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7-6-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557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困兽之斗或凤凰涅槃
2 n! T4 Q) S6 J& _4 W8 E. D$ V需要一种“拿去主义”
) G5 H8 G9 y3 d5 X6 ^8 z9 ~. A* L* Q
' J6 u. b! o7 h8 N( N. l& h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于异文化成果误读的基础上的:对于非洲雕塑的误读催生了立体主义,对于书法的误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20世纪50年代的行动绘画和构成主义,而对于禅宗的活剥生吞则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总体艺术运动——新达达、激浪派、偶发艺术的营养。在书法的故乡,这种误读让人们有些沾沾自喜。但毋庸置疑,在文化自信已经被抢掠者的船坚炮利打得七零八落的故乡,书法正在渐入困境,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P* z3 e \/ X! Q9 N
3 y1 @9 ?9 l: q; H& r* { w 西方的误读,反向地诱发了东方的误读:一方面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再次误读,一方面是无意或有意的自我误读。书法开始杂交,开始挥刀自宫。日本前卫书法在解读抽象表现主义和行动绘画的基础上发展出可以放大瞬间情绪和偶然性的表现派书法,在误读抽象构成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少字数派”。说来简单,那就是,不要写一长串的字,而是只写一两个字,让它撑满经常是方形的纸幅,让纸的四边和字形互相切割。这样,看上去就有点像是抽象构成绘画,看上去很适合用来装饰方盒子状的现代居住空间。
7 c8 B" S- j0 u% \
% f( o* L; a, V* R+ r- M 有论者提出,中国书法的发展,离不开对于抽象表现主义和日本前卫书法的参照;有论者提出,书法的主要困境在于外人读不懂汉字,西方人只能将之归诸抽象美,所以书法至今依然是一种东亚的艺术;更有人提出,应该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把书法传统彻底格式化,然后从中取出沧海一勺来进行放大或者组合。4 b, n2 v. j) o" h0 l y5 H
' z; d) q+ t) o3 Y$ @7 j1 J 如果求助于绘画不是一个事儿,那么直接带着书法的遗产去混“当代艺术”的江湖呢?不用笔,不用纸,不用墨,用装置、录像或者行为艺术这样的媒体,似乎很适合用来讲解书法常识,表演作者对于书法文化的理解,把书法变成一种仪式来呈现。内行人因为勾起了文化记忆而有一些小小的温馨,外行人因为看懂了自己所能粗略了解的文化隐喻而有一些浅浅的快乐,有了貌似“当代艺术”的外观,大家似乎皆大欢喜。虽然这些快乐其实并不是我们曾经在笔酣墨畅时体验过的那种陶醉,体验过的内行和听说过的外行都知道眼前的这些快乐并不是书法的快乐,但是以开放的名义,大家心照不宣。
& {: O3 y3 u/ T. m3 ?- q- q' Y1 m2 C# a* g, X7 `
我们需要一种“拿去主义”。我们要考虑的决不是书法要从当代艺术里拿来什么,而是我们能拿什么给当代艺术。要知道,某些书法家们所一厢情愿期待着的当代艺术,自己也正在做着困兽之斗。他们中的某些聪明人,早就在等着书法家给他们支招呢!如果清点之后,我们没有发现什么值得拿出来的宝贝,那就研发新产品。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杂交,只是目的并不是化掉自己,而是要获得自己的独到之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助益于他人。
" {" I2 I; p5 s, h日常性是否可能恢复?
- {/ s6 y6 d, q+ H) @- o
6 }2 t! v' L. a" s- ~ 我相信,向抽象绘画靠拢的现代书法的魔道,会随着汉字的复兴而消退。书法如何作为非日常的艺术形态存在才是严重的问题。, H8 g/ s3 p% d1 P% j& V3 `. E1 T
3 h! P+ f% ~, O8 E 首要的是坚持软笔,即坚持书写文字。而在键盘时代,人人都不用软笔,人人都不写手迹。久而久之,却待如何?大家都看惯了印刷字,很差的手迹也能制造运动美——再差的手迹也会有几分动感。而完全重复过去大师的经典写法的写法,我们也知道它其实毫无创新。比起打印的字体,手迹带来的是什么快感?一封手写的信,对我来说比印刷体的电子邮件更值得珍重。别人写给我的每一张手写的便条我都会用心收藏,为什么?当然是敬惜字纸的习惯在起作用。为什么我们要敬惜字纸?因为上面有人气,有生命的气息,它更值得我们记忆和收藏。
[/ H$ y0 A2 Q0 l6 Q8 f+ z5 o/ z6 ^* r/ d* t$ i
上世纪初普及开来的钢笔还不是致命伤,电脑键盘却有可能结束手迹的时代。就连我这段怀念手迹的文字,其实也是在键盘上用微软拼音输入法打出来的。今天,掏出笔来是一根软笔的,我所见的人中间只有张颂仁先生是这么坚持的。大家会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遗老,或者精神贵族。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要想让书法再回到和日常生活完全水乳交融的时代是绝无可能的。* S+ ? ^( A& o/ [: ~5 ?8 n3 `
) k! x9 m% N+ S# P( v 传统书法实用性的施展空间正在趋于消失,这带来两个结果:首先,专业书法家的技巧可能没有古人熟练。当然,这一点可能因为现代印刷技术使名碑名帖法书真迹的传播越来越民主化,得到了一些补偿。其次,群众认同的基础丧失。就这个第二点而言,我们可以提出一种辩驳:即使是在古代,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进入书法美的趣味共同体的,一样要经过训练。但大体可以说,古代智识阶层对书法有相对一致的标准。那个时代,传统书法是一种准艺术,传统书法理论是一种准文化哲学。实用性使书法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并形成了最广泛的群众认同基础,最可共享的审美趣味,因此书法成为至高无上的艺术门类。7 W) U8 ]* r+ A
6 v& @. E2 J6 p( x 今天书法被要求或自我设计为一种“纯艺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绝对没有能力阻挡书法的日常性的丧失,所以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接受书法作为纯艺术,作为“民族艺术”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在这种“纯艺术”化的过程中病急乱投医,去误用别的艺术品种的策略,那只会“引狼入室”。! V$ a5 x$ Q7 U; q8 | T, J
. T6 T6 y, q# w( p7 c 必须依托于文字,这是书法从绘画中独立出来的伟大依据。放弃文字做书法必遭报应,那意味着被绘画俘虏。可以换一种笔,可以换一种墨,可以换一种文字,但必须是文字,才能挺住抽象绘画的文化侵略。
3 _7 V6 [: W2 w5 |4 v1 J% k' V ]
书法在不得不成为一种纯艺术后,面临和古典书法绝然不同的问题语境,这将是中国书法完成凤凰涅槃的主要燃料。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直面,能够解决它,我们就创造了能够启示当代艺术困境的新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