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民间展览如何异军突起——国展语境下的另一种思考(“如影聊吧”系列之一)
“如影聊吧”系列(一)
民间展览如何异军突起
——国展语境下的另一种思考
时 间:2007年11月8日
渠 道:网络
嘉 宾:丁剑
柳青凯
文博
主持人: 曾如影
http://www.shufa.org/bbs/album//25474/20071108_54313fc72f1fb8e12508htuBc4ou87eS.jpg
[ 本帖最后由 曾如影 于 2007-11-8 15:48 编辑 ] 引子
刘炳森时代的书坛话语权者大洗牌后,经过近十年的“官民”竞争,书坛已经从唯一的官方倡导走向多元倡导,民间展览在几年间发展迅猛。
流行书风、印风的倡导为民间力量开辟了新的话语权平台。随着民间展览的盛行,国展系列新人秀的继续,特别是“刘正成时代”的部分精英于国展系列失宠后,全力参与民间力量的整合,不再热衷于官方国展系列的竞争,隐身于野,由此,更加方便于主张书法观念、传播书学思想。
总结民间展览有如下基本特点:理念化、雅集化、精英化、自由化。官方国展系列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扭曲了作者的创作思想——投其(评委)所好,把投机主义扩大、扩散,无意间成了国展一个特色,民间展览的优点正好体现于此——我书我主张,作者的创作思想得到了强有力的张扬。
民间展览如何深化发展下去呢?今诚邀丁剑先生、柳青凯先生、文博先生三位青年艺术家参与讨论,探讨民间展览发展之路。观念不求苟同,只为对民间展览发表独特见解。
[ 本帖最后由 曾如影 于 2007-11-8 14:35 编辑 ] 曾如影:官方展览盛行于现有机制,多少民间展览倡导者就是从这其中走出来。官方展览局限也在于现有机制,有些机制制约了一些人的行为,也给某些人创造了利益操控的气氛。某些利益的膨胀,为达到目的提升书法行为为政治意识,这其中误导了不少人。以先进的思想发展先进文化成了那些人行为准则的幌子。操作上的主观失误,影响到了客观事物发展方向。“中青展时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作氛围为新时期的书法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刘炳森时代的进入、主导,主张回归传统,学习经典的美好意愿,但也积极反对、管制某些书风的发展、壮大。是的,一些曾经的话语权者被“请出”了官方展览的圈子,也有一些话语权者主动“请辞”了官方的坛子。以您的认识,民间展览发展的历史背景、契机是什么?
丁剑:我想必须要先厘清什么叫民间展览,曾兄的意思民间展览就是书协体制以外的展览?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样的民间展览的动机有很多了,关于它 历史背景或契机,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主要是经济的进步,这就导致需求的增大,可以做个类比,民间展览就像个人出书,个人出书首先是因为个人有钱了!个人有钱了就可以出书,当然也可以资助别人出书,所以这也是民间展览的契机。社会的经济增长和来自社会个人或团体的资助,使民间展览有了经济的支持。
第二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个人或团体的显示心理。
第三是在前两点的基础上要达到的争取话语权的目的。
第四那就是市场心理。宣传和推广。
谈到历史背景,这个问题可能显得太大了,经济的增长需求就增长,艺术需求也增长,增长的结果又促进需求,所以展览就多元了就民间化了。
柳青凯:这个问题太大,也不好调查。要说民间展览发展的历史背景,我想只要是展览不管是民办还是官办,它都是一种宣传展示的手段。所以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办这个展览。民间展览在古代就应该有,应该早于官办吧。曾先生的这个问题问的应该是民间展开始和中国书协的展览分庭抗礼的时候,如流行书风展应该是一个标质。我很关注流行书风展,我为这样的展览的出现感到高兴。书法人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很多,民间展似乎更容易表达参展人的精神状态,这是民间展览的优势。
文博:随着九届国展以后,民间展览会越来越多。以官方中国书法家协会为代表的组织机构一统话语的局面这几年逐渐在弱化,这是一种理性的进步。从客观上讲,书法进入展厅,并形成展厅文化,对推动当下书法的发展,意义重大、不容抹杀。但同时也要看到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当参加展览成了唯一衡量一个艺术家(书法家)创作高度,参加展览直接和市场、地位、权利挂钩的时候,展览就变成了书法家(参展者)和展览组织者的“合谋”。一个真正关心书写的人不会因为展览的风向标而迷失自己的文化个性。我们必须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与展览无关、与权利无关、与圈子无关。书法不是靠管制就可以改变的,我相信“书法即人”,有什么样的人就能产生什么样的艺术。
