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印楼主人 发表于 2008-6-11 23:23

傅振华与他的钧瓷印

  钧瓷篆刻艺术是融篆刻、书法、钧瓷与雕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的诞生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与汗水。清陈克恕《篆刻针度》云:“上古无瓷印,唐时采用,以为私印”。从出土遗物有据可考的是唐代出现瓷印,数量很少。典型的如:1971年河南禹县在今苌庄乡修建龙佛寺水库时出土的一件“龙佛寺印”。以出土印章制式、钮制、刻工、釉色、烧制等,可见非偶然为之,唐时瓷印以为私印现象在这里相当普遍。“龙佛寺印”4厘米见方,橛钮、黑釉、且釉色极佳,唐代风格无疑。印文书体为朱文楷书,线条粗细不一,书写感较强,并不像唐官印那样纤细遒劲,可断为寺中实用印,介于私印与官印之间,对研究印章艺术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制作风格为泥坯阴干后度稿用刀具阳刻而成,刀迹变化多端,深浅不等,刀法字口等传神可见,堪为“中华第一瓷印”,现存河南省博物院。据史料记载:“印章有哥窑、官窑、冬青窑者,制作之巧,钮式之妙,不可尽述”。汝、官、哥、定等入窑烧制釉体流动不明显,而钧瓷釉路较难控制,难度较大。

  篆刻艺术作为一门独立艺术自兴起至今,其他瓷类多有作品出现唯独钧瓷无印,为艺术界称憾。钧瓷制作难度大,成品率低,且以窑变与釉色表现为主。笔者2006年在禹州市扒村古窑遗址看到过一块抑有“赵记”印之金元时期器底,也只能看出印章作于器而非印器。禹州是陶瓷之乡,篆刻艺术创作从书学史方面考证,明清时期未见记载,存世书画作品用印也很简单,民国金石篆刻初现,也不过寥寥一二。禹州书法与中国书法一样是改革开放以后才迎来了一个明媚春天,20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张海主席,李刚田、周俊杰、宋华平、许雄志等老师及一批老书法家如谢瑞阶、于安澜诸先生指导带动下,出现了一个近百人的书法群,繁荣景象初现端倪,涌现出了张自立、刘绍典、张宏伟等一批优秀书法家。篆刻艺术方面,李刚田先生、许雄志先生多次莅禹谆谆教导,在他们带领与参与下,出现了一个不小的创作群体,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我虽愚钝,但近二十年书法篆刻学习,自己却一直不敢懈怠,特别是与许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绍典及著名钧瓷艺术大师苗锡锦先生谈及钧瓷也应该搞出篆刻艺术作品,一直触动着我,是呀!身为钧乡人,不能不做钧瓷印。2004年初,在著名钧瓷老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钧瓷志》主编苗锡锦先生,禹州博物馆原馆长教之忠先生及星航钧窑董事长任星航先生共同参与下,再度创作、选泥、做坯、造型、阴干、度文、篆刻、识款、素烧、择釉、烧制。

  选泥

  钧瓷行旧有“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选土是选择钧瓷胎釉所用原料,可加工为泥料与釉料。我选泥是以塑性与拉坯泥为主。篆刻艺术首先要看印面表现,其次是印钮艺术。不同泥材烧制后涨缩对钧瓷艺术是有碍,但对印面变化,犹如鬼斧神工,会产生神来之艺术效果,如我制作的一方“鼎堂”朱文印,选泥较细,涨缩比率较大,釉烧后边框内陷,线条收缩变形,平面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凸凹,但铃印之花出现了出人意料的美之一面,天然三分去雕饰。

  做坯与造型

  做坯与造型是钧瓷篆刻艺术非常重要的一关,它是钧瓷篆刻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键所在,是作品的具体展现,因印章作品均形体较小,印钮制作又与个人艺术造诣有很大关系,印面、印台、印钮之和谐至关重要,故手捏雕塑成型即不二法门,先根据所造钮型徒手捏出,或造出大体轮廓,待阴干几成后用特制刀具进行造型,不论圆雕或浮雕,大致也就是堆、捏、刻、挖、镂、卷、围、压等。雕成形后,还要将印面及预留款等处进行平面处理,再用刀具的平刃压磨平面(抛光),使平面质密均匀,光滑适当,不留空隙。造型艺术,博大精深,从所创作的作品来分类,大致为静物与动物两大类。仍遵照钧瓷传统文化,以两汉以前数千年之古代雕塑艺术为范本,从玉器到泥塑,从青铜到杂项,都有借鉴,无论古雅或今致,这里有巨大的艺术空间,期待着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篆刻与识款

