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鼎堂主 发表于 2008-7-8 14:00


名称 :临 马王堆三号汉墓简

时间 :2007年 10月

题署 :丁亥 润南 临钤 :黄润南 之章

书体 :隶书

规格 :48 X 78 公分

载体 :毛边纸

墨 :安徽 红星墨汁

笔 :2。5 公分长 狼毫

地点 :中国书法院宿舍

主题描述 :这批竹简的简幅比较宽,结体是隶书,但仍然保有一些篆书窄长的结体,
行笔强调快速书写节奏,横笔强调起笔方起尖收,有如弹拨琴絃一样的活泼轻松,
横画转直画多作“转”,或断开作虚接,直画多作短画,但波挑与捺笔多作拉长与出锋,
神采飞扬,书写流畅自然。

2008 年 6月润南 记于 京郊书房

师鼎堂主 发表于 2008-7-8 14:02

*2007在云南写生
*2007在山西壶口瀑布

师鼎堂主 发表于 2008-7-8 14:05


名称 : 李白 之 清平调

时间 : 2008年 3 月

释文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瑤台月下逢

题署 : 戊子春分润南左下钤:“黄润南之章”白文方印,“草草了事“ 朱文方印。
右上钤:“七七“ 牛头朱文圆印;
右下钤:“润南” ”松月山人“ 两白文方印;

书体 : 草书

规格 : 纵 240
横 23公分共四条

载体 : 毛边纸

墨 : 安徽 红星墨汁

笔 : 江西 南昌市 周妙笔庄 5公分长狼毫

主题描述 :

这一组作品的主要是中锋用笔,线条质感厚润,
字的结构主要来自书谱,字体加上一些适当的变形以符合笔势,
章法强调笔势的大开大合,强调字体的伸缩力,
把一些字的边沿线冲出纸外,留给观者一些想象的空间,
八尺的篇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008/5/31 润南 记于北京东郊书房

师鼎堂主 发表于 2008-7-8 14:08

*2007年在绍兴兰亭
*2007年在绍兴和夫人在一起

师鼎堂主 发表于 2008-7-8 14:11


名称 :节临 万岁通天帖

时间 :2007年9月

释文 :
小邨,自当令
卿知吴言之
不虚也。
郭桂阳已至,
将甲甚精。
唯王临庆
军马小不
称耳!以病
告皆差耶,
秋冬不复
忧病也。
迟更知问。
七月二十七日

丁亥秋日
润南 临 钤:”黄润南之章“白文方形印


书体 :草书

规格 :30 X 124 公分

载体 :毛边纸

墨 :一得阁墨汁

笔 :4 公分长狼毫

主题描述 :
这篇临作主要是临习古人的用笔方法, 过程里能够看到作者用笔的变化多端,
中锋与侧锋并用, 用侧锋后又调回中锋, 所以看到主体也是以中锋为骨干,
而侧锋可以增加变化的多样性。整篇的感觉,节奏感很强,雄姿英发。

2008-6-9 润南 记于 北京 东郊书房

师鼎堂主 发表于 2008-7-8 14:13

*2007在中国书法院的课堂上
*2008在太行写生时与同学、房东在一起

师鼎堂主 发表于 2008-7-8 14:16


名称 : 陶渊明 归园田居 之二

释文 :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题署:戊子夏日 润南 写 陶渊明 之 归园田居 于 北京 东郊之 中国书法院
右上钤:“七七“ 万字朱文长方印;
左下钤:“黄润南之章” ”松月山人“ 两白文方印。

书体 : 草书

规格 : 纵 202
横 70 公分

载体 : 毛边纸

墨 : 一得阁 墨汁

笔 : 江西 南昌市 周妙笔庄 5公分狼毫

主题描述 :

这篇作品主要是要表达我退休后的心情。
整篇作品主要是中锋用笔,加上一些侧锋用笔与刷笔,
在停顿时加了一些章草的横向收笔。结构以今草为主,
章法强调书写的连贯性,流畅性,开合,收放,松紧,
阴阳对比与流畅的节奏感。


2008/5/31 润南 记于北京东郊书房

师鼎堂主 发表于 2008-7-8 14:18

*2008与岳黔山老师在太行写生
*2008与同学、同道在山东聊城

师鼎堂主 发表于 2008-7-8 14:25


名称 :文天祥 之 过伶仃洋 之一

时间 :2007年10月

释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裏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署: 丁亥冬日 以 天发神谶碑 的笔意与结体 写 文天祥 之 过伶仃洋
香江润南 于 北京 东郊 之 中国书法院
左下钤:“黄润南之章”,白文方印;右上钤:“七七” 万字朱文长方印。


书体 :汉篆

规格 :纵 202 横 65公分

载体 :仿古宣纸

墨 :一得阁 墨汁

笔 :江西 南昌市 周妙笔庄 5公分长狼毫

地点 :中国书法院 宿舍

主题描述 :
我选择 天发神谶碑 的书体写这件作品是因为我觉得这种书体
很能够表达 文天祥 文意的严肃壮烈的气概。
天发神谶碑 的特征是用方笔起笔,行笔是由方笔转为圆笔,
收笔是圆笔。这个碑给人的是如万剑并列,蓄势待发的感觉。
这是三国隶书成熟时期的篆书作品,风格很独特。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慢慢的推敲每一个字的结体与用笔,
写了四张,选了这张比较满意的。

2008/5/24 润南 记于京郊书房


[ 本帖最后由 师鼎堂主 于 2008-7-9 13:06 编辑 ]

师鼎堂主 发表于 2008-7-8 14:27


名称 :文天祥 之 过伶仃洋之二

时间 :2007年 11月

释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裏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署: 丁亥冬日 润南 写 过伶仃洋 于 北京
右上钤:“七七“ 朱文圆印;
左下钤:“黄润南之章” ”草草了事“
两白文方印;及“回到未来“朱文方印。

书体 :行草书

规格 :纵 200 横 65 公分

载体 :仿古宣纸

墨 :安徽 红星墨汁

笔 :江西 南昌市 周妙笔庄 5公分长狼毫

地点 :中国书法院 宿舍

主题描述 :

这篇作品的构思是把 章草 与 今草 结合的一个尝试。
强调线条的方圆结合,隶书草写,行笔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写了一张草稿,三张作品,选了这张比较满意的。

2008/5/24 润南 记于北京东郊书房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经历】——中国书法院学员黄润南(香港)网络书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