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历史渊源:1896年,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筹款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隶属招商、电报两局。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20年12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1921年8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交通大学和交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隶属民国交通部的大学,所以才被称为交通大学的。
谈到交通大学,很多人都会把它和现代意义上的“交通”联系起来,以为它就是一所专门研究铺路造车的专业大学。其实不然,“交通大学(Jiao Tong University,旧名Chiao Tung University)”中的“交通”取自古汉语里面“交错连通、往来通达”的意思,后来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候,就定于4月8日,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因此“交通大学”在中国一直以来是个特定名称,并不是类别名,这和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师范大学、农业大学、矿业大学等的称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属于行业名称,尽管现在很多的行业大学都是多科性大学,但总是以本行业学科或相关学科为主。而“交通大学”却不是行业大学,这个从“交通大学”一直沿用的英文名(Jiao Tong University)就可看出,而尤其对于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是两所不搞交通的“交通大学”。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交通”两字一旦和“大学”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特定的名字,这和清华、复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同济(同舟共济)等名称是一样的。因历史渊源沿用交通大学并同属交通大学大家庭的共有5所: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台湾新竹交通大学,这5所交大都被海内外校友广泛认同。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已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Jiao 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一些海外的校友会,很多都不直接分哪个交大,直接称为交通大学校友会,各所交大校友情同手足,这也是交大校友会在全球颇有影响力和人气的原因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1959.9)
北京交通大学(1970.6)
西南交通大学(1972)
西安交通大学(1959.9)
新竹交通大学(1921 台湾)
四所“非纯正血统”的交通大学
商业竞争会出现冒牌产品,现今大学改名也出现了傍品牌的现象。“交通大学”响当当的牌子自然不能放过,一些铁道学院纷纷改名为“交通大学”,此举纯粹是为了沾“交大”的光!这些非纯正血统的“交通大学”有一个共性:英文校名均为Jiao Tong University,且都使用毛体字(毛泽东曾题“交通大学”四字)。咋一看,真是惹眼,像极了正牌的交大,一时间引来许多非议。 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虽然兰州铁道学院称与原交大有历史瓜葛(其称自己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唐山铁道学院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北京铁道学院迁部分系科迁兰组建而成的),虽然更名为“交通大学”时,北京交大和西南交大还发去贺信,但终究不能被原交大校友总会承认为嫡系。
华东交通大学:位于江西南昌的华东交通大学,其英文名也是Jiao Tong,因为称其是“1971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六所高等院校的体制调整和领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改名为华东交通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所谓“大连交通大学”。看其校史,确实跟“交通大学”没有任何关系。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学院——〉重庆交通大学,最让人气愤的还是重庆交通大学,其学校网络域名为www.cquc.edu.cn,可见其原来的英文名为Chongqing University of Communication,然而其主页抬头已经赫然写着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了。
既然这些学校原来都是铁道学院,改名为铁道大学似乎更合乎常理,但为何要改为交通大学呢,从英文名称的使用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校有其不正当利益所驱动。退一万步讲,你改成交通大学也就算了,为何连英文名也要盗用成Jiao Tong University?或者干脆翻译成Univ. of Transportation(或Communication),这并不是不可行。我们没见过有哪个工业大学把学校翻译成Gongye University的,或者农业大学翻译成Nongye University,显然,行业大学应该遵照字面的原意翻译才利于国际交流和理解。很明显,它们是想利用交大在海外形成的知名度。
纺织高校“说变就变”
近些年,纺织高校的名字就象时装一样,频频变脸。叫人难以产生悠远的历史感,由于文化积淀而产生的自豪感也荡涤一空。倒是应了那句古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象我这样有怀旧情绪的的人是不是也要象九斤老太那样叹息:如今的豆子也比从前硬多了。
据说在纺织风光的时候,全国纺织院校及有纺织系科的学校有二十几所,如今没有一所独立的“纺织学院”,“纺织大学”了!一些纺织院校“变脸”如下:
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大学(1993年4校合并)
南通纺织工学院——〉南通工学院(1995年改名)
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大学(1997年4校合并)
中国纺织大学、上海纺织专科学校合并——〉东华大学(1999年合并改名)
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2000年改名)
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2000年改名)
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北工程科技学院(2000年改名)
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2000年改名)
郑州纺织工学院——〉中原工学院(2000年改名)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工程学院(2007年3月合并改名)
以下两所院校未更名
北京服装学院(全国唯一以服装命名,其他的一些所谓号称服装学院的事实上都是民办的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五院四系”都不见了
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这五所1949后创立的五所政法学院(以下简称“五院”)现在已经全部晋升大学之列。
它们曾与北大、人大、吉大、武大法律系并称中国法学的“五院四系”,很长时间内代表中国法学教育较高水平。
北京政法学院——〉北京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83)
西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95)
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学院合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99)
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更名时间:2006-11)
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更名时间:2007-03)
相比“五院”,“四系”消失得更早。上世纪末,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政法系,大都改成了法学院。
“五院四系”不见了,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却随处可见。截至06年4月,全国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达620所,在校生30万人。而在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三所大学有法律系,仅招200多人。也就是说三十年间,开设法律专业的院校翻了两百倍。
托信息时代的福,邮电不变色
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大学
南京邮电学院——〉南京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学院——〉重庆邮电大学
邮电还守着自己的牌子,托信息时代的福啊,设若另一种环境下,也有可能象纺织院校一样集体“叛变”了
“十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助教育部开展了中医药院校更名为大学的工作,促成了5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6所中医药学校升格为中医药高等专科(高职)学校。
