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為中國人 ■言止善
生為中國人■言止善
柏楊寫過一本叫《醜陋的中國人》的書,該書抨擊了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弱點。今年,柏楊去世,紀念的文章裡,讚譽之聲居多,但也有激烈批評的。在「柏楊也有劣根性」一文裡,論者指責柏楊「滿口不離傳統文化又時刻在痛罵傳統文化,臨終前也沒有忘記讓馬英九找個忠心耿耿的『魏徵』。由此可見,中國人共同的弱點在他身上同樣地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才是個真實的柏楊,而這樣的柏楊顯然不是中國人的需要。」
這裡涉及兩個問題:到底存不存在有離開傳統文化來痛罵傳統文化的中國人?如果自己是一個有諸多弱點的人,還能不能檢討和自己差不多的同胞的弱點?
從比利時學成歸國後在北京大學執教的趙敦華博士,他在一本書的序言裡有一段很精彩的分析:「實際上,中國學者研究西方哲學,離不開中國文化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語言是思維的媒體,只要你用中文去翻譯、理解和表達西方意思,那麼你必然是以中國人特有的方式思維。退一步說,即使你能完全運用外文來理解和表達,幾千年文化傳統也仍然會潛移默化地在頭腦中起作用。打一個比方,語言好比是眼鏡,思維好比是眼睛,文化傳統好比是視網膜,人們可以換一副眼鏡,也可以治療自己的眼睛,但卻不能改換視網膜。生為中國人,卻硬要以西方人的眼光看問題,這無異於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這一番闡述是很深刻的,筆者完全信服其中的道理。生為中國人,「視網膜」是改變不了的。我們的「視網膜」上有「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的孔子準則,有擅於解剖世相也樂於解剖自己的魯迅精神,當然還有農耕文明所具有的封閉保守的特點,想去掉一樣,恐怕都不能。柏楊,作為一個轉型期的知識分子,想做一點拋棄舊我,塑造新我的工作,是有積極意義的。儘管他也有劣性(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裡,特別是有了互聯網以後,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速,一個人、一個民族的劣性是有望被改造的,就不要叫「劣根性」了,好麼?),總的來說,應當是個建設者。 em1 em1 em1 em1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