、“翔”的起笔,不论是形态还是神韵,二者皆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
4 k3 o: S [- e1 M- y从行气上看,二者在字与字之间大都采取上下承接重心摆动方式,用笔迅疾字形错落以求行气跌宕起伏。特别是在节奏较快的章法中,掺以慢条斯理字字独立的书写,来增加章法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如《送汪伦》第二行“闻”、“岸”“上”和第四行“汪”“伦”、“送”等字字独立,在流动的篇幅中显得凝重,起着非常好的调节作用。对照《千字文》可知所用手段之相同,如第二行的“光”、“果”及第四行的“淡”、“鳞”,故意使字体不与上下连属,来达到放而能收的效果。
* g9 E2 e* A, F+ K3 u0 e! f0 a" S在字势的承接上,二者皆具有最明显的移位承接特点,即不等上字末笔之势送到下字应到起笔之处,而随着上字末笔的结束直接书写下字,如《送汪伦》之第三行“桃”字的末笔结束在右边,下接“花”字直承右势,出现其字重心右移,而后“潭”字相机而下,重心与桃花在一条斜线上,然后用“水”字向左取势加以调整,而其下“深”又承右边结束之笔而书,再使字的重心右移加以上下呼应,呈现出了波澜壮阔之势。第四行“不及”二字的承接最具特色,“及”字直接“不”字右点回收之笔,再度出现参差状态,给整个篇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千字文》整个章法也是如此,此页第二行“珍李”二字,“李”接上“珍”末笔而重心右移,第三行“菜重”最为明显,“重”字借上“菜”之末笔右移幅度非常大,第四行的“鳞潜”之形式也是如此,皆与《送汪伦》中书法重心移动的处理方法相同。( J* o3 x8 g3 V
草书字法是带有个人风格烙印的基本单位,也是区别不同书家作品的重要依据。若将《送汪伦》与《千字文》中共同有的字加以比较,非常直观的看出二者书法的密切联系。如“深”、“闻”二字虽然笔画粗细不同,但字的取势及草法一脉相承;而“尺”、“歌”、“水”、“千”、“不”、“及”等字,不论是用笔还是草法结体神态风韵,直至非常细微的飞白牵丝转折出锋,无不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如图六:墨迹者《千字文》,黑底者《送汪伦》)这众多复杂因素的相同,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这充分说明《送汪伦》与《千字文》确实出自一人之手。0 n3 b5 J$ A7 ]& f4 j& G3 l
另外,孙鑛《书画题跋》评书曰:“祯期劲肆,嗣仲珩,开南安。”[15]按,宋璲字仲珩,明初“三宋”之一,草书师危素,为康里子山的再传弟子。方孝孺《逊志斋集》谓其书“意气闲美,有踧蹋凡马之势”,[16]代表作有《敬覆帖》(如图七)等;张弼,字汝弼,号东海,善草书,王鏊《震泽集》谓其“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欹如堕石,瘦如枯藤,狂书醉墨流落人间。”[17]为明代中期的代表性书家,代表作有草书《五言诗轴》(如图八)等。将《千字文》“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之页(如图九)与宋璲、张弼之书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不论是用笔还是章法,三者皆具有起笔右上取势、结体时取倚斜的一致性,特别是在章法的大开大合的运用上,能够明显地看出《千字文》之书在其中的承前启后性质,进一步增加了《千字文》为祯期草书的真实性。
2 w# W; s7 l- W' e; X9 q) z由上可知,在永乐年间学习解缙有所成者只有解祯期一人,再将解祯期之作《送汪伦》与《千字文》比较,不论是用笔、草法、结构、字组、行气、章法还是格调、神韵皆如出一手。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墨迹《千字文》应当是解祯期的作品。2 P' w& t# X0 U! N8 z