这两年因为工作原因我对少儿美术关注的比较多,以致关注的重点由书法转变到少儿美术。这种转变与其说是改行,不如说给自己提供了另外一个学科的背景来审视书法。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7-11-8 15:58 编辑 ] 曾如影:全国牙防组织权威认证运作了好多年,许多企业为了得到这个认证付出了不少精力与财力,同样,这个所谓的权威认证从中谋取了多少利益,无从考证。我们只知道,最后这个组织被真正的官方——中国政府卫生部取缔了。大画家吴冠中老先生语出惊人:“文联、美协都应该取消”,于整个文化圈炒得沸沸扬扬。中国书法复兴三十年间,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中国书坛的唯一“权威授权”单位,书法权威都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授权认证”,这使多少书法人仰望啊。这些年来,虽然中国书法家协会所主办的国展系列受到了不少的质疑,但书法“权威认证”垄断地位一直没动摇。在中国现行的机制下,民间展览如何应对官方展览的强势并存?优势所在?
丁剑: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官方展览(又是指书协体制是展览吗?)对所谓民间的压制。但你所说的强势可能是指书协体制固有的优势或影响力,这个问题是个体制问题,就像中央电视台的地位,目前谁也取代不了,这就是强势,没办法,至于你所说的并存,那是很自然的事,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当然合作也是有可能的,而且我认为合作是个很好的路子,为什么不考虑合作呢?
民间展览并存的条件是有钱!优势是活泼!
柳青凯:我觉得曾兄的这个问题有点火药味,其实民办与官办并不矛盾,就好像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展览正好是一种互补,缺一不可。民间展不被官方左右,形式可以自己决定,个展,联展,专题展,团体展,地域展,可以在展厅,也可以在报纸上,网络上,实际上做一个广意上的民间展很容易。我认为不管是民间展还是关方展关键在于“展览的格调”,这才是展览的中心思想。
文博:11月6日,我在湖北省艺术馆看了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此前我就想,这里面展出的画家都是国家出钱养的画家,是吴冠中先生前段时间说的要解散的一伙人,再冠以“优秀”,那应该是代表了全国的最高水平了。结果看完展览,发现了不少问题,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个喜欢发现问题的人。很多人是看画面多么逼真,不是被技法感动,就是被画面尺幅震动,反正观众都“动”了。很多国家画家的书法和画作很不协调,很多国家级优秀画家不懂如何盖印章,一件很优秀的作品竟因印章问题,让人大倒胃口。有些人干脆在画上不题字不盖印,以此来掩盖书法修养的不足。反倒是龙瑞、姜宝林的书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前书法界经常鄙视画家不懂书法),改变了我的某些认识。
从作品本身来谈,中国画有写意和工笔两大类,“写意精神”是近几年在美术界谈的比较多的名词,前段时间在西安美术学院参加了一个 “长安论坛——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的研讨会,之所以提出写意精神,是因为,现在的国画创作与此前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国画发生了很多改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随着新材料的运用,画面中最重要的“笔墨”这两种关键的东西没有了,很多人迷恋于制作,以制作为能事。中国画的界限逐渐模糊,重提写意精神就是基于笔墨逐渐丧失的考虑,也是在向上寻找中国画中的中国精神。在日渐多元的社会里,文化个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和名片。一个丧失文化个性的民族是很容易被遗忘的。
回到话题,官方展览不会因为有了民间展览而取消,这是由体制决定的。另外民间展览是对官方展览的有效补充,在官方展览中“受伤的人”可以在民间展览中寻找慰籍。这样很好,社会安定、人民小康。
在这里我谈点少儿美术界的经验,少儿美术界有“校内”和“校外”之说,“校内美术”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内的美术课,而“校外”是指私人和教育机构、青少年宫创办的少儿美术特色基地,这两个的关系很像现在的官方展览和民间展览。“校外”教育成了对“校内”教育的有效补充,很多“校内”美术教师因为体制原因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教学,又投身“校外”。目前校外美术教育很火热,是否也昭示着民间展览前途光明?!
