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书画市场的弊端?(转载)
书画害苦了甘肃人民近日接待甘肃的朋友,其中一人掖了二十多幅中国书协理事的作品,向我大受其苦:二年前,在兰州和甘肃的十几个县城,街谈巷议着一条生财之道,说的是购买中国书协理事的作品可以发大财!何以为证?一些画廊的老板拿出了一些颇具“说服力”的证据:报上登的,某理事的作品起价八千,某理事的作品在某地一幅卖了多少万。。。于是他们在当地的报屁股上登出了广告:某理事光临甘肃,下榻某宾馆,欢迎大家前来购字,每幅仅售千元。如此良机,使巴掌大的县城刹那间热闹起来。取钱的,借钱的,凑钱的,忙得不亦乐乎。与此同时,在理事们中间也传销着一句话:甘肃人最爱收藏书法,特别钟爱理事的书法!于是中国书协的理事们据说包括沈鹏先生在内,不辞辛劳,远赴甘肃去淘金。北京的几位理事也数次来电,说要借助我的所谓“名人效应”,一起到甘肃去火一把。我不喜批发,终于没去。二年下来,绝大部分的理事相继出使西域,在甘肃这块贫脊的土地上留下了千余幅“理事作品”,每幅千元左右,高的近万元。满怀发财梦的甘肃人民以为淘到了金子。来拜访我的这位朋友借了二万多元的高利贷,本以为两年后的今天,他所淘到的“墨宝”至少会翻二个跟斗,哪知还款日近,他背着这些宝贝跑遍了甘肃、西安、成都、武汉的好多画廊,谁也不肯高价收购。他平均花千元购买的作品,画廊只肯出二百元收购。说到这里,朋友眼泪刷刷直下。
我打开这些作品,原以为多少还会有一、二幅精品,但审视之后,只能用“不堪入目”四个字来形容。几个名声很响的理事,明显地有错别字,败笔随处可见,出二百元也觉遗憾。
我本来是靠卖字为生的,为了帮助这位朋友,我花二万元叫朋友将这堆废品留在了这儿。送走朋友,我陷入了深思,不禁感慨万千。
按理,中国书协的数百名前任理事和现任理事,多多少少都有点儿名气,一幅四尺作品千元也说得过去。问题是应酬之作,错漏百出,它就值不了一千元。这些理事是故意糊弄群众,还是就这点儿水平?
从买方角度,花一千元买幅中意的作品挂在墙上也是值的。但我认为,作为经营和收藏,价格就不能出得太高。资金积压,必须将价格下压30%,还要考虑交易成本10%--20%,所以,一幅被公认为价值一千元的作品,以700元买进,只能算保值,500—600元买进才可能有利润空间。
涉足书画市场,一要有雄厚的资金,二要有过人的眼力,普通人想籍此盈利,几乎没有可能。
甘肃现象是典型的以炒作代替操作,一方面反映了部分理事创作水平的低下和创作态度的草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书法作品变成商品以后,它的终端用户太少,市场还有待于培育。虚张声势、媒体炒作、坑人蒙人,最终是害人又害己。 不是媒体炒作,而是好多书法界高管们的书法艺术水平太低下,凭附增价,夸大宣传,包装上市,不仅贻害收藏者,也贻害了书家。 贻害收藏者 贻害了书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