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4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4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韩文艳

《陕西城市经济报》--09才女凤展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3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各有各的地位,各有各的传承。历史对一些经得起艺术考验的书法作品的反复复盘、反复挑拣,在纯粹的审美标准范畴内,浮浮沉沉,沉沉浮浮,流变至今,玩味至今,流溢出无穷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美女  才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纵观近几年国展,获奖和入展作品中篆书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占很大比重。所以说,冲击国展学写篆书是一条很明智的路子,那么应该从何学起呢?学什么帖呢?笔者认为:学瘦劲工整风格的可从《峄山石刻》,《中山王》或者李阳冰的篆书下手,取其一点学好,中国书协问题就能解决。杀伤力很大(例如:我老师教的两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就写鉄线,现在已经入国展三次了),但是鉄线写起来也很吃功夫噢!
其次笔者当推楚简帛书,从文字的上游开始追溯,如学:睡虎地秦墓竹简,郭店楚墓竹简,包山楚墓竹简,张家山汉墓竹简,云梦楚简等,写起来率真烂漫,创作不拘一格,只要取其一粟都会受用终生。(另外近几年也会掀起一股楚简热潮的,湖北书协对此很重视!)解决中书协也就so easy !切勿从邓石如,吴昌硕,王福庵,胡小石工整刻板路线等下手,因为现在已不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了,当然国展中也会有这样风格的作品入选,那绝对是顶级高手,你行达不到人家的水平,  所以还是从我说的路线下手吧,早日圆你中书协的梦!努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墨潮各位女书杰虎年更上一层楼~~~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墨潮才女众多~~~{:1_18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5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对某件事情做出错误判断并引发严重后果后,你不要气馁和伤心,只要用理智的头脑从新做出判断并加以实施,你仍然是一位胜利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4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为茶之母"这是大多数茶人认为的公理.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里记载,最早提出鉴水试茶的是唐代的刘伯刍,他''亲揖而比之'',提出宜茶水品七等:
第一;杨子江南零水
第二;无锡惠山寺石泉水
第三;苏州虎丘寺石泉水
第四;丹阳县观音寺水
第五;杨州大明寺水
第六;吴松江水
第七;淮水
而差不多和刘伯刍同代的陆羽根据自己亲身实践,提出了''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并把天下宜茶水品,评品次第如下:
第一;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二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十九;桐庐严陵滩水,第二十;雪水
陆羽在<<茶经>>里又提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泉水石出情更冽,茶自峰生味更圆".道出了试茶水品的优劣,与水源的关系甚为密切.
苏东坡有云:"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
唐庚亦云:"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南宋胡仔也有云:"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
......都说明试茶水品,以"活"为贵
而北宋蔡襄,明代罗廪,则强调宜茶水品在于"甘",只有"甘"才能够出"味".
清代乾隆则提出水品应"轻",据清代<<冷庐杂识>>记载,乾隆毎次出巡,常喜带一只精制银斗,"精量各地泉水",精心称重,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排出优劣,定北京玉泉山水为"天下弟一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