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云和著《书法哲学》隆重面世
一部关于哲学的书法著作
一部关于书法的哲学研究
卞云和所著《书法哲学》(45万字),由胡传海、翟万益作序,现已出版。
该著述第一次深入思考了书法艺术如何以有理序、无理序及混沌序的三种序的形式存在,如何以规范化和随意性的两种机制发展;对古代书法的评论方式、古代经典的个性化和风格特点,进行哲学分析;探讨了儒家思想的规范和道家思想的崇尚自然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探讨了书法与文学如何同步发展等等。作者独特而具有探讨性的哲学思考,有着广泛的启示性意义。
该书既有艺术化的热情与趣味,又有哲理性的广泛与深刻。而且作者思维新奇活跃,想象丰富,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现向国内外全面征订,并请广泛推荐,以期对书法的哲学性进行讨论和思考。
联系人:金玲
电话:0451—86935862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府街6-1号《书法赏评》杂志社
邮编:150040
定价:每册52元(另附6元邮资)
咨询电话:0451—86037098 86830322
《书法哲学》 序
翟万益(中国书协理事、篆书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协副主席)
云和兄的《书法哲学》以四十余万言推出,先其他艺术门类而建立了本学科完备的纯理论体系,应该说是读书界的福音,更是书法界的福音,得以先睹为快,故有如下之感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推出《书法艺术史话》到今天,已越过了二十多个年头,期间云和兄几经波折,最好的选择还是固守着书法这块充满灵性的天地,为此他在不断的思考第一部著作中引申出来的话题和没有完全彻底回答的问题。读书、写字、编稿这些日常的生活内容都在携带这些问题向深入走去。有了这么一层背负,他的读书是一种目标比较专注的追求,是一种建造体系的准备,进展的方向和取舍的明确有着一定的预定性,获取的新观点不断引入书法领域,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引申的思考,为寻找新颖的确切的论点,他更多地跳出书法艺术和文艺理论的规范,到更为开阔的领域中去发掘自己需要的材料,甚至跨出社会科学的门限到自然科学的殿堂去浏览,思维结构的完善花去了长久的时间。当为一个新的体系的建立而体会书法创作时,着眼点并不用固守在某家某帖的洞彻上,需要纵览式地把握中国书法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与时代书家产生的历史原因,拥有了这种纵横交织的深切把握之后,再把历史所具有的这种全景式的书法结构放到整个书法历史的长河或社会发展的每一具体阶段,去提炼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所对应的历史社会关系,把书法的生成过程尽力客观地复现出来,使人能够近距离地看清书法生成发展变化的哲学面孔。专业编辑的工作,本身又将一个人推到了书法认识和思考的前沿,为进行多维的考察提供了多项深入的渠道。由书法家行进到对史的洞彻,由对史的洞彻行进到对哲学的独立思考,故而云和兄的著作可以用独、新、 精、深、通、详这么六个字来概括。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宗旨,而在云和兄的著作中做到了出色的把握和凸显。目下学术正在繁荣,所催放的花朵用了多少移花接木的手段,为了一己之私,可在顷刻之中推出一摞著作,令人惊心骇目,一及手触,泡沫已破,仅图财害命而已,是为学人所鄙弃。云和兄建设一个全新的体系,不仅仅是在已有材料中去梳理一条线索,而是不断突破成说的局限,发前人之所未发,敢于否定,敢于肯定,力图全景式地构筑自己独特的建筑,希望建造成导向现在启迪未来的智慧园林,求得永久性存在;每一个材料的选择与部位的设计都做到了精心用意,足以代表时代学术高度,这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得到证明。如笔划这一讨论千年的问题,著者从它的发展历史认定是先有线,后产生点,而点的产生具有了面的意义,从而推动了笔画的变化,由单一的形式走向了复杂多变的笔画,汉字的所有笔划都是由这一点延伸发展而来的,点向不同的方向运动,就形成了汉字的所有笔划,书法艺术的全新内容都是由这一点而演进发展变化的;将笔划放到时间性和方向性中来考察时,出现了阶段性和连贯性,连贯的加强推进了楷书与行草的发展。从一点的切入,可以看到整个书体的发展。