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变及隶书本体简述
冯印强隶书者,篆之捷也。
这是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对隶书本体及其产生背景的经典叙述。事实上,篆之捷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字体体系中发生结构和书写性变化(隶变),并经漫长的“隶变”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字体。也就是说,隶书是通过“隶变”从篆书字体中脱胎产生的。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就书法而言,隶变完成了以下篆隶转换:1、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 2、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规范意识,又必须对这种新的字体和书体加以规范。于是,就有了汉末高度规范的八分书出现。所以我们说,所谓的隶变过程,就是篆之捷所产生的新的书体继而对这种新的书体加以规范建构的过程。而作为书法,隶书的美就存在于这历时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
解读隶书的美学内涵和产生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对隶书本体的深层认知。通常,我们是从现存的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的。但是,通过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样还无法认识隶书美学内涵的形成渊源。因此,我们要将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置放在秦汉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探求出隶书美形成的文化和思想渊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算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
在两汉,隶书不但通过隶变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同时还有着向草率和规范两极方向发展的整体趋势。一方面,隶书在过分强调书写便利的极端中逐步脱离了隶书的原本实用立场,进而在持续草化过程中因书写的运动态势不同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章草和今草;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隶书原本书写形态的规范建构,而且这种规范建构是以形式秩序确立为前提的。因为文字的形式秩序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社会进步。这是历来被官方重视的重要环节。因此,随着西、东汉王权的相继确立,对现实生活中广泛流通的隶书进行规范整理也就成为必然。八分书以规范为手段,有效的克服了篆之捷隶书的随意性书写倾向,使形式秩序趋向于稳固的位置选择和有序的结构图式。加上汉代官方文人审美观念的不断容入,最终形成了八分书规范、和谐、静穆、左撇右挑的风格特征。两汉刻石存在的从西汉的质朴率真向东汉工稳规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也从一方面印证了官方对篆之捷隶书进行规范建构的历史进程。
然而,当今学界和书法界普遍把两汉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稳规范的发展趋势认定为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了。这样做不但牵强,也为隶书的本体理论阐释带来困难。这是因为:一、八分书对隶书的改造是以美术规范化和线条装饰化为前提的。不但不具备书写的随意性与合理性,反而增加书写的难度,失去了隶书书写简捷流便的原本实用立场;二、从八分书的书写主体来看,已经由隶书的原本社会公众立场上移到了文人和官方了。我们从、《乙瑛碑》、《礼器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等刻石文本可以看到八分书已经开始具有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这些书法文本有着一个大致相同的特征,那就是波蹀。其实这种波蹀是对篆之捷原本隶书书写的美化。飞动的线条和波蹀已经使刻石隶书脱离了隶书原本的简单和质朴,而开始具有雅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是汉代文人那种浪漫、潇洒的艺术审美精神的体现。而正是这种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却失去了隶书在社会广泛流通的内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不应该属于原本意义上的隶书。事实上,隶书表现在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稳规范的发展趋势,它的实质是八分书对篆之捷原本隶书实施规范和审美改造的双重结果。《熹平石经》以其高度规范的形式秩序、以及构造的共同原则和形体的共同特点,体现出八分书最大程度的稳定性品格。如果从文字学角度讲,八分书应该成为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字体的。所以我们说,隶书从西汉的质朴率真向东汉工稳规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并不完全是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更多的是孕育着一种新的字体的产生。八分书由于自身的本质特性和使用立场,脱离篆之捷原本隶书书写主流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熹平石经》的书体特征和内容也佐证了八分书作为东汉规范字体的使用局限性。
所以我们说,隶书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形成,不是东汉的高度规范和成熟,而是存在于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在这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有着实在太多的书法文本需要我们加以解读和认知。《张迁碑》的质朴奔放、浑厚博大,《曹全碑》典雅华美、俊秀温润,使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结体和不同审美取向的东汉经典刻石文本书法。这是东汉正大的文化气象和文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自信的书写流露。特别是《石门颂》潇洒自如的波挑,体现着文人回归大自然书写的开放情怀,加上民间工匠的契刻,又为《石门颂》置入了民间的质朴意味,铸就了《石门颂》既有原本隶书的质朴随意,又有人文情怀流露的独特艺术魅力,显示出《石门颂》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阔大的自然气象,成为历代书家关注和借鉴的经典范本。
然而,东汉刻石所表现出的典雅、华美、庄重、整饬只是一种完整的、华丽的美。如果没有原始隶书的质朴和简淡元素灌注其中,那么这种美又是虚伪的、造作的、没有感情的。如果东汉刻石典雅、华美、庄重、整饬的基础上置入隶书原本的奔放、流畅、阔大的审美气象,那么书法就会有一种大自然的淳朴和广阔气象。而这种美才是更接近生命本真的美。因为隶变过程中的很多随意性书写看似很朴拙、很简淡、很平凡,而实际上却蕴涵着无穷的美学价值,是人的生命系统中的真实流露。
认识是继承的前提。所以,发掘两汉隶书的美学实质及其背后所含盖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是我们持续关心的内容。同时,它也应该是我们完成隶书的时代性突破和发展的前提和理论支点。
我们没必要总奢谈所谓的创新,深入的认识隶书传统更有现实意义。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并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并完成隶书的传统和现代的纽带式连接,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创造出既古典又现代的隶书作品。在这里所谓的古典就是隶书的发展延续形态,所谓的现代,就是隶书的现代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古典——现代具有全息重演的内容,但还不完全是周俊杰先生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因此,我所说的古典和现代,具有把古典放在新的时空匡架进行梳理归类和时代诠释的意识。它可能是反传统的,因为我们是站在时代立场审视传统。它也可能是继承传统的,因为传统在影响着我们。
说明:严格来说,这是我在撰述《中国隶书发展史》的一些思考摘录。不过也代表了我本人对隶书产生及其本体认识的理解。关于本人的隶书撰述,将会在不久奉献给大家!
