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届美展看中国画笔墨精神的流失
警惕制作之风泛滥--从十届美展看中国画笔墨精神的流失
全国十届美展的中国画展区设在杭州,使我们有幸能很方便地看到,近年以来足以代表全国水平的中国画创作中的一些精品之作。
一个大展的展出,通常是在展现成绩的同时,也较为集中地暴露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批展品,是经过层层筛选,才得以最后进入国展的。因此,其中反映出的是大展评委和参展画家在美学倾向和审美意趣上的相互认同和一致追求,是近年来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时尚风貌。和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传统的中国画相比,这次国展所展示的中国画的风貌,已有着很大差异之处。大致说来是出现了三多三少:
第一,大幅巨制的作品多,而小幅的作品少。其比例可用九成以上和不到一成之比。绝大部分的作品尺幅均超过丈二,仅有极少数的画作在四尺对开以里。而且,凡小幅作品,大都不是画家在近年创作的作品。对于尺幅问题,也许是大赛有规定,就不去说它。
第二,精工细作的作品多,而疏笔写意的作品少。有人对其中的花鸟画作过一个统计,在参评的花鸟画作品共101件中,有写意意味的画作只有22件(这其中还包括兼工带写的作品),也就是说,只有21.7%是带写意的作品,而78.3%的作品都是精工细描之作。从中可以看出评委的选拔标准。在评委眼中的好作品更可以从获奖作品的比例中看出。还以花鸟画为例,这次大展中,共有19件花鸟画获奖,其中带写意的作品只有4件,占21%;而精工细描之作的获奖率则高达79%,大赛评委的审美倾向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描摹写实的作品多,而写意传神的作品少。其中比例上面已说过。令人惊叹的是,这次大展中有些作品描摹写实的仿真细致程度。有的作品的繁复精微程度到了一片草叶、一根毛发都是细致如实地描绘出来,有的作品中甚至比照片还要细致逼真。为了达到这种逼真的效果,不少画作改变了中国画传统的画法和用料,把油画的画法,水粉的画法,以及不同画种的颜料全部都用上去了。
总起来看,这里反映出了中国画创作中一个令人担忧的创作倾向--走向制作。而随着这种审美态度的改变,随之而带来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中国画传统中的笔墨精神正在流失。
在画展中出现的这种重工笔而轻写意的状况,其实已是近年以来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时尚,反映出了中国画家,特别是花鸟画家们在美学态度上的一种转变。而这种转变,经过这次代表国家级权威的评委们的认同、鼓励和诱导以后,我想,这种制作之风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会越演越烈的。但是,我以为,这种意在模仿西方以科学观为先导艺术方法,与中国画历来讲究通过笔墨来传达画家主观的文化情绪的美学表现方式,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的。以描摹为基础的制作之风的盛行,对于中国画在民族化基础上的健康发展来说,将是一场灾难。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盘旋在近前中国画界的这种美学思潮,如果得不到正确有效的引导的话,那末,中国画传统笔墨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将荡然无存。
这种描摹制作之风的形成,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美术思潮、美学观念对于中国画界的冲击,以及中国画家急于想在这艺术参照之下求新求变,以达到让中国画能早日与世界的美术潮流同步的迫切愿望有关。但是,中国画中以写意方式传递出来的笔墨精神,贯通着每一个画家最为内在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宋代以后,在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之中,画家们就是通过一笔一抹,在传递着与自身的文化精神品格紧相勾連的文化内涵的。这种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法而传达出来的写意精神,正是中国画民族特色之中的精髓之处。可以这样说,没有了中国画的笔墨特色,也就没有中国画。当代中国画要走向世界,只有在发扬这种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才是正确的有效之途。而绝对不是抛弃自己的民族精髓,盲目地融入到西方观念指导之下的绘画方式之中。
丢弃了写意的笔墨精神,把中国画的创作引导到一种仿效西方的描摹制作的情景之中,无疑是中国画发展之中的一个岐异之途,它将让中国画失去其独有的审美价值和民族性的审美特色。这一点,应当引起美术界领导层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em2 em2 原帖由 by7666 于 2008-1-13 12:4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有同感,传统的精髓,已基本丧失殆尽em3
么办法,同em3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