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8-5-26 15:06

【录音整理】全国百名书家展《当代中国书法投资论坛》

【录音整理】全国百名书家展《当代中国书法投资论坛》

原载:中国书法在线



书坛名家在青参加中国书法投资论坛   

应青岛当代中国书法院之邀聚首青岛将编撰《当代中国书法市场投资指南》专著
   
应青岛当代中国书法院之邀,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专业媒体、新闻媒体及书法网站等人士在5月11日聚首青岛,就当代中国书法投资进行了研讨。论坛由青岛当代中国书法院院长毛智华主持,专程赶来青岛的刘正成、崔志强、曾翔、李晓军、邵岩等书坛名家与青岛书法名家刘咏、刘健、杨乃瑞、郭强、袁本敏等,共同为书法创作的艺术化和市场化梳理思路,各抒己见。

【主持人: 毛智华(青岛当代中国书法院)】
今天邀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参加此次论坛,想就书法市场投资、创作、审美等诸方面做一研讨。虽然艺术市场正逐步完善,但书法上市场仍缺乏一套正确的价值体系和准确的依据,标准失衡,市场混乱,破坏和扰乱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使书法市场更加无序。尽管改变这种现象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但在座的专家学者均是在书法业内公认的大家,希望能为书法创作的艺术化和市场化梳理出清晰的投资之路,给书法艺术市场从历史、学术、艺术等做出定位,使书法艺术投资沿着健康积极的方向逐步走向正规,也是对青岛当代书法院最大的支持。

【刘正成 (国际书法家协会)】
我要谈的题目是“书法官本位与书法价值认证体系的错位”。
书法的市场价值表现,自古有之。但纵观历史,那些追逐商业化的“走穴”式创作,很难被记住。真正的书法创作应当与市场有某种意义上的绝缘,不应被商业化所左右。
相对于古人的“润笔”,古代的收藏体系来说,当代书法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已出现价值上的错位。写得好的不一定是卖价高的,艺术与价值体现的“不合理”是一种共识。尤其在拍卖市场,自我运作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品,竟会出现几十万、百余万甚至几百万元成交的例子。
书法的投资环境取决于一个价值认证体系。现在,书法一个约定俗成的体系——官本位阶梯,并且在无意间成为价值体系的参照。其实谁写得好,书法家们心中有数,基本八九不离十,但放到市场认证体系中就不同了,如书协官员等,作品价格就会高一些。尤其对很多外行的投资者来说,“某某主席”显然比作品的艺术性介绍更能作为价值的一种认可。
现在,这种价值错位仍然相当突出,对书法的创作和投资前景的负面影响很大。改变这种局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体制上的改变。
大力发展民间团体,因为他们多把艺术水平作为唯一认证,没有实力的不能进入。当前情况下,民间力量将是中国文化艺术获得地位的重要途径,发展民间艺术团体是当务之急。
二是强化画廊运作机制。
与拍卖的自主定价不同,画廊作为一级市场,承担着确定作品市场价值认证的作用,可以真实地反映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
三是完善艺术评论。
当前的艺术评论基本放弃了对中国当代书法创作的批评,只说谁写得好,而不说谁写的不好。其中,有偿评论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人情世故。但是,艺术评论不能做到公正、全面,收藏者怎么能进行参考呢?所以,建立一个独立的评价体系,是现在亟需探讨的问题。

【崔志强(中国书法家协会)】
当代书法家可以分为五个类型:1,职务型书法家,如各级书协主席、副主席等;2,领导型书法家,如喜欢书法的官员等;3,在野型书法家,如一些不与书法圈往来,但却“艺名”在外、崇拜者众多的人士;4,真正搞创作的书法家;5,书匠,如琉璃厂、文化街开店摆摊写字的人士。
这五类人士各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作品的市场价值反映出当前大众审美所欠缺的问题——写得好的不一定卖得贵。那么,提高大众审美水平就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让大众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假恶丑,这就需要普及书法教育,如书法院及学校等都可以尝试开设普及性的艺术审美班。
相比于大多数人,画商和拍卖行等大都是内行,对书法作品有着明确的评判标准。但作为商业经营,只能是谁的好卖就卖谁的。比如这次在青岛展出的作品,我们都知道是真正的书法创作,但能有多少人“识货”呢?现在,收藏者大都是投机商,按照欧洲艺术市场的惯例,一件作品再次上拍的周期是二十年左右,但现在有的作品一年内在拍卖会上能出现两次,这就是出于利益的驱使。
现在还有这样一种反常的“行业规律”:一个艺术家用两年的时间,花多少钱做多少广告,在媒体、刊物上有相当的曝光率,第三年就会开始收回“投资”,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则成为次要因素。这基本已经跟卖假药的一样了,可见现在行业内的这种浮躁,而这种现象仍有愈演愈烈之势。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不要对中国书画市场抱有太大的希望,一些“顽疾”几十年内都难以改变。那么,艺术价值与市场接轨就更遥遥无期了。