2007年11月12日凌晨于悟玄斋
作者艺术简介:
冯印强,字一甲,号悟玄斋主,室号悟玄斋,1969年生于河南滑县。职业书法家、艺术评论家、自由撰稿人。向往浪漫,自由,朴实的生活.倡导书法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公共价值建构使命,对魏晋以前的碑学书法传统研究较深入。主要艺术成就:
一、书法创作方面
2000年参加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0年参加龙年“龙岗杯”国际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0年参加21世纪首届书画篆刻家作品展(中国文联主办)
2000年获河南省第二届青年书展优秀奖(最高奖,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2001年获“情系黄河”全国书画展佳作奖(中国文联主办)
2001年获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学成果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1年获全国魏碑书法大赛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与大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2004年参加“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4年获“赛克勒”中国书法竞赛佳作奖(赛克勒基金会主办)
2005年参加“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大赛(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7年参加韩国书艺家招待展(韩国釜山)
2007年参加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二、理论研究方面
2000年发表《别具一格好太王——兼谈秦汉隶书发展的“正体”与“俗体” 》(中国书画报)
2000年论文《儒家思想对隶书发展的影响》获《书法导报》21世纪首届年展论文奖
2001年发表《隶书的产生——中国书法史第一次文字大革命》(中国书画报)
2004年研究设计的《中国书法史图说》获国家专利(专利号:03311210.X)
2004年发表《书法传统之概念性辨析与前传统概念的提出》(书法导报)
2005年发表《究竟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算优秀的——兼谈甲骨文、金文的继承与创新》(中国书画报,后被《书法报》转载)
2005发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影响当今书法发展的症结所在——关于21世纪书法发展前景的瞻望》(该文的有些观点经修改以《给张飙主席的一封信》为题发表于《书法报》)
2006年发表《倡导书法的社会学转型》(美术报连载)
2006年发表《当今书法三巨头——王镛、刘正成、张海》(书艺月刊)
2006年完成《中国隶书发展史的另一种诠释》
2007年发表《文化书法 艺术书法 商品书法——当今书法存在发展的三大基本主题》(美术报)
2007年发表《帖系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中国书画报连载)
2007年论文《显性区域文化与隐性地域书风》应邀参加“2007北京国际书法论坛”,后被《书法》杂志转载
另外发表书学心得、短论、个人评述等计50多万字散见于国内外各大书画专业报刊杂志、网站以及个人专集等。现主要致力于《中国隶书发展史》之研究撰述工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三峡画院研究部主任。
再发几张作品,望批评指导!
[ 本帖最后由 冯印强 于 2007-11-12 09:14 编辑 ] em2 . 好!!!!!!!!!!!!!!!em1 em1 em1
感谢!!!!!!!!!!em13 em13 em13
学习!!!!!!!!!!!!!!
em2 em2 em2 em2 em2 em2 em2 em1 em1 em1 看到九届国展名单上冯兄的名字了,虽说有点晚,也真心祝贺一下冯兄,因为老宫没有过于在意入展者的名字,抱歉。
谈道隶书冯兄是很有资格说话的
老宫乱说一句,配图作品中那幅中堂极大的夸张了隶书本身的线条构成,通篇无局促之感,且能把结体变形到恣意之态却是难能可贵,冯兄的变形却是高明,唯一觉得不妥的是有些笔画感觉重复了。乱说莫怪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11-12 15:4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看到九届国展名单上冯兄的名字了,虽说有点晚,也真心祝贺一下冯兄,因为老宫没有过于在意入展者的名字,抱歉。
谈道隶书冯兄是很有资格说话的
老宫乱说一句,配图作品中那幅中堂极大的夸张了隶书本身的线 ...
谢谢宫兄批评,我想,追本溯源,是对隶书深入认知的必要途径,要不,还如何谈继承呢?所以我说,认识隶书,认识隶书的发展演化背景和文化形态,是我们继承隶书的必要前提,当然了,这也只是理论上的理解,在下才疏学浅,还望宫兄多多指正哦!多联系!em13
至于我的隶书创作,也确实在认识传统的过程中产生过不少困惑,不过,这也是我们书学历程中的必然波折,您说是吧! “关于本人的隶书撰述,将会在不久奉献给大家!”
这却是老宫期待的,因为我很想看到冯兄如何系统评价自己的隶书作品的,以及未来隶书的发展方向 em1 em1 em1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11-12 18:4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关于本人的隶书撰述,将会在不久奉献给大家!”
这却是老宫期待的,因为我很想看到冯兄如何系统评价自己的隶书作品的,以及未来隶书的发展方向
其实,探究隶书的历史存在形态,是为了更好的继承隶书传统。问题是,如何把隶书的历史存在形态从美学和文化立场加以解读,进而站在时代高度用自己的毛笔表现出来,才是我们继承传统的真正核心意义。而这样,表现出来的隶书也一定具有时代特质。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为隶书赋予如此博大的美学含义,我们现在看来还总有不可企及的感觉。因此谈论继承已经是很艰难的事情了,干吗总口口声声谈所谓的创新呢?
不过,隶书的发展还是要靠我们当代来担当。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入认识解读、进而继承隶书传统,又要在此的基础上表现出隶书的时代特色来。说到这,又把话题转向我的《倡导书法创作的社会化关怀》了。我的意思还是,要使书法创作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就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容入到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我的这一认识,来源于我近期的日课——秦汉区域文化研究。
再次谢宫兄em13
[ 本帖最后由 冯印强 于 2007-11-13 09:5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