在解说形意问题时,明确指出形是一种静止的概念,意是一种运动的概念,两者统一于静止而区别于运动,形意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二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静态表现就是形,就是形式,其动态结构就是意,就是性质,并无表里之分,形式和内容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认识。书法内容所注重的是其艺术内容而不是文字内容,既借助文字又超越文字,观其静态则为形式,动感地审视笔划状态及相互关系,则为意,则为艺术内容。从此使一个长期纠缠不清的问题得到了轻松地解决。对于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的论述,著者认为:无论是历史上每一位个体书家的创作如何的特殊与惟一,总括起来不外乎四大类型,即继承型、抒情型、综合型和简化型。继承型创作是理性的,抒情型创作是感觉的、情绪化的甚至是冲动的,前者是被动地接受,是趋向同一,后者是主动求变求异、趋向特殊;综合型是将不同的优势综合,其特点是复合式,表现出更多的创新优势,综合型是广泛吸收各种优势因素相互渗透融合;简化型创作就是最大限度地演化或者干脆消除笔划形态的异而使之趋向于同,是省略的舍弃。分类本身是从无数个书家个体创作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来,再用典型书家加以详尽论说,支撑了这种独到观点的正确。书中这样的论点随处可见,张扬出了著者特有的学术个性。
著作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在展开讨论的时候又找出了一系列的新的切入点,使问题的述说建立在一个新的空间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观感,置于全新的境界。书的开头部分在讲述完正体和草体之后,把结构和现代物理学中的序对应起来,世界万物的结构均离不开三种序的形式,即周期序、准周期序、混沌序。篆书的对称是一种重复展示,故篆书的结构呈周期性;准周期序是稍有差异而有相似性,因此,隶书和楷书的稳定而略有变化当归结为准周期序;所谓混沌序是指表面看杂乱无章,隐含的规律必须通过量变统计而找到,是一种开放式序列,那么,充满随意性的行草书其变化规律可以从分析某一家的随意性多次重复出现而隐约感觉到,随意性就是变量,寻找其重要规律就是统计,相对规范而严谨的正体而言,随意而富于变化的行草是开放性的,所以行草的整体结构是混沌序列。提出这样一套概念之后,著者并不是一闪而过,而是把持这种论点一直延续到了著作的结尾,贯注到了文学作品的分析,像诗、词、曲和这种序列的对应与相互变化的过程,整体贯通起来,使一个观点在自己的著作中有了放之全书而皆中的感觉。为了更好地形象清晰地表现各种概念之间复杂的关系,本书采用了许多图示的方法,把各种对应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一目了然,强化记忆,加深理解,这种高度概括提炼的方法,使论说更加精练,这种方法全书也是一贯到底。
书法心理学是当代文艺理论家关注的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书法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书法家的个性化,心理因素在创作中起着最后的主导作用,但影响心理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书家的心理因素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况下都有着不同的反映,心理因素构成的多变性与外界事物的复杂性都会不同程度地刺激书家心态的变化,这是一个无尽藏的论题,当著者归属于个性化表现时,分成了三个层次,即感觉反应、思维反应、下意识反应,在论述中将后者提到了重要位置,占用大量篇幅,对其特点加以详尽分析,把一些其他层面的关系也放到了下意识反映当中对作者的影响程度作了清晰地梳理,内中多所创见,尤其对几位历史书家个性成因的论说,持有个人的鲜明观点,摆脱前人的窠臼,表现出了新意。
