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庆 发表于 2007-12-29 16:32

由熊十力的一段话想到的

1943年,徐复观初次拜见熊十力,请教熊氏应该读什么书。熊氏教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地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些时候,徐复观再去看熊十力,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熊问,有什么心得?于是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他不太满意的地方。熊十力未听完便怨声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得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得地方,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摂取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读者看完这段话,大概能猜出我想说什么。
时常碰到这样的人,他在参观画展和书展时,在进行中或结束时,他嘴里是这张这个地方不好,那张那个地方不好。或者在读完别人的作品集时,也是如此。当然这不是不可以评论的,本身展览和出书的目的就是交流。可是那种口气确是每每如此。
评论和鉴赏的能力我想每一位搞书法和绘画创作乃至搞艺术的人都有之,但是你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却不是任何人都有之,今天我观了展览看到人家那里不好,对不起我晚上回来看看自己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同样看出人家的好,更要学习。
我们都有旁观者清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容易犯当局者迷的毛病,面对自己的作品看不出毛病的人大有之,你的作品有问题吗?有,但你看不出来,什么原因?没有原因,不客气的说,你的鉴赏能力是不够的,你批判别人时也未评到点子上。
如果一个搞艺术的人看不出自己的作品那里不好的话,我想与你说一句你别搞了,再也提高不到那儿去可。你去做评论家吧!做那种不是因为你说人家的作品好,人家的作品就因为你说好而真好了,你说人家作品不好,人家的作品也不是你说不好就越来越不好了,你看像这种无用式评论家,遍地都是。
我们要把别人的作品当做一面镜子,把传统的经典当做一面镜子,还要有一面镜子,当我们看不出自己的作品不好的时候,却不知怎样改,或者我们的水平长时期不提高时,那就更需要一面镜子,你只有勇敢地站在这面镜子前,这才有所得。
这面镜子是什么,行文至此,读者明白了,我还说什么?

逸墨斋 发表于 2007-12-29 19:21

em1 em1 学习再学习

丁剑 发表于 2007-12-30 22:45

很有启发!大师还是大师,我辈常愤愤然,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真是浅薄!

颖南石涛 发表于 2007-12-31 06:28

em1
em13
em14

如是如是 发表于 2007-12-31 12:49

em1 em1

谭杰 发表于 2007-12-31 18:29

装不装,无题还是有题

      今天早上开电脑,看见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由熊十力的一段话想到的》,作者周学庆。这里摘抄一段:
       1943年,徐复观初次拜见熊十力,请教熊氏应该读什么书。熊氏教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地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些时候,徐复观再去看熊十力,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熊问,有什么心得?于是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他不太满意的地方。熊十力未听完便怨声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得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得地方,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摂取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之所以有上面一段,是因为刚才和女同事聊天,我发生感慨:浏览网页,搜到一位曾经教诲我的恩师的新作品,竟即心生鄙夷。转而,又想到女同事的话:你该看到人家的优点;转而,突然忆起早上看到的上文;转而,于是就要在这里写下一点东西。
      鄙夷,恩师,新作品——产生把如左三个关键词构成语法关系的这种念头是相当不道德的,还要写成文字发表出去更是严重不象话的。但我始终以为,无论存在于脑海,还是打算写出来,都是一种已经不必修饰了的过去之存在(又牵涉到时间与物理的老话题,本文于此不再展开了,以免一发不可收——当时自诩:所谓意到笔不到么!嘻!),好坏高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由之引起的新思考。因此——我对那些自毁少作、拒不承认成名以前的应酬作品署款真实性的作家们一向很不以为然。古人有个不知道叫成语还是俗语的词儿反正四个字:装神弄鬼。说白了就是告诉我们,神无非是装出来的,鬼全都是弄出来的——跟没说白了一样,也是装。
         装不装,无题还是有题,且说我的正题:一种文艺或学术作品,使人先看到优点还是缺点,观众的欣赏层次、解读能力虽然很重要,但作者的心理层次和操作能力就更重要——决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有的作品最夺目的就是优点,有的作品最夺目的就是缺点,至少此乃第一视觉上不容否认的事实。你再是高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丧失直觉,因为速度(惯性下的潜在速度)是伪装的最大克星,理性只好显得力不从心。为什么现在一批自视更高(注意不是甚高,甚高的那些其实本身已经很低了,故尚能在一定局域内相对吃香)的尖端研究者们(以学院派居多)如此关注第二流以下的作者及其作品?除了审美疲劳之外,更多的确是由于某小团体或某个人经过多年钻研实践,终于发现了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某一优点,于是兴奋如醉不已,无限放大其说,甚至一叶障目,企图蚍蜉撼树——颠覆千古名家座次,同时也就台阶将自己推到了一个仿佛高处不胜寒的位置,飘然自觉远远地把同行们甩在了身后,牢骚难遇却终不悔,死到临头或恨无闻,竟不晓得即使如此仍不过如来掌心的一只遭耍的猴儿。俗话说“当局者迷”,雅话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是说的一个道理。正是成也“高”字,败也“高”字。高人们的语录对于非高人来说,往往反倒是极危险的,比如“诗到无人爱处工”、“高书不入俗眼”什么的这些都算。高人们其实也装着呢,可是他不是普通人那样的装法。高人的装,实际上严格地规定了高人的门槛,骗的就是你们这些最会装的,装到连自己都不以为自己是装的,也算装出“范儿”来了。然而历史的真相是:越装,你离高人就越远。只拿你磕头供奉的香灰洒了你的眼睛,活该!——反正你丫有钱。
      女同事基本上算个外行,熊十力基本上算个大师。她俩(这里再插几句:刚才关于这个词的选择,用“他俩”,还是“她俩”,我一直在思忖,擦了又改。因为在我的上边句子的语序里,我是先说的女同事,后说的熊十力。不管什么地位不地位大师不大师,人格上敢不平等!在我们的汉语里,一堆女的中间只要凑进一个男的,这个群体就不能被称为“她们”,而只能称“他们”。我不是女的,但对这点我很有意见,所以这里我决定不从俗,只从“前”,就像按姓氏笔画排名一样杜绝排名争议——如果有争议——必然有争议,而且我相信没几个人不怕死的愿意跟我站一头①)——括弧太长,以下接前文——她俩,以不同样的形式给了我同样的意见,但是我必须做出最后的判断:听归听,想归想,做归做,批评学习互不干涉,自我共进平行思维。平行思维——不啻是一种学术风格,而且体现美德和人格。平行也要打假,小分队想成大气候就别那么着急会师。
      有资格坐在一处的论辩双方永远各执一词面红耳赤,常常却是因为定义的不同而非逻辑失误。我的结论是:和熊十力老不打架。我想足够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呔!我这不还是装么!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jtxsh

〖注①〗次日更新,春硕老弟补充:如果其中有个领导是女的,那么恐怕还是得称她们。因此说明:杨朱无书,境界跟咱差不多高的不一定爱写书,但是离杖藜夸父毕竟还有不小的距离。

[ 本帖最后由 谭杰 于 2008-1-1 01:02 编辑 ]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08-1-1 09:53

消烟四起

周先生,我是看了谭的文章才读你的文章,不管开卷有益,开卷无益,最起码一个人要分的清香臭,这样才能提高鉴赏能力!有的人自认浅薄也没办法。

[ 本帖最后由 寒巢___寒石 于 2008-1-1 10:15 编辑 ]

三毛草人 发表于 2008-1-1 17:26

回复 #7 寒巢___寒石 的帖子

em1 em1 em1

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08-1-2 15:48

em1 em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由熊十力的一段话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