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853|回复: 5

简谈“线条-笔画”和“写-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线条”是以效果为出发点的描述,“笔画”(点画)是以功能为出发点的描述,看似相近的内容,但要本质的区分!

“线条”是已经知道了结果以后去分析和推论时的一个已经定型的形状,作为研究和感知是可以的,而作为典范、规律去仿照和模拟就成了“做作”!
“笔画”是因功能而组合的成分,有形成的规律,有经典的造型和质感。不强调或忽视了形成的规律时,就只剩下造型和质感了,就是大家近来常挂在嘴边的“线条”了。

之所以强调“笔画”而不谈“线条”,那是因为线条不是凭空而来的。空谈线条,只会令初学者或外行感受一些书法的效果,而对书写不但缺乏积极的意义,还容易误导书者因为效果而作效果。

通过书写而写出艺术效果,靠的是有艺术素养的人的潜意识书写,这种潜意识需要极长时间的培养。当代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个耐心去培养,却还要出效果,就会有意识地写,有意识的写就是“作”,“作”的效果“死”,永远赶不上潜意识中自然的表达,所以出来了无数的大展、大赛的“效果”,却出不来一个像样的隽永的作品,更没有真正的书法家!

治印,本来就是匠人的艺术,到了清朝,艺术家的加入,多了表达的部分,但功法依然不脱“做法”,正因为印的“做法”,近来更结合了“效果”,使得当代印坛却难得的爆冷,大有建树之余,印人们狂呼,“艺术家为什么都不用我们的印?”。哈!哪个艺术家愿意给您做印谱的背景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概念为论,“笔画”包含了“线条”,两者根本不是对立的关系。

问题是当人们口口声声的线条这、线条那的时候,却忘记了怎么才能出现这样的“线条”,耗时、拼命为了“线条”而线条,结果根本出不来古人书写效果的线条,即使接近也没有神采。

“线条”和“构成”不是概念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能否直接指导书写的问题。这两个概念更适合指导分析和欣赏作品,而不适合作为主导思想去指导书写,因为“线条”太表面,而“构成”太局限了。

如何定义“自然”,我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在书法上,用“潜意识”就自然,用“有意识”就不自然。初学,谁不“做”,做到了无意识,变成了潜意识,就自然了。
问题是要向无意识的方向走,而不是当代的写什么都要先加上意识,除了国展,都要加上一个“帽子”展标,真写到那份上也就罢了,一窝蜂式的“加帽”,没词找词,没意识也要加上意识,何时才能向“潜意识”转化呢?

分析得细,是时代的进步,但运用的时候要有合适的组合,很多细节不可能单独完成。西方的分析方法更注重理性的细分,使之相对独立而清晰;我们则更重视相互的关系和互动,没有前者,不够透彻。少了后者,则寸步难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崔老师是技法和理论并进,佩服并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理論深奧,讓我收穫不小~~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崔老师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