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樵 发表于 2007-11-27 14:21

古书版本面面观

古书版本面面观
韦力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3/200773171013703.jpg图1王国维稿本《曲录》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3/200773171036218.jpg图2清抄本《砚山斋杂记》  1.稿本古书版本著录中运用稿本概念大约有3种情况:一是指手稿本,二是指清稿本,三是指修改稿本。手稿本指的是由作者自己亲笔书写的自己的作品。清稿本指的是誊清的书本,其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作者自己誊清,这实际上应该归入手稿本;另一种是由别人誊清,实际上这已不具备稿本性质。修改稿本指的是在誊清的本子上又由作者亲笔加以修改。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自己誊清后自己又作修订,这在实际上又应归于手稿本;一种是别人誊清后作者亲笔加以修订,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用修改稿本的概念(图1)。
  2.写本写本大约有3种情况。一是时代早。唐以前书籍的流传都靠手写传抄,无所谓刻本印本,故统称为写本。入唐以后,刻本书渐行,至宋而盛。然唐宋时期仍是中国印刷出版业发展早期,手写传抄仍是主要形式,这样的书籍仍称为写本。元以后传抄的书籍便以抄本名之了。二是地位高。无论时代早晚,印本书是否盛行,一书的传抄凡出自名流学者之手,往往也要以写本名之,而不称其为抄本。三是凡是抄写佛经、道藏,抄写者常是为了还愿或做功德,抄写经书时内心充满对宗教的崇信和虔诚,故只称为写经,而绝不称为抄经。至若早期写经生抄写的经卷,虽不是为了自己还愿或做功德,而是为了让佛门的善男信女们买去还愿,但由于其抄写时代早,也以写本名之。在作版本判定时,若难以确定手写本书是稿本还是抄本,往往也可先以写本称之,待查清后再定其为稿本还是抄本。
  3.抄本除了写本、稿本之外,凡依据某种底本而再行传写者,均可以抄本名之。年代不详者称旧抄本,抄写精美,字体秀丽者称精抄本。还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这种影抄本因为与原书字体笔画完全一致,又由于值得影抄之书必定是稀见版本,故影抄本既有版本价值,又是精美的艺术品,故藏书界目之为“下真迹一等”,在市场上价格往往高出同类书价之数倍(图2)。
  阅读全文请见《收藏》2007年第7期