对风格的界定,信手拈来外国美学家的定义,问题的排陈是高度的纯熟和自然。个性和风格的关系、群体风格和个体风格的特征、历史定位及作用等等都有精到的见解陈述出来,足以令人神畅。风格是艺术的根本特征,而对风格的分类,作者把风格放到了时间性中去考察,直接指出:“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史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时间性的反映,是由时间将历史各个时期的书法艺术贯穿起来的,因此,书法艺术的时间性实质是反映了书法艺术的延续性,由此可见,延续性是书法时间性的风格形成的核心因素。”由此来分析解说各种风格的成因和特点就有了很强的论说力,就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也是在历史长河中各自形成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字载体又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大类,如碑与帖的形成,甚至书体的变异,各个地域和各个书家在自己生存的历史环境中必然形成特有的风格。以时间的延续来看风格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其自身就有着很强的科学性,从纵向分析中极强地证明了自身观点的正确性。在具体分析代表性书家的个性风格的时候,将书家放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之中,更突出了中国艺术在自身发展中的规律性,指出书家个人对时代诸因素的选择,同时看到时代因素对书家个人的制约及书家个人对时代因素的反叛及导向作用,不同个性的不同选择产生了不同时期的不同书家个体风格或相同时期的不同书家个性。对于书法风格的品评,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展开了精辟地阐述,他将品评分成了四种形式,逐一进行明晰地透视,指出各种品评的形式特点、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对于书法作品认识的深度,最后将重点放在描述式品评的分析上,指出这种品评是一种线形的思维方式,通过理性客观而具体的线性分析,将品评对象清晰完整地描述出来,克服其他品评方式流于空洞的弊端,揭示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的层层推进,逻辑化地描述出基本层次的法度和高层次个性化而发展到理性的科学化,所以成为书法艺术理论系统的主体。层层推进,环环紧扣,使问题在山重水复中得到澄清,达到了精确性。
书法艺术与数字化,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对于历史的存在,著者已经进行了比较科学的阐述,书法艺术与数字化的初步结合,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但艺术的个性化与科学的程序化之间还缺少一种最为有效的沟通,为书法在现代形式上达到自由设置了屏障。作者通过对历史的总结,感到科学与艺术本质上的一致,终将会导致书法艺术数字化,得到自身的自由和必然,这一新的课题纳入文本,使本书的体系得到了完满,科学目前的制约性并没有影响作者思维的前瞻。
论说的深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一些极易流入平铺直叙的材料,经过著者深入的思考,在众多的问题中理出一个头绪,抓住一个重点,以此为提携,逐步清理,不管走到如何深入,都交代清楚了一个明确的理路,能深入得进去,返得出来,达到出入自由,言入腠理。如对欧阳询三十六法的理论提升以连贯为核心,就抓住了书法艺术的核心,从楷书到草书,都表现了连贯性。楷书的连贯是隐性的,草书的连贯是显性的,从隐性到显性的发展自身有着形态的改变,故而书体也发生了变化,随着连贯程度地加重,改变了笔划的形态,带来了结构上的变化,书体由行到草,由小草到狂草,并且文字丧失了独立性而整体产生了音乐一样的延展,变成了整体连环结构,形成了艺术化的纯粹的点线关系,使欣赏主体的审美观照上升到了对点线变化和结构变化的关注。由于连贯的加剧,使整幅作品中形成了连接不断的波澜,随着连贯的进行,使作品表现出气韵来,使运动着的艺术生命迹象化地无限丰富。连贯的时间性在书法上表现得有形而永驻,使书法的艺术性更加明显的张扬出来。笔法和结构的连贯性,凝固于时间之中,打破了欣赏的局限,并且凝固的轨迹是明朗而可寻的,这种全程式展示,又成为书法优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抓住了一个连贯,就抓住了所有表现形式的共同特征,就可以使问题的解析向深入走去,得出出人意料的结论来。其二是各种概念范畴纠集交织在一起,头绪繁多,错综复杂,论辩的唇枪舌剑在深化的层面左冲右突,表述迭迭复复,波澜壮阔,展示出思辩的才华和论说的光芒,将科学的理性张扬得光辉四射,大有思不暇给,目不暇接之感,为了免去解说的烦难,我在这里顺手拈出一段,以窥一斑:
书法艺术寓含着技术、个性和社会三种信息,技术信息通过法度的规范和对传统经典风格的继承而造形,由形会意;意则是对个性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接受、感悟和理解。形是具体的、可视的,是会意的依据;意是抽象的、感悟的,是形的目的和效果。意可分为个性信息和社会信息两个层次,个性信息是通过书法点线造型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可以通过特殊性而感悟;社会信息的感悟是建立在个性信息的基础之上,是透过个性信息的特殊性而感悟某位书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共性和普遍性内容。由此给我们两个启示,其一,技术信息、个性信息和社会信息是呈阶梯式递进的三个层次,每一个信息都是建立在前一个信息的基础之上。三种信息有很强的依赖关系,个性信息依赖技术信息,社会信息又依赖个性信息。其二,个性信息的特殊性必须通过比较方能认识,任何单一的个体或单一的艺术作品是不存在特殊性的。同样,社会信息的共性和普遍性也必须通过比较而认识,因为共性和普遍性是众多的特殊性的反映。
论说并未到此终止,仍然如滔滔江水一样汹涌澎湃地向前推进,从所引文句中足见思维之敏锐,论锋之犀利。
当作者把书法放到本体的范围论说时,论述步步深入,表达得细致而精微。但更多地却是把书法放到了一个无限的空间里去考察,往往把书法的一个问题也放到一个大的背景中去论说,使书法艺术与世间的万事万物对接起来,增加了一种恢宏之气,因为书法艺术里孕含的哲学内涵,本身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当再次使它回归到万事万物中去的时候,自然会有一种天然的照应,理性上的相通提升到规律和范畴的高度,通达自然成为内在的联系,云和兄对这样的事例,用睿敏地观察和思考,皆能信手拈来而成妙趣。像对书法章法的理解,和地球上的山河、平原、沙漠、海洋的排布联系起来,和宇宙空际的日月星辰联系起来,导引读者的思绪延伸到浩渺的太空,延展到丰富无比的地表,扩大人们的想象而升举对书法艺术的深邃理解与太古具来的一种神圣,解脱了对章法直观平铺直叙的框限,得到理解的超越。在论说简化型书家金农的笔法时,对于其舍弃波磔的表现,犹如园丁养花是为着观赏花,而金农养花则将富于特色的花朵全部剪掉,专为培养绿叶,将绿叶养得光亮碧绿。用极为通俗的比喻,生动地说明金农笔法上的特色,让人过目难忘。将书法和音乐、舞蹈、建筑、绘画等艺术相比较,这是古今一致的认识,作者并没有排除和遗弃,当他把书法和文学并列起来加以考察时,对文学样式中诗的变化的几个阶段和书体变化中的几种形式对应分析,其中如楚辞和楚帛书这两种历史背景相同的艺术加以研究,认为二者之中从表现形式上看都是对称和非对称的相间表现,是若即若离的状态,反映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书法和文学走向对称破缺的过度状态,这样研究的意义在于沟通了各种艺术之间的割裂,使它们再度处于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勾勒出共同生成的社会文化状态,指出特定历史阶段人的思想特质,从而造成了艺术发展中的一种暗合与默契,著者把这种比较研究一贯到底,用通透的手法揭示出艺术发展中的种种必然特征,达到了让人会心地理解。
详尽,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论述中,随着层次的递进,对各个层面上表现出的问题都能完全扩展开来,加以详尽的叙说,通过各种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把各种层面上的关系都一无遗漏地表达饱和,有一种后来难以为继的感觉,也有一种前无古人的开拓。如对笔画的解析,用了近两万言的篇幅,尚意犹未尽,更在其后的一些章节中加以引申,可谓详焉尽焉,难以复加。对基本问题的论说都本着这种语境来展示,详尽带来了透彻。
云和兄以一颗寂静的心做深入持久地思考,面对历史上各种书法现象及流派做出自己独到的分析,对当代的书法现实同样放到历史大背景中做一种纵向的分析,所以他的思考是积极的和有力度的,有了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广度把握,他的著作就有了一种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整套书法哲学体系随处表现出自己的学术个性,宽博的知识结构使他的思考进入宽广的界域,突破书法这一艺术的领地,导引读者进入宏大精微的学术范围,在使用哲学语言的同时,凸现了文学语言色彩,两种语言的交织,读来更为生动活泼。
要体味书中的真正蕴涵,还是深入到著作中去吧!
丁亥清明抄。
[ 本帖最后由 一笔草 于 2007-10-16 02:14 编辑 ] em2 . em1 em5 em1 em1 em1 em14 em14 em14 em1 em1 em1 em1 em1
13882846736刘国峰 中国书法家协会 会员635000 四川省达州市麻柳区中心街199号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