三、解祯期小传2 G3 @( Y8 C6 q- U+ W& I
解祯期出生于江西吉水,祖父解开先,号筠涧,为元末明初名士;生二子,长解纶,字大经,号沧江;次解缙,字大绅,乡试解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氏兄弟与女弟之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太祖高皇帝喜其一家三人出仕,授纶礼部祠祭主事,公与金华皆中书庶吉士,日侍左右,甚见爱重。”[18]一时传为美谈。解纶比解缙大十一岁,于洪武九年完婚,夫人欧阳晚为人善良宽厚,解缙《先嫂欧阳夫人墓志铭》曰:“故夫人归于我家兄时洪武丙辰,余未成童,然喜为文字。……每至夜分,夫人具烛火为酒食汤茗,未尝敢言倦。……夫人温然不怒,而整服于礼法,家人辈稍有乖违,略顾视其容辞,自不胜其愧者。”[19]道出了对欧阳氏的敬重之情。洪武十五年,“纶生子祯期于鉴湖之第。”[20]解缙为官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因弹劾重臣险些得罪。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嘱缙父曰:“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21]此时解祯期刚好八周岁,正处起蒙学习时期,解缙自然承当起塾学之外的家庭老师,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驾崩,八年间两人一起生活学习,祯期受解缙的影响之大便可想而知。7 j k0 \( n2 P) a' J& k
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立,使解缙的君臣十年之约化为泡影,于是私自入京哭吊,得罪谪为河州卫吏,岁余荐官为翰林侍召。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推翻其侄建文帝登基为帝,年号永乐,解缙擢为侍读,命入文渊阁参预机务,永乐二年进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日侍皇帝左右,成为内阁首辅。永乐帝大兴朝廷文化,一时朝野上下著名的文人墨客,大都被荐入朝廷服务,《永乐大典》大典便成书于此时。黄佐《翰林记》曰:“永乐二年,始诏吏部简士之善书者,储翰林,给廪禄,使进其能,用诸内阁,办文书。”[22]于是一批善书者,被集中在翰林院备用。在永乐三年的荐举中,解祯期便在其行列。《解学士年谱》载:“是年(永乐三年)天下诏试举二十八人,公侄解祯期与天下士试禁中,上亲擢第一,俾肆业于翰林。”[23]在解氏一门三人进士及第之后,解祯期的出现又为解氏家族增加了一道光环。
. w% }; O5 r: N5 K解祯期以书被选后入翰林院学习办事,为以后授官作准备,但当年“六月二十日母欧阳氏卒于家,遂丁忧归。”[24]解缙有《送侄祯期还家》诗曰:“殷勤送子出京华,文水城东是我家;万里一身依旧业,五年三载在天涯,缄书欲寄青毛凤,衣锦仍乘白鼻騧,归到故园耆旧问,圣恩留赏上林花。”[25]诗中没有表现出半点悲伤,却呈现出其特受皇帝宠爱志高气扬的得意情怀。但好景不长,永乐五年二月五日以廷试读卷不公黜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继改交趾。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此时祯期也在京城,叔侄相见感慨万千,解缙书《广西感候诗》以赠。时值永乐皇帝御驾北征,解缙谒皇太子而还,汉王朱高煦奏其“无人臣礼”,因此逮下狱。