【曾翔(中国书法院)】
当前的书法创作很大程度上已违背了艺术价值规律,处境非常尴尬,以致于在书法教学中都不知该怎样去教:是要学生们向艺术型发展呢,还是学习技能,尽快赚到钱?
其实,学书法是要吃苦的,不能考虑得益。假如一个艺术家比照着能卖一个亿的作品去“创作”,那是不会出来真正的艺术作品的。我认为现在到中国国家画院等集中报名学习的,大多是为挣钱,学的是“怎么变票子”的技能,所以也不会出什么好作品。
真正的艺术家不一定生活得好,最大得益者是中间商。这些问题,张晓刚、陈丹青等都曾谈到过。创作质量与市场无关,搞艺术就得“只能创作,不能享受”,学书法尤其是这样。只是研习书法不为挣钱的,现在在中国真是太少了。

【李晓军 (中国国家画院)】
书法等艺术品投资也像社会化大生产一样,越来越细化。比如一个财团的投资计划,是包容一个流派,还是针对某种风格,需要提前做出可行性分析,引导资金投入。如果投资一个风格型的艺术家,就得让他衣食无忧,放胆创作,才会持续出现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作品。
艺术上的成功与作品水平并不完全吻合,需要考虑商业因素。按常理说,艺术家需要坚持创作的单纯性。但当前出现“纷纷自我包装”的现象,与这类事情“没人管“有关,对艺术家来说,精力本应全用在艺术创作上,又被商业运作和市场牵扯,分散精力,影响创作。这些反映出目前社会性的艺术包装意识不强,“各自为战”,从而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
【崔志强插话】很多书法家就没有版权意识。
【李晓军】对于书法投资者来说,要建立艺术品与日用品的概念区别,清晰辨识作品的艺术价值。比如这几年“流行书风”的概念,体现出书法日渐失去用实价值过程中,当代书法创作应有的一种艺术面貌。这是构建当代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时代审美趋向的综合体现。作为投资者,这种现象与趋势要及时把握,因为真正的艺术品受众面会很小,不会是百姓日常用的东西。

【李相国(中国金融书协)】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量现已排名世界第三,艺术市场需求在不断加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书法艺术市场,判断标准混乱令人担忧。不过,如果解决好以下四类问题,书法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
一要采取有效举措促进书法艺术市场的发展;二要大力培养合格的经纪人,他们既要有眼光、经营管理能力,也要有实力;三要建立市场合理的价值体系;四是都要遵守市场规律。

【邵岩(国际书法家协会):】
现代书法已属当代艺术范畴,市场主要在国外,而且一年比一年好。
国外的收藏家买东西不看简历,以能代表中国的艺术为标准,不讲什么“官本位”。他们会站在世界的高度,仔细地寻找这一类作品。东南亚的收藏家比较喜欢有禅意的东西,美国人、欧洲人则比较钟情于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作品。
对于作品的价格,画廊标价会以作品的风格作出权衡,国外收藏家则会从技法、难度、独创性对作品的价格进行考量。双方达成一致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对于国内收藏者,大都会注意艺术家的职务、身份等“名声”,实际上这体现出买家的不自信。当然,过于强调辉煌的“简历”,也是艺术家本人的一种不自信。艺术市场就是靠作品说话。

【李强(青少年书法报社):】
书法现在似乎是拍卖市场的“弃儿”,尽管近期有些起色,但难与国画、西画相比。
其实,书法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现在虽然存在体制、价值标准方面的不完善,但仍有较大的人群喜欢。对于书法家来说,要让作品更自我、有新意是基本要素,对于市场的表现则不必怨天尤人。真正有水平的作品会逐渐显现出来,得到认可。书法家只要坚持艺术创作精品化,艺术的春天就会很快来临。

【刘健(青岛理工大学):】
书法投资是近几年经常提及的话题。投资就是“钱生钱”。书法家应当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价值,注意保护知识产权,谈钱不是“俗”。收藏者要提高审美意识,认识到书法作品的市场价值,从而规划好自己的投资行为,得到良好的收益。
现在,一些高校已设立艺术投资专业,包括经纪人培训班等。书法家也能够正视市场需求与市场规律。随着体制的不断完善,书法艺术的市场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