墨樵 发表于 2007-11-27 14:21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2052234.jpg图9清同治十一年山东书局刊本《仪礼》副本  15.局本指清代各省官书局所刻印的书本(图9)。清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设局于安庆,名曰金陵书局,后称江南官书局,亦即国学书局。在振兴文教必先刊刻书籍的理念下,各省皆有响应。大体而言,同治年间,江宁、杭州、武昌、苏州等地同时设局,淮南、南昌、长沙、广雅、济南等地亦先后设局。这些官书局是清代以前历朝所没有的,在晚清的半个多世纪中,这些官书局刻印过不少书,还联合刻印过一些书,如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等。有些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如浙江官书局校刻的《二十二子》、金陵书局张文虎校刻的《史记》,就都很有名。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2235734.jpg图10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云谷杂记》副本  16.聚珍本亦称聚珍版。指清乾隆时武英殿用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清代所存各种活字版以木活字印本最多。其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是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时,想把从《永乐大典》内辑出来的佚书刊印流传,而藏在武英殿的铜字已被熔铸为铜钱,无法再用。于是金简建议用木活字来摆印,乃于乾隆三十九年刻成大小枣木字253500字。用这套新造的活字版工具先后共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00多卷,每种用连史纸与竹纸印刷,前者印20部,专备大内等处陈设,后者印300部左右,颁发定价通行。乾隆因为活字版之名不雅驯,乃改名为“聚珍版”。乾隆四十一年把这部丛书颁发到东南5省,并准所在地翻版通行,而浙、闽、赣、粤4省复刊的仍为雕版,并非活字本。金简并撰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附有插图,分别叙述雕刻、字盘、排字、整摆、校对、印刷、拆版、归字等程序,这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明了具体,是我国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图10)。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2334156.jpg图11明天启凌氏朱墨套印本《会稽三赋》副本  17.套印本用几种颜色刷印的书本。中国传统套印技术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是在一块雕好的板片上刷上不同颜色敷印,所以称为敷彩印法。此法起于何时已难详考。现存世最早的套印本是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元至正元年(1341年)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的《金刚经注释》,其经文及卷尾无闻和尚注经图中的灵芝等均用朱色刷印,注文用墨色刷印。这表明14世纪中叶,中国已经有了敷彩印刷的作品(但有的学者认为这不是套印本,而是明代人所说的“双印”,在此不作讨论),这是存世最早的两色印书。到明代,这种技法继续发展,传世的《花史》和程氏《墨苑》是这种敷彩印法的杰作。到16世纪末至17世纪前半叶,浙江乌程(今吴兴)凌、闵两家又把套印技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大约以闵齐华、闵齐、闵象泰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套板印刷的《春秋左传》为起端,次年又推出三色套印的《孟子》,到万历四十八年,闵氏又套印出91卷24册的《史记钞》。与闵家同时,吴兴凌初、凌瀛初等也潜心于套版印刷,如朱墨套印的《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会稽三赋》(图11)、三色套印的《古诗归》《唐诗归》等,都是他们的杰作。此外,凌汝亨刻过朱墨套印本的《管子》,凌启康刻过四色套印本的《苏长公集》等。进入清代以后,这种技法继续发展,如康熙年间内府刻的四色套印本《御制唐宋文醇》、五色套印本《劝善金科》,道光年间广东叶云庵刻五色套印本《杜工部集》、涿州卢坤刻六色套印本《杜工部集》等。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2422500.jpg图12清康熙刻版彩印本《芥子园画传》副本18.版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小块木板,有如P,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图画。这样印出的作品颜色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在P版技术兴起的同时,拱花技法也出现了。拱花是用凹凸两版嵌合压印,令纸面拱起的办法,使翎毛、山水凸现在纸面上,看去更富立体感,更具真实性。像胡正言的《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画谱》、吴发祥的《罗轩变古笺》,以及清代李渔的《芥子园画传》,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中的《十竹斋画谱》的印制开始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之前,完成是在天启七年(1627年)秋冬间,此书初印本传世极罕。全书8册,分为书画谱、墨华谱、果谱、翎毛谱、兰谱、竹谱、梅谱、石谱8种,每种10幅,一图一文,互为辉映。全书采用P版印刷术,精丽无比,融彩色套版印刷术于版画中,使版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图12)。