* j. _7 y3 |; R& E: i" q3 V永乐九年朱高煦“与丘福、李至刚、黄淮等辈,罗织公以奸诈之罪,谓公尝私造《实录》,及收藏《推背图》等书,又构得刊印《鉴湖阡表》原刻,(建文)年号未及革除者。”“高煦又言,缙虽就狱,房族尚多,及供出房侄解祯期等。令锦衣卫字所有片文只字尽一抄来,……再抄至京,又无前件,止将侄祯期等同监候锦衣卫。”[26]解缙之兄解纶,进士后官礼部主事,以“性刚真,后改应天教授,”[27]永乐九年养病在家,十月二十三日病卒。《明史》载:永乐“十三年,锦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28]解缙死后,亦给其家族带来了灾难,“家徙辽东三万铁岭二卫充军,徐氏孺人、陈氏孺人、长子祯应与周氏、次子祯亮与侄祯期与周氏孺人、戚氏孺人同戌于边,备尝险阻。未几,祯应不幸亦物故矣。”[29]在充军的日子里,解缙的长子祯应病死,次子祯亮和侄祯期幸运的闯过了这道鬼门关。/ R c. N1 j& P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卒于北征途中,太子朱高炽即位为洪熙帝,下“特旨”:“解缙的家小在辽东三万铁岭二卫,恁兵部便行文,去都开豁他军伍,着他侄解祯期送家小回原籍,了却赴京来。”[30]这才逐渐结束了解氏家族长达十年充军关外的艰难岁月。洪熙元年正月二十七日,“祯期公到京陛见,仁宗大喜,首询及祯亮公,是时已归家矣。故祯期公即据实上对。复蒙二十八日特旨:‘解祯期除中书舍人,与他脚力,送家小回家,便来翰林院办事。钦此。’时祯期公居京师,三月沿途得蒙驰驿,送家属还乡。凡三月,复入觐。”[31]《明仁宗实录》卷六对此事记载云:“擢解祯期为中书舍人,祯期前翰林院学士缙之从子。初缙坐事下狱,籍其家,徙边,至是召还,以期工书,故擢用之。”[32]杨士奇《解公墓碣铭》也提及此事:“公死后家徙边,仁宗皇帝临御特赦还,而官其从子祯期为中书舍人。”[33]按,永乐初以书学荐于翰林者后来皆授官职,《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十年三月,授“习书秀才朱孔易”“沈粲、许鸣鹤、王孟端、朱晖、杨本、陈宗渊、庞振舒、章炳如并为中书舍人。”[34]解祯期在永乐三年以“书学第一”得选,由于坐解缙冤案充军不得授官,仁宗赦还解家后,按祯期的资历授以“中书舍人”,并不是格外加恩,而是按例行事。对此杨士奇悲喜交加,在祯期回家送老小时作《送解祯期兼忆大紳》诗曰:“万里赐还辽海外,凤池依旧宠恩浓;共欣遭际承千载,又沐优闲谢九重。草草离觞对寒菊,迢迢归棹逐秋鸿,归岐重有伤心处,不见名家阮嗣宗。”[35]杨士奇与解缙为同乡好友,曾同官内阁,时官至首辅,其为解氏家族得赦高兴的同时,不仅为大才子解缙的冤死感到无比悲痛。
, A& B7 g( L, b5 q/ k2 I洪熙帝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去世,朱瞻基继位为帝,当解祯期从老家回到朝廷赴职时,已改换宣德年号,《年谱》载:“宣德元年丙午二月二十日,祯期公到任,送行在翰林院办事,试中书舍人,兼直秘阁。”[36]中书舍人为从七品官,是以书写朝廷公文为职责者,内阁规模形成,中书舍人以书办服务其中,称之“直秘阁”。[37]解祯期擢中书舍人兼“直秘阁”,说明了朝廷对其的重用。此时解氏家族并没完全赦还,“宣德二年丁未八月初九日,祯期公念族众在戌伍,乃特命弟解清贤具本赴行在通政使司陈情。”“宣德三年特旨:‘将抄解缙房族充军解乌仔一十八房,俱各放免,开豁军伍。’”[38]至此,解氏家族才全部从充军的边疆回归,结束了恶梦般的岁月。
, y# }5 U& O. f: {祯期为官谨慎小心,仕途比较顺利,宣德四年由中书舍人“敕命授征事郎,恩及欧阳氏孺人,故妻刘氏孺人。”[39]明代官员办事一定时间后,皆授予对应散阶荣誉,同时也依此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从七品官的散阶为征事郎,例封妻孺人。继之祯期奉诏预修《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任誊录官,宣德五年正月修成,参修官员皆有赏赐,解祯期“钦升大理寺右寺右评事,翰林院办事。”[40]大理寺评事为正七品,中书舍人等以书写为职责的官员,为了保持其人员稳定提高办事能力,因此这些官员擢升官职后,只享受相应待遇,仍在原处办事,解祯期也是如此。0 j- [1 b5 V7 Y k4 L6 w4 [