【杨乃瑞(青岛市书协):】
艺术家获得收益,所付出的成本很高,包括时间成本、材料成本、学习成本、技术成本等。比如一个人七八岁学习书画,到成名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潘天寿、李可染曾说过“三十年的字”、“二十年的画”,就是这个意思。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艺术家和收藏者都很重要,有利于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正常接轨。

【王小雷(中国书法网):】
艺术市场的滥、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并不消极。比如唐代,可能是诗最泛滥的时代,才会有大浪淘沙,出现那么多伟大的诗人。现在艺术市场的假与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是市场走热的体现。有了这样一个市场“基数”,才会筑就有高度的艺术金字塔尖。
艺术创作的任何个案都没有共同性,艺术家需要不断地积极创新,是比较感性的问题。而对于艺术市场的决策与发展,需要建立在统计数字的基础上,引入定量分析的方法,找到高质量的建议和有效信息,这是一个理性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梳理。

【周明华(书法网):】
随着艺术市场的走热,网络也开始大量介入,成为一种趋势。
书法专业网站上,“商城”与“拍卖”如今都有着不菲的交易量——石开就曾在网上商城一个月内卖出几十万元的作品,一件500元的作品也曾拍到几千块钱成交。网络受到欢迎,主要是因为大家发现一些原来难以见到的东西竟然可以在网上买到,而且各地的作品如此集中,不必东奔西跑。当然,随着行业“扎堆”,现在网上的生意也有些难做,一些书法作品的价格迅速拉低,比如原本500元的作品,50块可能就卖了。恶性竞争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商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说明这些东西可能30元就能进来,那也要从书法家本身找找原因。
尽管网络在发展中会有些问题,但对未来书法市场的推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为网络会让作品的价格和数量明朗化,让书法艺术价值与市场逐渐回归、接轨,网络化的购买方式也适合于书法作品的销售。对此,不少书法家及业内人士已有清晰的认识,并开始身体力行。
对于艺术家自我包装的问题,也应有积极的认识。资本市场是残酷的,当前的形势下,艺术家应避开“清高”,大胆投入,宣传推介。如果说一些“江湖艺术家”能够花50个版面提高曝光频率,真正的艺术家为什么不能也如法炮制,打造知名度呢?创作要与市场接轨,艺术实力与经济实力并重是一种最佳状态。

【邵志军中国文联】青岛之行不虚此行,本届展览作品水平很高,论坛也好,感谢毛先生做了一件大好事。十七大提倡发展文化产业,这次论坛起到了引领和净化作用。书画投资近几年也搞了一些,感触很深,听了大家发言,获益匪浅,感谢青岛当代书法院为投资市场做出的努力。

【翟卫民中国书协考级中心】我在考级中心经常遇到一种现象,规则不会理解现象的变化,同时也破坏了认可的程度。

【陈浩自由撰稿人】我想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目的性,大家刚才的观点有一种碰撞,在碰撞的中间,我得到了更多的思考,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李胜洪中国书法院】书法市场现状堪忧,价值偏离,倒挂,标准失衡,投机钻营的人多了,这很自然,纠正这种现象很难,不容乐观,但市场正在逐步体现它的作用,要积极的看待转变,艺术,创作规律能否通过市场统一起来,这很重要,我讲几点,1,通过市场导向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2,投资人与研究机构联手运作市场,3,艺术家本人尊重市场规律,甘于寂寞,4,评价媒体的建立引导大众审美。我对书法市场前景充满乐观。

【主持人:毛智华(青岛当代中国书法院)】
感谢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既全面,又深刻,又诙谐的剖析了书法市场的各种现象,如曾翔先生所言:“论坛的作用虽然微不足道,但搞书法这么多年,良知驱使吧。”很受感动,虽然根治一些丑恶现象的存在,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看不到,但无论怎样,此次论坛是有积极意义的。
占用了老师们这么长时间,有二大收获:
一,是听了发言获益匪浅,
二是为了出版《当代中国书法市场投资指南》一书增加了实际内容,增加了分量,有大家的支持,书法市场的前景是光明的,我想此次论坛会引起业内的关注,也是一次成功的论坛。在合适的时候会举办第二届论坛,届时希望各位仍能参加,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录音整理】全国百名书家展《当代中国书法投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