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书法的性质
浅论书法的性质
书法这门古老的,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发展至今,可以毋庸置疑地说,她是中国发展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了解中国发展史的一个桥梁和纽带。所以学习书法的人,理解一下书法的性质是十分有必要的。吾虽然学艺不精,但是,责任心告诫吾有义务把这些年对书法的所思所考全盘托出,和众书友分享一下。
一,书法的阶级性
书法随着国家的出现,她也就自然而然地具有阶级性。这一点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唐太宗大搞书法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行的简化字改革等等足以看出文字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书法是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获取功名的敲门砖,回顾一下书法史中的代表人物,尤其是民国以前的书法大家无不是仕大夫一类有一官半职的。从民国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加之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国外先进印刷技术的引进,书法原本作为中国阶级社会统一思想,统一文化的有力工具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于是传承书法艺术的责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中国普通文人的肩上,也就是说,是普通文人成就了书法大家。同样,在书法这面大旗快要倒下的时候,又是普通文人接了过来,真是不离不弃,感人至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曾经是国萃,是文人墨客抒情表意的介质,是一个人谋求功名的敲门砖。于是,书法的面孔逐渐变得温和起来,她的法度也不再那么森严。我们可以自由自在,毫无顾虑地挥洒。但是,在先辈们本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原则,把书法人拢在一起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时间不长,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众所周之,书法已经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悄悄地进行着市场化运作。所以说,无论在什么时期,精神文化总是建立在那个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这个经济基础服务的。
二,书法的欣赏性
大约在明朝以前,书法作品常常以书札或者碑刻的形式存在俱多,尤其是书札这种易于携带的书法作品,往往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赏玩,收藏的最好形式。到了明朝,以王铎为代表的书家,创造了条式大幅的作品,彻彻底底地把书法作品挂在厅堂之上欣赏,赋予她以装饰性,一直延续至今。每当我们看到一幅笔墨俱佳的作品时,那是对我们心灵深处的一次震撼和洗礼。
三,书法的收藏性
没有人怀疑书法所具有的收藏性,如果没有人收藏,我们是不可能看到古人那么多的书法作品,传承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当我们花钱去买一件书法作品时总是那么冲动:“他是名人呀"。你惊呼到。是的,也许你觉得家里要是挂一幅名人字画会觉得非常有面子,会觉得蓬荜生辉,而且随时都可能有和名人对话的感觉。其实,吾觉得,真正的书法大家,作为他本人来讲,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是不愿意出卖他的作品的,他宁愿送。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个书法大家一辈子能写几幅精品?如果是精品,要么不卖,要么送人,因为真正的艺术品是无法用银子多少来衡量的。二来,书法大家希望送给人的作品绝不能敷衍,所以也决定了他送出的作品是有限的。除非他不在人世以后,他的好的,不好的书法作品便流落人间,成为后人们追逐,交易的对象。其实,这就好比股市里一样,大部分人都把目光盯在绩优股上,由于散户太多,造成这只股一路涨涨停停,搞得人担惊受怕挣不到钱,反而那些业绩平平,不受人关注的垃圾股,概念股往往都可能随时暴涨。这就是人为的炒作。
四,书法的再创造性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之其中。取法乎中,得之其下。吾的理解是,不管你多么深入地去取古法,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你无法全获,余下的一部分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你再创造的空间。
朋友们,就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书法这个美妙的世界里,尽情的遨游吧。
雨龙原创
20080710
不管你多么深入地去取古法,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你无法全获,余下的一部分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你再创造的空间em1 em1 em1 虽然很简短,但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真知灼见。赞一个!em1 em13 em2 原帖由 果儿 于 2008-7-12 09:5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不管你多么深入地去取古法,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你无法全获,余下的一部分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你再创造的空间em1 em1 em1
由于多种原因迟迟未能回复,深表歉意!果儿的思想深度与坦荡心怀不可多得,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难能可贵,祝艺术之花盛开!谢谢关注并高亮加精。em13 em13 em13 原帖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8-7-12 12:12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虽然很简短,但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真知灼见。赞一个!em1 em13 em2
大布衣的文章已拜读,和果儿一样都比较辣,辣得正宗。在下只是一点酸辣,仅仅而已。谢谢关注,多交流。em13 em13 em13 em2 em2 em2 em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