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批评“八戒”(张兴明)
书法批评“八戒”张兴明
笔者从事书法批评之业纯属意外,即使有点文字也是偶然。当然更不知道批评家还有些优势:写点评论会有润笔;诸多展赛应邀出席;时有作者造访,为人“把脉”;也有媒体跟踪,奉为上宾;连一些高层论坛,也会留一席之地。总之,大多数人不敢公然藐视“批评家”的客观存在和积极作用。
但是,在真实的世界里,总让人体会到书法批评的尴尬与无奈。“批评滞后”和“批评失语”的结论总令人惶惶不安。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在“研讨公关化,评论广告化”的当前,面对各种“关系网”的羁绊,即使你有勇气坚持批评的独立品格,花大力气写出有见地的文章,在万马齐喑的时候说了真话,但仍显势单力薄,难成气候。甚至还会因措辞没有详加考究而得罪他人,并遭“围攻”或“打压”。在以“形象工程”和“获奖率”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短期行为中,浮躁之风甚嚣尘上,处于创作一线的书法家们,还有太多的艺术的和非艺术的“实际问题”需要关注,而一纸批评,既未纳入《炒作攻势大全》,又难以改变书家的命运,也不影响书家的升迁,更不会影响书法作品的客观存在,自然就是“你说你的,我写我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互不相干,各行其是。所以,创作与批评的“生态链”尚未合理形成,二者缺少真诚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没有生发出更高的审美追求,书法批评又怎能获取恰当的“生态位”而起到重要作用呢?
何况,“批评不景气”的原因,有人说是“稿费太低”,难以反映社会价值,没有尊重脑力劳动。但我个人认为,书法批评的安身立命之本——即批评质量,也存在不少问题。只要我们怀有职业责任心,倾听民间反映,将目光从“论坛”返观“内省”,就应该对现时存在的书法批评文风进行一番自我讨伐。综而述之,有“八大弊端”应当戒除——
一是花。这是一手玩弄文字者练就的应时应世“硬功”。 往往不管作品状态,不计作品优劣,不看书法品位,一旦“有需要”,只要有利可图,随时都可奉献出“同等精彩”的评论。而且,对偶的排比,华丽的词藻,有如行云流水,泉涌涛惊。于是,幼稚的作品变得“自然”而“天真”,雷同的风格变得“与时俱进”,而“今不同弊”、乱舞的作品变得“随心所欲”而“妙创个性”……一句话,书法批评者突然成了“艺术化妆师”,在专业圈内形成歪风,对广大民众产生误导。这种批评文章很像假首饰,虽不乏光泽但并不值钱。不过,假首饰不足为害,而偏离真实的书法批评,其危害性则无异于假药。
二是讳。这容易让人想起民俗禁忌中的诸多“隐讳”之语。书法批评中的忌讳,是高唱颂歌,不揭短处,如做“悼词”,决不鞭挞。其实,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就是师徒关系的变异,就是码头意识的扩张,就是官本位思想的延续。它严重影响着书法批评的真实,左右着学术标准的天平。因为老师不可能都是大树,因为先辈不可能都是大师!
三是涩。这是一种罗列概念、爆炒名词、构想逻辑的劣质文风,整篇文章云山雾罩,令人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如把吃饭写成“论碳水化合物进入食道后产生的化学反应与物理作用”,把书写看做是“软性表现工具在物化载体上的物理位移及摩擦反应”,等等。只要看到这类文字,便想起一句流行语:“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浪费;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了——智慧。”因为理论阐释的最高境界,是深入浅出,可读性差的艰涩之作,只能令人生畏,让人生厌!而产生这种文章的病根,则在于作者对外来语汇的生吞活剥,对理论真谛并未“通透”而急于卖弄,企图唬住读者而自行炫耀。
四是套。这是一种职业捞利者的惯用伎俩,即不计作品风格、样式、水平之差异,而用常见套路、一般套话予以评析。其中,甚至还有套用和抄袭。比如,自小“幼承家学”,而后“广涉百家”,经过“遍访名流”、“转益多师”、“博观略取”、“不断探索”便“终成家数”,虽有不足但“仍可期待”,就是四平八稳的完整套路。如此文章,可谓手到擒来,费功极少又绝对保险,不会妄生非议。但难见作者血肉,遑论艺术个性!不仅似曾相识,而且会使评论对象及其作品黯然失色。
五是腻。生活中过甜、过油的食品会令人生腻。评论一件书作,若溢美之辞过甚,也难免产生甜腻之感。如果书评家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真糖分”,因分寸不妥而“过量”了,是会见仁见智的。但甜话毕竟言不由衷,缺少与作者荣辱与共的坚毅与执著,如果再掺糅一些“油腔”和“滑调”,岂不腻上加腻,倒人胃口!
六是霸。当今虽然“扣帽子”、“打棍子”的文风已不多见,但强加于人的上纲、上线、缺乏理性的发泄、抨击之文,仍依稀可见。这在争议性的书法批评中较多,尤其是于“反批评”中屡见不鲜。霸气看似不可一世,实则色厉内荏,缘于对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不够自信,不能沉着对待,等待社会和实践的检验。当然,霸气也缘于学养的差欠,缘于不习惯于学术的民主平等讨论,当有人“摸老虎屁股”时,更易恼羞成怒,以势压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批评到头来总会适得其反。
七是迷。此类批评文章大都有迷迷糊糊的“异样”或“另类”的观点和理念。表面上是遵循百家争鸣,实质上是论点与读者玩起了一种“迷藏”——把观点没说清楚,没讲明白。用诸如“是”、“即是”、“就是”、“换句话说”、“等于是说”、“反过来说”等叙述方式颠三倒四、左闪右躲,但终究不知所云,未能一语中的,更不用说抓着本质,触及实质了。
八是泛。这种书法批评,脱离书法本体和特质,不能与具体作品挂上、靠上,更不能紧扣书法本体。其表现是,不能以语言文字准确地捕捉、提炼,使书者和书作跃然纸上,给予中肯评析。尽管行文洋洋洒洒,依然会显得空洞、浮泛,缺乏说服力。读这样的文章,有如隔靴搔痒,雾里看花,浑浑噩噩,提不起精神。如果“泛”与“套”,一旦“交叉感染”,形成语言“并发症”,效果就更加不堪设想了。
上述“八弊”的根子是虚伪、媚俗、违心和底子薄。大家知道,批评的灵魂,贵在于真——说真话、见真情、出真理;批评的智慧,来于深厚的综合素养和底气;批评家与作者的理想关系是诤友——在“铁”与“酷”的背后,跃动着火热的心,蕴藏着深厚的友谊。我深信,当这样的书法批评持之以恒,蔚然成风之时,批评的“失语”和“滞后”将得到彻底改观,书法批评家就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尊严和人格自豪,就会不断用书法批评催生书法精品,成就书法经典,成就名副其实的书法名家与大师。
精辟啊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看得痛快!!em11 em11 em1 em1 em2 em2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2 em2 em1 em1 em1 em1 em2 em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