  邓散木先生《篆刻学》道:“唐宋之际,有为私印者,其质类玉,而较松粗,旧瓷印光泽古茂,大堪宝玩,以厚锋利刃冲刺成文,有一种浑朴之致,亦有先制泥坯,镌成印文,然后入窑烧制者,然烧成后,十九凹凸,奇斜不中程式矣。”前者琢瓷难,后者做印于泥坯而烧尤难,大概如此。在钧瓷做印过程中,我们也大概经历了上述一些过程。但印坯阴干后度文,阴刻或阳刻,唐时已有,虽然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笔者经几年实践,已渐入门庭。度文要待泥坯阴干后,方可入笔,与印石相同,但刻于泥坯要在用刀与刻法上讲究一些,刀具以平口利刃为主,走刀轻柔,用力适中。文、刻、篆均系篆刻艺术之再体现。

  施釉与烧制

  印坯成型工艺与篆刻创作结束后,还要将成型的印器进行干燥处理与素烧工艺,钧瓷从宋代以来就使用两次烧成工艺,虽然印章形小,干后直接施釉,一次成型,唐代时做印即已采用,但考虑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成品率,保证其造型艺术之完美再现,我们均采用二次烧成,先素烧后,再施釉。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之美而获得的。严格地说,钧瓷的独特艺术成就就是釉的乳光美和窑变美,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分相乳光釉的创造,二是铜红釉的创造,其美的乳光和窑变流纹,则是靠严格地控制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的温度、气氛和冷却,温度使釉产生液——液分相现象和形成分相液滴,在宏观分布上的不均匀流纹结构而获得的,分相乳光釉之要为钧之母也,釉论之深此亦不再述,施釉又称上釉。印章体小,一般只采用浸釉、刷釉与抹釉法。另有许多特艺施釉法,可烧制出现代窑变釉画的特殊艺术效果。烧制是“由柔到刚”“土变黄金”的转变过程,“十窑九不成”“生死看烧成”就在此说,笔者创作的钧瓷篆刻作品量少,体小,基本是采用搭烧方式,先后应用间歇烧煤窑、气烧抽屉窑以及炉钧烧制工艺(成品率煤烧与炉钧成品率均很低,气烧较高)。

       相关链接:

  钧瓷篆刻艺术是钧瓷艺术与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结合的新生事物,是印坛的新成员,它将为中原印风注入新的内涵。许昌市书协理事傅振华是我市青年篆刻家,他在钧瓷篆刻方面刻苦探索,从造型、练泥、做坯、篆刻、识款、释釉、烧制等许昌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并收获颇丰,作品得到了河南省书协的首肯。我们将把它作为许昌市书协的一项重点工作开展,希望得到钧瓷界、书画艺术界及文学艺术界之大力支持。

  ——许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绍典

  钧瓷尊独创,钧印第一家!钧坛百花园,喜开钧印花!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丁建中

[ 本帖最后由 钧印楼主人 于 2009-8-14 10:20 编辑 ]

钧印楼主人 发表于 2008-6-11 23:29

傅振华与他的钧瓷印

钧印楼主人 发表于 2008-6-11 23:30

傅振华与他的钧瓷印

钧印楼主人 发表于 2008-6-11 23:31

傅振华与他的钧瓷印

钧印楼主人 发表于 2008-6-11 23:32

傅振华与他的钧瓷印

钧印楼主人 发表于 2008-6-11 23:33

傅振华与他的钧瓷印

残壶 发表于 2008-6-12 06:57

em1 em1 em1 em1 em1

小齐 发表于 2008-6-12 11:59

em1 em1 em1 em1

张兆伟 发表于 2008-6-12 13:08

欣赏!!!!!!!!!!!!

花之寺僧 发表于 2008-6-12 13:17

2007_J 2007_J 2007_J 2007_J 好!!!!!!!!!!看看印面!!!!!!!!!!!!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傅振华与他的钧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