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9 by7666 的帖子
原图(未调整对比度)2007_A 2007_A 2007_A[ 本帖最后由 一方士 于 2008-4-2 21:38 编辑 ] 说实话,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幅。也许是太像西画,太逼真了,却没了国画的味儿。
呵呵,恕直言。em20
回复 #12 秋蝶 的帖子
谢谢指出!em13 em13 em13就西方绘画与东方绘画的差异性与共通性,倒是可以讨论.按楼上兄的观点:“像西画,太逼真=没有国画味”。这样理解国画,是否简单了点?[ 本帖最后由 一方士 于 2008-4-3 22:42 编辑 ] 国画重写意,既有形更有意。除了本身的物质的生命,还有人所赋予的艺术上的生命。除了让人知道画的是什么,还能激起人的欣赏和热爱的感情。也许这只是我对此画的偏见,同样一幅画也有人爱不释手啊。这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道理吧。em13 em13
回复 #14 秋蝶 的帖子
注明:抛开个人作品。讨论纯属理论交流。形与神,是中国古代绘画及整个文艺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孔子的“绘事后素”到庄子的“解衣般礴”,再到当代中国画思想,中国画的绘画理论及审美意识是在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度过的。
早在先秦时期,庄子提出了“取其神而遗其形”的“形神论”。而后,汉魏时期的淮南子提出的“君形论”进一步强调了神似的重要性,即“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俗,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这是强调“神”。然到东晋,顾恺之则提出了“传神论”即“以形传神”,“…..长短干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之失,则神气与之俱变…..”又把形的重要性强调了出来。到苏东坡强调了“形理与形神”关系,提出“形神兼备”。好,再到了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又将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注意,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较之过去的绘画理论,更加的完善了,具体了。再到清代,书画“画如其人”的广泛认知,又达到了一个追求个性,表现自我的绘画高峰,如:八大山人,扬州八家等等。晚清更有吴昌硕,蒲华。陈师曾等,一反前人写意画以墨代色的谨慎用色,大胆的运用浓郁的色彩,表现自然生命的绚丽多姿。
特别是到了近代及当代,随着西方绘画思想从真正意义上走进了国门,我们突然开阔了视野,不乏大有人在为中国画不断注入新的营养,他们吸收,借鉴和融合西方的绘画思想及基础理论,如解剖学,色彩学,透视学等。为中国画开创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画家,如林枫眠,刘文西,范真等等等等。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可以看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元素的。
所以,国画的发展是必然的,除了画家在自我个性的表现及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之外,还必须要有一种发展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中国画审美思想理论的大发展。
中国画是可以发展的,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过去传统之上的发展,而是把视野放到将来的海阔天空。
[ 本帖最后由 一方士 于 2008-4-4 20:37 编辑 ] 我的“像西画,太逼真=没有国画味”的观点,并不是绝对的,主要是针对该幅作品。反之如果“不逼真=很有国画味”,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对该画的偏见可能跟颜色或拍摄效果等其它原因都有关吧?
而楼主的纯属理论发表的看法,我十分赞成。“中国画是可以发展的,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过去传统之上的发展,而是把视野放到将来的海阔天空。”如果只局限于继承传统,那创作也不过是复制。em13 em13 em13 楼主针对此话题花那么大的篇幅与我交流,真是感到莫大的荣幸。em17
书画同源,楼主的书与画都有很深的笔墨功夫,我连写带画都是个初学者。还希望以后能得到楼主更多的指点,盼!em13 指点不敢.都在一个地区,以后多交流吧.em13 em13 em13
[ 本帖最后由 一方士 于 2008-4-4 18:16 编辑 ] 楼上兄弟俩的和谐的论坛交流气氛,使得我看到了这个论坛的希望。网友们互相切磋艺术技法,一起探讨中国画的奥秘,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谐,友好,真诚。很受感动的。 这里真的很好,令人渴望进步。em13 em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