宣德八年九月,解祯期因眼疾请求回家养病,皇帝有旨允许:“依解祯期回去,医好来。钦此。”[41]回归之前,朝廷友朋置酒饯行作诗相送,王直撰《赠解祯期诗序》论其经历颇详:“予领乡荐,会试礼部,学士公(解缙)实典文衡,及窃第入翰林为庶吉士,读书于禁中,而学士公篤念世好,所以示教者尤厚,当是时祯期亦以善书被荐入馆阁,则礼部君子也。太宗文皇帝锐意文艺,诏学文者必如韩柳,学书者必如羲献然后已。祯期超诣精到,细书《黄庭》诚无出其右者。予尝相与同游外,论前人交好之故,其意气莫逆也今三十年。予犹忝侍近,而祯期自中书舍人升大理评事,仍执笔翰林,虽各縻于职务,不得从容如曩时,偶一闲暇,辄相聚谈笑,移时而后去,因复自叹予二人者皆老矣,而少时意气犹在也。庶几其终不违乎。今年祯期以目眚乞归治,上许之,俾疾愈而复来,将行凡相与厚者皆作诗送之,而嘱予序,嗟夫,祯期果于去也哉。太宗文皇帝教养之深,仁宗昭皇帝与今皇帝眷念之厚,皆不可忘也。古之人有感人一言而许以身者,况圣仁如天哉。祯期尚未七十,专精神谨医药,则疾斯愈矣,愈则复来,庶几尚有以报万一乎?予既有世契又思与终好也,故为序如此,祯期之意必有同乎予者矣。”[42]王直为解缙门人,与祯期友谊深厚。此时解祯期才五十二岁,离七十岁致仕还有很长时间,朋友们也皆希望他回家尽快养好疾病,早日回朝办事。
: d" J( Q E9 [+ W2 c% q宣德十年正月宣宗去世,其子朱祁镇继位为英宗,改元正统。此时虽然解氏家族人员完全从戌边回归,但被没收的家产并没归还。正统元年八月,在家养病的祯期,“命弟祯亮与长子解璇赴京陈情,奏复产业。蒙英宗恩旨:‘既是军伍都宥免,这房屋田地山场都与他,不为例。钦此。’复荣圣恩,录用祯亮公,除中书舍人,就入翰林院办事。祯亮公以母老病乞归省亲。”[43]可以看出,祯期一直为解家鸣冤不已,最终使解氏家产得以归还,解祯亮亦恩授职中书舍人。此时解家大冤昭雪,祯期、祯亮想到了为解缙修墓立碑告慰英灵,杨士奇撰成雄壮悲怆的《前朝列大夫交趾布政司右参议解公墓碣铭》,以悼念这位旷世奇人。正统四年二月杨士奇归省坟墓,特探望解缙故居,其《南归纪行录上》载:“廿七日天明发新店,食后过富口,过玄坛,观前渡江、泝槎灘,至白沙驿。余乘驿舟先行,晚至吉水,过解学士家,时鸣鹤、祯期、祯亮、邹循先渡江来候。”[44]杨士奇德高望重,其锦衣还乡省墓,作为晚辈的祯期等以礼迎送理所当然。6 K C8 J9 J/ T/ A7 O' \
解祯期回归养病多年,不想再回朝办事。“正统七年(1442),例召天下养病官员赴京,祯期公以八月二十八日自诣阙下,将原批告及实供缴呈外,再三恳求致仕,朝廷乃允其请。复陈情,辞谢归。”[45]在其入京经过南京时,留下了墨迹《临〈兰亭叙〉》,其款云:“正统壬戌(七年)秋七月十有四日,六十一翁解祯期,临于金陵石头城之公馆。”[46]致仕后的解祯期,尽情地享受着庐陵吉水的大自然之美和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景泰元年,是年十月初二日,祯期公卒于正寝。”[47]时年六十九岁。& j/ L4 h r9 b: h" s
根据解祯期的特殊身世,可找到《千字文》为什么不署姓名及没有在世上留传开来的原因。永乐十八年祯期三十八周岁,正以戴罪之身充军于铁岭卫,闲暇时临池挥毫似乎能给予一点寄托,《千字文》当创作于此时,完成后习惯的记上了年号日期,而没有勇气将而“戴罪”姓名书上。祯期赦回后,《千字文》随之带回,作为那段艰难岁月的纪念,可能一直珍藏于解氏家族中,很晚才流传于世,其内罕见收藏印章及名家题跋也不足为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