曾如影:民间展览如何解决资金问题?
丁剑: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不是研究艺术经济投资的,但我以为就艺术家而言,展览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展示和宣传,那么付出是必要的,很多艺术家在这一点上是越来越想的通了!
还有听说目前有做艺术基金的,上次听一个领导说国家也在搞文化基金,不知我能不能去申请??!!
柳青凯:这个问题可以有N个答案,我想一个成功的展览,不用展览人(包括策展人,参展者)自己出资,还能赚到钱,那才叫高。我想要达到这个境界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还应该是展览的格调,以及参展人的作品质量。
文博:要问这个,我认为首先要思考书法消费问题。谁是书法的消费者,我说这话可能会遭到有些人的反对,书法能是消费品吗?我以为没有书法的商品化,书法想健康的发展几乎是扯淡。没有书法消费这门艺术只会成了文化遗产,躺到博物馆里受人瞻仰。从目前情况看,随着艺术品市场的逐步走热,到大众越来越注重文化品的消费,相信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会得到藏家和老百姓的喜欢。
当然市场需要培植,大众对文化的渴求需要正面的引导。这需要一个过程,从目前看还需要书家主动出击、多多推广,不能像过去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在我看来越是优秀的,越是好的东西越要宣传。
曾如影:物极必反,当年刘炳森时代提倡回归传统,反对“丑书”,就走进了二个极端:有些人一头钻进传统里,晕头晕脑,“不知有汉”,甚至忘了自己是谁,以描画古贤线条为终极目标,国展就是因为这批人落了临摹展览的声名;几许沉浮,几多伤心,“丑书”实践者被挤出国展系列,多元化的创作气氛被人为地一统为单极胡同。王镛等人提倡流行书风、印风展览的创作价值观取向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
丁剑:影响不小,最起码要承认它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化展览,展览有明确艺术取向,取向就是影响!,
柳青凯:流行书风本来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科技的、文明的社会,它甩掉了中国历史上以往任何时期的封闭和落后,它的发展和进步对艺术的影响更是深刻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当代书法特别是青年书家的视野更加广阔,思维更加活跃,而不仅仅满足于对传统文化观念的沿袭。”①他们着力对历史上各种印堂思想的学习、消化和批判,广泛汲取当代中西方艺术观念的成份,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书法观。他们崇尚个性化的审美理想,追求新思维、新观念、新目标的真诚和勇气,使当代书法的审美语境趋向自由与多元。他们的开拓意识体现了所呈现的时代特征,为当代书法的思维延伸引领了方向。所以,我们要感激那些为我们提供创作范例的开拓者,准确地切入古典的语境,形成自我的风格体系。流行书风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渐渐行成的。我认为凡是具备这个特点的书风应该就是流行书风,我意识里的流行书风不是王镛先生的流行书风展,而是广意上的流行。然而,流行书风与传统书风的面目错位在开拓思维的同时,也产生了太多迷惘的追随者。人们在感受时代恩赐的同时似乎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彷徨与浮躁,书法爱好者热爱书法的目的似乎更为明显且复杂,“抵触或是接受”一直困挠着一大批人,更为明显的是有了太多迷惘者的复制或恶追。如何避开书法审美在当代下的嘈杂环境,又能切入书法艺术的本体,已成为现阶段书法艺术发展的不可避免的矛盾。这样的现状要求我们的眼光不能再一味停留于原有的书法秩序,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实事上,我们的书坛所需要的不是既有风格的复制和恶追,而是建立在“继承与创新”之上,可以与前辈们并列的开拓精神,或是更为清醒的超越意识。
文博:恕我直言,大多数书法家还没清醒,还糊(hu)着呢!书法是啥,写书法又是为啥,前几日给朋友打了一个比方,很多人写书法就像抓痒痒,越抓越舒服。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痛,因为把自己抓烂了。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如果书法家不思考上述问题,还为了没有参加展览、入选获奖伤心、失落,甚至“牺牲”自己,活该。这里,套用诗人伊沙的话——谁痛谁知道!