中医学院集体变脸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1995)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1995)
广东中医学院——〉广东中医药大学(1995.02)
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1996)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999)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2006.02)
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2006.02)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03)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2006.03)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
可以预见必将产生以中国六大行政区命名的中医药大学
各大“民院”纷纷变“民大”
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1993-11-30) 中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2002-03)
云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2003-04)
广西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2006-02)
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大学(2006-04)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筹)
自原来的中央民族学院改为大学之后,从2000年起,中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纷纷升格,“民院”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历史名词。
还存在的“民院”
大连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贵州民族学院
消失的“民院”
广东民族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冠以“中国”的大学们(不包含民办)
中国传媒大学 原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原中国工运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原浙江美术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原青岛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和北京两个校区) 原石油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 原浙江计量学院 简称“中计院”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名字中带“中国”字样的大学都是同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但唯独它不是。)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和北京两个校区)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大学名称及高校专业新名词
大学里的专业是怎么划分和表达的?估计连一些老师也是一头雾水。看看5年前的叫法和现在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现在的大学啊!都没系(戏)了! 中文系——〉文学与传媒学院/人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教育系——〉教育科学学院
历史系——〉社会学院/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数学系——〉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物理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化学系——〉化学与材料学院
地质系——〉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英语系——〉外国语学院
政教系——〉经济法政学院
生物系——〉生命科学学院
无线电系——〉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音乐系、美术系——〉艺术学院
大学名称新名词
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这些新大学名称都已经被启用了,后继的有温州医学院申报的“浙江健康科技大学”、据说浙江林学院曾经申报过的“浙江环境科技大学”都是相当有创新的名词。在“理工大学”、“财经大学”、“交通大学”满天飞的今天,我们的大学名称需要增加点新意。
大学改名规律
“学院”要提升为“大学” ,“高等专科学校”要升格为“学院”。
“理工”、“科技”、“财经”最为火爆。
教育产业化,高校市场化,扩招、圈地、兼并,高校也纷纷出招,打造自己的 航空母舰,改名热是最显著的一个环节,如果是专科学校一定要改名为学院;如果是商学院,那就一定要改为工商大学;如果是外国语学院,那一定要变成外国语大学才罢休;于是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交通大学之类的校名满天飞,明明是个专业院校,却为了吸引考生的需要来一个像是综合性大学的校名。从感觉上就上了一个档次,搞不好能被哪个名校看上合并,能傍上名校真是再好不过了。
试想现在哪个大学没外语系,计算机系?好,现在文科、理科都有了,冒充综合大学也就没障碍了。要是还叫XX重型机械学院,就太不符合21世纪的发展潮流了。总之要让学校看起来像综合大学。
包括“矿冶”、“地质”、“气象”、“农林”、“石油”、“煤炭”、“纺织”、“师范”等都是冷门的,其中某些专业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不仅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师资引进也难。所以都要改!
电子工业——〉电子科技 例如: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矿业——〉工业,理工,科技 例如: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
工学,工业——〉理工,科技 例如: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
地质——〉工程 例如:西安地质学院——〉西安工程学院
机械——〉理工 例如: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财经 例如: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
铁道——〉交通 例如: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
工程——〉理工 例如:浙江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气象——〉信息工程 例如:成都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工商大学 例如: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渝州大学、重庆商学院合并——〉重庆工商大学;
尽量使用大地名
省名、行政区域名、国名,一个个的上!
尽量使用大地名,能用中国就不用华东,比如叫中国计量学院就比叫华东计量学院好。能用西南就不用四川,叫西南科技大学就比叫四川科技大学响亮。能用山东就不用淄博,叫山东理工大学就比叫淄博理工大学好听。当然,这个原则在特殊情况下例外,有时建议使用小地名:比如城市本身很有吸引力话,选用城市名可起到突出地域性优势的作用,北京是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城市名中最珍贵的,所以叫 北京交通大学,就比叫北方交通大学或华北交通大学要好的多。其他的城市名如天津、上海、南京、西安、哈尔滨这些大城市名称欢迎程度也很高。
全国很多地方高校改名后都急欲冠上省名,一个是不希望别人知道它实际上是在某个偏远城市,说白了是典型的自卑;二则是冠省名会给人一种省属高校的感觉。比如四川文理学院你会想得到它坐落于达州吗?
还有很多由师专升起来的学院竟然不一而同的去掉师范二字,生怕师范二字会影响学院的发展一样,实际上这就是学院的定位不准了。有这么个规律:一般各地方的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般申格后都称呼:xx学院。现在在湖南竟然只有衡阳师范学院这一所本科院校敢于使用师范学院的名字。
以湖南省为例:
湖南众多地方师专升级——〉湖南××学院
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合并——〉 湖南科技大学 (湘潭市)
岳阳师范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 (岳阳市)
常德师范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 (常德市)
郴州师专、郴州医专、郴州教育学院、郴州师范四校合并——〉湘南学院(郴州市)
零陵师范专科学校——〉零陵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永州市)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湖南城市学院(益阳市)
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娄底市)
教训:号称湖南的并不一定在长沙!有些甚至是在名不经传的小城市。再比如叫华东的并不一定都在上海,比如:华东交通大学就在江西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