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印社同道--------必看!
印社同道--------必看!黎翔君不是名家,只是印道中的一个“小人物”,按照时下风习,可称为锋芒初露的青年篆刻家,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却克服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任凭心灵与脚的沟通,用脚与石头碰撞出了一曲动人的歌。
http://www.zgsfj.com/attachments/month_0801/20080119_086fe4fc9f226f153bb79uA3LQcdDAnM.jpg 瞧瞧人家!!!!这边款刻的是不是比一些人手拿笔写的好多了,人家这可是用刀刻在石头上的!!!!
em1 em1 em1 em1 曾经
获得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展二等奖
获得江浙沪残疾人书法美术摄影展一等奖
入展第二届全浙书法大展
事迹先后被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并数次出访日本。 http://www.zgsfj.com/attachments/month_0801/20080119_27256e42a6babd185081Rx0UDV90kIs3.jpg 看了孔黎翔的篆刻展,深深的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试问健全的篆刻家又有多少能把印章刻的这样到位,刻的这样精神,刻的这样充满了古风呢? 黎翔君原籍浙江衢州,定居杭州前曾长期在宁波生活,抑或是祖籍的因素,他对刀法厚重、气韵古穆的传统印风特别钟情,并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用过一番死功夫。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领略到婉约清新、精巧浑成的印风,也能豁然窥见刀法多变,转折灵动的神采。令人惊讶的是,一个用脚刻印的人,竟能在这方寸之间参以各家各派的技法,从而三合一,四合一,多合一的塑造着自己的“形象”,这一点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和闪光点。难怪印坛前辈叶一苇老先生评价孔黎翔时说他“手不如人,立脚高”呀!
http://www.zgsfj.com/attachments/month_0801/20080119_2ba22764da42f0212d9d0fGiwVVC2SWK.jpg 需要指出的是,身处杭州的黎翔君在印作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浙派之继,而是在走向承法----破法----创法---立法的道路上,亦并非亦步亦趋,而是谨慎的吸收前人的经验,不断的积累自己的根基,博采约收,努力雕琢具有个性的、属于自己的风格,黎翔君曾对我说:“个人的风格,个性的作品要有,但是这和创作者的手段、社会阅历有关,个人风格的形成不宜太早,……,40岁后我再去找自己的风格,40岁前我需要大量的吸收营养,力求今后能水到渠成……”。我曾经认为,篆刻首先是一种文化,然后才是艺术。篆刻的文化性体现在,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易”、“儒”、“道”、“释”等古典哲学思想的包容性极大。它几乎囊括了诗、书、画诸艺术的所有内涵和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体现了一种中国特有的文人精神。黎翔君的印章就是这种文人精神味很浓的作品,那种儒雅高古,那种道法自然,那种清净无为体现在印面上是那样的富有睿智与灵气,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教授说黎翔君“游艺于方寸,竟能巧夺天工”,真实不虚呀! http://www.zgsfj.com/attachments/month_0801/20080119_6fab234a4164b814da83vlWzeN84JBCg.jpg 明代中晚期重要的篆刻家金光先在其《印章论》中说过:“刻印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今人妄为增损,不知汉法,平正方直,繁则损,减则增,此为笔法。笔法既得,后刀法运之。斫轮削镌,知巧视其人,不可以口传也,”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事实:明人尤重印之书写的格调与趣味,即让篆刻显示出文人化。大约到了清代的汪关、朱简,篆刻已求专业化与系统化了。学习汉印即专业化的一种表现,其旨在于寻求篆刻形式的生存基点。窃以为,黎翔君如能少一些应酬,抽一点时间在汉印上再下些功夫,真领其要,真得其髓,抑或更能增加其篆刻艺术的深度与厚度,而从现在的印坛“小人物”走到“名家”而后攀至“大家”的。 http://www.zgsfj.com/attachments/month_0801/20080119_d2477e82533fa5bd1acemKZY5czw7MNP.jpg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