[ 本帖最后由 曾如影 于 2007-11-8 14:29 编辑 ] 曾如影:根植传统,立足当代,张扬个性,引领时风,流行书风、印风展览、艺术书法展览一直践行这个宗旨。不可否认,不少流行书风、艺术书法实践者也走进狭隘地理解,唯夸张变形是求,舍弃了传统经典的温习,未能根植传统,最后落个不伦不类。不也有“炫技”高手以技巧为文化大谈文化技巧吗?时下之国展系列,在技巧里乞讨文化的“炫技”者已经占据官方展览的主流地位。艺术书法、文化书法的倡导给“炫技”为崇尚的书坛怎样的启示?
丁剑:你这个问题很矛盾,在我的理解“艺术书法”就是你所说的“炫技”,艺术书法本身就是强调了书法作为艺术的可操作性,就是技术,就在“炫技”。是书法美术化的表现,是书法目前的去向。
文化书法这一命题有良好的初衷,但可能性很小,书法的技术化美术化的结果就是把书法从中华文化的整体中作剥离,这样的结果是强调书法的视觉性,即首先把书法当作视觉艺术,平面艺术,这个逻辑是西化的。这样的结果是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西化的文化,这和文化书法的初衷是背离的,文化书法强调的是书法的一种回归,这是站在东方的立场上的,这和社会人的知识结构有关系,现在提出来加以强调,某种意义上讲正说明书法越来越没文化了。从事书法的人群越来越没文化了。
所以未来的真正大师可能是相对隐逸的,这在这个媒体时代真是个悖论!
柳青凯:“炫技”为崇尚的书坛应该是曾兄的观点,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坏事。兄对当前书坛出现的重技法的书法创作行为如此总结应该是认识的一个偏差。技法为上的书法理念当是中国书法的精髓,书法固然不可却少写意的成份,但单求个性是不行的,没有规距不成方圆,风格与技法共同传承书法艺术的千年孤傲。曾兄所谓的以“炫技”为崇尚的书坛,是因为书坛开始了理性思维,不单以个性和创新为能。凡事都有两面性,“艺术书法”的理念强化了个性对书法的作用力,技法至上的书法观则却少对书法风格的关注,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所以我认为,矛盾是可以有的,但一定要平衡这个矛盾,做到情理互补。
文博:谈这个问题前,我先讲个简单的想象。留在艺术史上的艺术家,无论是画家还是书法家,哪个不是个性鲜明、独立特行的人。艺术主张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些冠以“吸引眼球”的主张,是否作者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认同了。夏加尔没有坚持对童年生活的梦幻般回忆;凡高如果进入了高等院校正正规规的学习素描、学习油画;当代艺术家徐冰如果继续玩弄技法,能成就他们今天的影响和历史地位吗?不少人的成功乃至不朽就是因为坚持和独立思考。现在,我觉得没必要回答上面的问题了!
曾如影:书法话语权者对书法创作导向以身躬行,为书法人树立典范,这是否旗帜的一个特征呢?!在网络上,读到九届国展评选的入选作品,不少是那种入古太浅、出来太快,夹生米饭者众啊。艺术书法、文化书法的提倡反映了某些话语权者的觉醒。推行艺术书法、文化书法需要做哪些努力?
