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11-19 18:10

“网络民主”何以止于市委副书记?

“网络民主”何以止于市委副书记?

作者:朱述古






《南方人物周刊》最近做了一期四川人专辑,选取了“基层政治改革试验的标志性人物张锦明”作为四川政界的唯一代表。这位朴实而优雅的女性喜欢上网,在担任雅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期间,开通了雅安党政网“组织部长信箱”,用网络工具征服和感动了一批公务员。有的网民评价她“开办了一个最民主的信箱”,由衷赞叹她 “那么优秀,那么有才华”。


  但是,这种网络上的政治交流随着张锦明升任市委副书记戛然而止。一封“即将离开我倾情钟爱的现岗位去迎接新的考验”的动情告别信后,1039封往来邮件被制成光碟,成为张锦明珍藏的政务资料。


  张锦明荣获了“中国政府创新奖”,其中的创新不仅了包括她对基层民主政治的大胆探索,当然也包括了她作为“网络组织部长”与民意的互动。照理说,副书记占有的权力资源更多,更何况依旧分管组织工作,无论怎样说,都不应该从此拒绝与网民交流。荣升副书记的张锦明突然“金盆洗手”,启发我们思索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具有一定级别的官员,该以何种姿态对待网络民意?


  毫无疑问,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便捷、最高效的交流工具。正因为此,张锦明的“组织部长信箱”才开办得红红火火,效果也实实在在。在这个过程中,干部们倾吐了心声,解开了心结,理顺了情绪,张锦明也赢得了理解和尊敬。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张锦明不仅创新了工作方式,也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实践了党的群众路线。


  但网络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交流的平等性。在这个平台上,没有尊卑之分,甚至也没有长幼之别。网络创建了一个平等的空间。在这里,张锦明无法摆出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的架子,那些职级低微的干部也无须因面对上司而诚惶诚恐。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只不过是不同IP地址上两个符号的自由对话。甚至,一些原生态的语言因为没有“过滤”,还可能令猝不可防的上司难堪。


  很明显,网络交流带给官员的体验是两方面的:如果这位官员希望听取真实的民意,那么,“触网”无疑是值得一试的选择;如果这位官员看重自身的身份、“架子”,那么,在网络上与网民“打成一片”,真可谓“成何体统”。


  因为无缘拜读到张锦明那封声情并茂的告别信,不敢肯定她离开网络是不是因为对“架子”和“体统”的看重,或是对网上办公这种颇有些“离谱”的工作方式的收敛。诚然,就把握民意而言,荣升副书记的张锦明面对的并非一片真空。对干部的动态,自然有组织部门向他汇报。干部们有牢骚、有意见、有建议,也可以通过书信和当面汇报的方式实现。但显而易见的是,网络上那种自由、平等、及时、坦诚的感觉再也难找到了。


  张锦明曾作过“我的探索都是在党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这样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自然也包括她对“网络组织部长”的实践。张锦明肯定并不后悔在网络上的探索,但她这位“政治和人生都做得那样纯粹”的改革人物,最后还是惜别了网络。网络已经覆盖社会各个领域,自然也包括政治生活。但一个曾勇敢涉足的市委副书记却很快收网上岸,这不能不在遗憾之余促人深思。


| 原始出处:中国经济时报



黄记文 发表于 2007-11-20 09:04

上高一层楼,可穷千里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民主”何以止于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