  19.百衲本指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衲原义补缀,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的一个完整的东西。百衲本书始出于清初的宋荦(luo),他用两种宋本、3种元本配置成一部《史记》80卷,称为百衲本《史记》。最出名的百衲本是民国间商务印书馆汇集了不同版本,拼配影印的《二十四史》,称为百衲本《二十四史》。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263250.jpg图13明正德刊书帕本《经略录》副本  20.书帕本明代官员上任或奉旨归京,例以一书一帕相馈赠,当时将这种书就称为“书帕本”。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引证《金台纪闻》,评论元、明刻书优劣,说元时州县皆有学田,所入谓之学租,以供师生饩廪,余则刻书。工程浩大者则数处合力为之,故校雠刻画颇有精者。明洪武初年,将此项学租皆收归国子学,故县学、书院缺乏余资,刻书已不精审。隆庆、万历间,承嘉靖余风,皆喜刻书。但大率刻而不校,甚或妄加删削。以之馈遗当道官员,附之一帕,故有一书一帕之称,是为书帕本。可见书帕本是明代例行官样礼品,只注意表面装潢,不注重文字内容。实际上书帕本流传至今者极罕见,可能与历代藏家都不收藏此类书有关。从版本学角度来看,今日得者,亦是珍品(图13)。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2659796.jpg图14清刊巾箱本《疑雨集》 半框9.5×7  21.巾箱本指古时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巾箱是古人装头巾用的小箧。《北堂书钞》卷135“王母巾箱”条引《汉武内传》,说帝见王母巾箱中有一卷小书,盛以紫锦之囊。晋葛洪《西京杂记》后序说洪家遭火,书籍都尽,唯有抄本2卷在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齐·衡阳王钧》说他手自细书《五经》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宋戴埴《鼠璞》说:“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手写《五经》置巾箱中。”可见无论是手写本书,还是刻印本书,只要是开本较小,随身携带的巾箱小箧中能够装下,就都可以称为巾箱本(图14)。
  22.初刻本凡第一次镌刻的书均可称为初刻本。初刻本是相对于重刻本而言的,若此书仅此一刻,则无所谓初刻。一般说来,重刻本应比初刻本时间错后,作者往往是有部分修订或改错,故初刻本较重刻本为文献家所看重。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275446.jpg图15民国徐乃昌影宋明州本重刊本《徐文公集》副本  23.重刻本重刻本是相对于原刻本而言的。重刻本就是将经过校勘的底本重新雕刻,其行款版式可与原底本同,也可以不同。翻刻虽也是重刻,但翻刻则是依底本原式照翻,非但行款字数一仍其旧,甚至讳字、刻工姓氏也照样翻雕。所以在运用重刻本称谓时,一方面要注意它是否为重刻某本,一方面还要注意它是否为翻刻(图15)。
  24.翻刻本也称覆刻本。它与重刻本的区别已如上述。翻刻本是照所依底本原样翻雕,它除了可以改变底本字体以外,其他如行款字数、板框大小、边栏界行、版口鱼尾等,都不能随意改变。因此,在著录古书版本时,在没有原底本对照审核的情况下,不能轻易著录为翻刻本。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2844406.jpg图16清光绪十年黎氏日本影元刊本《广韵》副本  25.影刻本以某一版本为底本,逐页覆纸,将原底本的边栏界行、版口鱼尾、字体字数等,毫不改变地照样描摹或双钩下来,然后将描摹好的书叶逐一上板镌雕。这样雕印出来的书,因为版样是影摹下来的,对于那个原底本来说,就称为影刻本。影刻本书多发生在影刻宋元本书上。因为宋元本书传至明末清初已属罕见。为了保存传本,流布久远,便常常采用这种影刻的办法。由于它能保持原底本的风貌,故历来为藏书家和版本家所珍重(图16)。
  26.重修本也称为修补本或修补版。古书版片由于多用梨、枣等硬木,故可流传使用上百年乃至几百年。其间由于屡经刷印或遭受其他灾害,又很容易造成版片的缺损。所以再要进行印刷时,对其中缺损的版片就得重新加以修补。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2942968.jpg图17宋刊元明递修本《史》副本  27.递修本凡一书版片经过两次及两次以上修补而重新刷印出来的书本,均可称递修本。如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蜀中眉山地区所刻的《眉山七史》,其版片元代以后递有修补。明洪武年间将版片移至南京国子监,一直到正德、嘉靖、万历时还曾修补重印。到清代顺、康、雍、乾时,这套版片还存贮于江南布政使司衙门库中,嘉庆时才毁于火(图17)。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305293.jpg图18民国19年文学社刊朱印本《古今诗范》副本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3143781.jpg图19民国乌程蒋氏密韵楼影宋刊蓝印本《青山集》副本  28.朱、蓝印本古代书版雕完,在正式刷印之前常要试印,以检查是否有错字和着墨是否均匀,以便进行修整。这时使用的颜色常用红或蓝色,目的在于醒目,便于发现版面上的问题。此种试印的书,红颜色者就称某某刻朱印本,蓝颜色者就称为某某刻蓝印本。这种印本因为是新版初试,字画清晰,刀法剔透,初印精美,加上印数少,传世罕,向为版本家和藏书家所重(图18、19)。
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3237500.jpg图20民国31年西泠印社珂罗版印本《白龙山人墨妙》副本http://image.cangcn.com/Home/2007-7/25/2007725143318890.jpg图21民国8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斋尺牍》副本  29.影印本照相技术发明以后,用这种技术给图书照相,然后制版印刷的书本。影印有时也写作“景印”。影印图书大约有3种方法:一种是珂罗版影印,一种是石印,一种是胶印。这3种印刷方法都得先照相。珂罗版是照相平版印版之一。它要用厚磨沙玻璃作为版材,所也称为玻璃版。制版时,以无网阴图底片覆在涂布感光胶膜的玻璃版上曝光,因版面各部分的胶膜感光后硬化程度不同,湿润后形成不规则的纤细皱纹,具有不同的吸墨能力,因而能表达原作的本来面貌。这种是影印技术中最好的一种。所谓石印,是照相后用微晶灰岩制版而印成的书本,现行的古籍影印多用此种技术。胶印亦俗称橡皮印刷,是把金属平版图文的油墨,经由包橡皮布的滚筒转印到纸上的间接印刷方法,这种方法在影印技术中不如石印,更不如珂罗版。但用这3种技术印出来的书,由于首要工序都是要依原本照相,所以均称为影印本。它和影刻本所产生的时代不同,技术方法也不同(图20、21)。

博不精 发表于 2008-1-31 09:45

好东西!em1 em1 em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书版本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