丁剑:艺术书法不用怎么推,大家都在做,我觉得王镛先生提出这一概念,是对近十年来书法方式的准确总结,这种总结带有对未来的前瞻性,因而具有导向性,关于这一话题曾经和王先生做过交流,他说的很直白:现在谁还把书法当作实用的东西?……
而你的问题认为这是话语权的觉醒。不知作何理解?又是指书协体制吗?书协就从未提出过什么主张。因为那不是一个学术机构!
推广文化书法如果说要做哪些努力?我觉得这倒是个很有责任感的问题。具体的我一时也说不出来,但我觉得文化书法在当前来看做法必须是反专业化,反艺术化,反美术化。扩大书法的圈子,极端的做法是解散书坛。创立新书坛。这是努力的方向。
柳青凯:曾兄的这个问题应该改为“推行书法艺术、书法文化需要做哪些努力?”这样才符合大书法群体的心态。我认为繁荣书法艺术,在于如何引导书法人的心态,有一个更为高远的书法观,逐步改善当代书法人的集体浮躁这个文化现象。当然这样说可能是痴人梦话,所以任重而道远。
文博:需要旗帜,但又不要迷信旗帜,历史告诉我们努力做旗帜的人是最容易被遗忘的!前段时间去贵阳,在一家古旧书店看到几张上个世纪末(清末)的文人书信,尺素之间,铁钩银划、用笔酣畅,当时就被震惊了,以我拙见,先不谈别的,就这书写技巧烂熟的程度,当代有几人能及。再看整张信札流出的气息,在现代名家、大家的作品中是看不到的。再看看名字,这些人没有在书法史上留名。接下来再来谈推行艺术书法、文化书法需要做哪些努力?我觉得没有意义。
[ 本帖最后由 曾如影 于 2007-11-8 14:29 编辑 ] 曾如影:道不同不相为谋,创作的多元发展由这些相同理念的汇集,理念的趋同促成了不少的民间雅集、展览。和谐与多元,这是书法发展前景,如果看待民间展览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丁剑:这个问题你已经回答了一些了,你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创作的多元发展由这些相同理念的汇集。但目前需要知道的是这个道并不仅是艺术之道,还包含着人际关系之道,经济之道等等。多元化也好;包容性也好就是和则合,或合则和的局面。
柳青凯:我很赞成曾兄这个观点。民间书法活动丰富了以官方书法展览为主体的当代书法活动现状,也正在逐步形成一种力量,一种更为灵活,更为自由,更为包容的书法力量。
文博:“文人相轻”除了文人相互之间因为个体审美差异不同而看不起对方外,它的另一个解释也许是文人既看不起对方又喜欢相互凑在一块。所谓圈子,因该是这样形成的。80后作家韩寒批评文学界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什么坛到最后都是祭坛。我想这话多少对书法界也有所警示。作为艺术家,我反对“圈子”,只有狼才群居,才需要圈子。
[ 本帖最后由 曾如影 于 2007-11-8 14:30 编辑 ] 曾如影:成就一份事业,智慧的体现。国展系列以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个唯一的“官方”权威单位强力主导,大力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民间展览经过几年的酝酿、发展,已经经营得有声有色,甚有当年中国非公有经济体制的性质,是公有制经济的有效补充,或许哪年也能成为中国书法的主体哩。现行的民间展览运营方式有怎样的特点?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丁剑:多元。主题。研究。炒作。宣传。推广。
柳青凯:今年传的很开的流行书风到现在还没有消息,而一痴策划的展览却一年比一年好,为什么呢?运行机制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展览是一个文化活动,除了文化方面的问题,它首先要是一个活动,一个很可能要涉及到金钱的一个活动。一个有经济实力的集体和个人办起事来肯定要方便一点,形成一个有责任,有保障,有制度的体制,这样的组织才可能把一个展事可持续地做下去。
文博:现在民间的书法展览几乎同一时间在全国各地上演,或三、五个友人的交流展;或即将毕业的学生毕业展,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这些展览的特点是给那些无所事事的平庸之辈提供了集体抓痒的机会,这个时候不是自己抓自己,大家交叉相互抓。效果不言而喻,良好。
[ 本帖最后由 曾如影 于 2007-11-8 14:3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