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玮书法作品集(完整版)
董玮书法作品集(完整版)董玮,号师鼎堂,1974年生于河南郸城,2005年就读于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书法院教学部副主任、中国书协会员、《书法导报》特约记者、“艺术中国”杂志特邀编委、“五号线”书法社团成员、中国书法院网络专区版主。 书法作品曾多次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书法》、《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书法报》曾做专题介绍。
书法作品获奖、入展:
第四届中原书法大赛(业余中青组一等奖)
《书法报》99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
二00二年河南省“群星奖”(银奖)
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
第二届流行书风展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河南省百县市联展(获奖)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百名将军、百名书家、百名画家邀请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美术大展(金奖)
第23、24届中日友好书法展
秦皇岛之约――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2006、2007南北书坛精英提名展
首届全国行草书大展
尙意书法第一回全国名家邀请展
主编、编辑有:
《中国书法院07届研究生课程班暨高研班作品集》、《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集》、《和谐大兴――全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集》、《秋韵墨缘――河南广西书画名家邀请展》
序
元月我過生日,董瑋從北京連夜趕回。談話間方知其要出一本自己的作品集,籌備已畢,想讓我寫幾句話,我欣然答應,但事後卻感不好下筆。
人說知子莫若父,我覺得並不儘然。董瑋自幼喜歡寫字,****後尤甚,我卻對書道一竅不通。初始,對其字尚可欣賞,後來就漸不能識,所以就更不好評說。他時而也給我講一點書道,稍有所悟。書法大抵如詩吧,關鍵的在於意境和個性,可惜我難於進入其中。
然而對董瑋于書法的酷愛與刻苦,我是再瞭解不過的了。自少年始,能躲開浮華的社會,閉門修煉,常廢寢忘食,持之以恆,實屬不易。我家境不富,但舊報紙尚可源源提供。瑋兒用稀釋了的墨汁在舊報紙上苦練,寫過的舊報紙每每在室內積起數尺。
董瑋于書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很少功利目的。因此他甚至對很多展覽活動都不積極參與,對爭取各種頭銜亦不感興趣。在本地小有名氣之後,他不事張揚,對一些熱鬧活動有意躲之。這好像是從我繼承下來的一種天性。
我作為父親,對董瑋在書法上的進步關心很少。他能夠在書法上小有成就,我知道最應該感謝的有兩個人。一位是鄲城縣文化局長劉永生,他不僅對董瑋給予滿腔熱情的鼓勵和支持,而且還讓他結識了不少名家,尤其促成了拜王鏞先生為師。另一位當然就是王鏞老師了。董瑋不僅認真參悟王老師藝術的真諦,而且深為王老師的品行所傾倒,收益良多。此次王老師親筆為董瑋題寫書名,也足見老師愛徒情深了。
不管怎麼說,我感到董瑋出一本自己的作品集總是好事,但同時我也感到,這只是一個新的起點,他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希望他今後能不斷進步。
董可義
二○○七年元月二十一日
[ 本帖最后由 五号线 于 2007-9-23 20:55 编辑 ] 作品 作品
[ 本帖最后由 五号线 于 2007-9-21 07:34 编辑 ] 作品 作品 作品 与名家合影
靈氣與從容――董瑋印象
李強 初見董瑋即有較深的印象,他總是微笑著與你聊天交談,作為七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年輕人這樣穩重我有些意外,後來才知道他早已是當地文化部門的領導了,難怪他處事為藝有了這樣一份難得的從容與淡定。
河南是我國書法大省,名家林立、作者眾多,河南的書法家大多取法篆隸、王鐸等書風,作品極具氣勢,董瑋在這樣的背景下,卻反其道取法二王,可謂鬧中取靜、獨具己見。二王一脈書風平和淡雅、端嚴秀整,對以後的學書道路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二王另一大妙處是可容性可塑性,兼容多種書風的同時,又有一絲秀逸滋養,董瑋就是先二王,後出二王投入在漢隸的學習中,他的學書路數巨變是他到北京中國書法院學習開始的,中國書法院是國內最開放最專業的書法教學基地,所聘請的老師王鏞、沃興華、陳國斌、曾翔等先生開張大氣的書學氣象、陽剛無私的為人,給董瑋深深的震撼,使他的書學思想、學習方向更明確了――就是走碑帖結合的道路,於是近來他的作品大氣中不失雅致,靜逸中也多了些動感,富有值得回味的韻味了。碑之硬朗古厚與帖之靈秀輕鬆,原本是尖銳的矛盾面,而能將這些優秀而對立的風格有機結合在一起,確實需要很強的能力,董瑋就具有這一能力,他的作品就已經碑帖共生、古秀合一了,並還擁有著他自身的沉靜、從容與靈動。
我對董瑋抱有希望的另一理由是他真誠謙和的為人,在他不張揚的外表下擁有一顆對書藝赤誠深愛的心,他的靈氣、堅定踏實和謙遜將會使他逐漸步入更高更遠的境界,我相信我的眼光!
[ 本帖最后由 五号线 于 2007-10-1 08:42 编辑 ] 与名家合影
得失寸心知
方建光
初次見董瑋,是在兩年前。我去河南鹿邑訪友,在李珂、古偉的介紹下,認識了從鄰縣趕來的董瑋。未屆而立的他那時已是文化局的副局長了,再加上帥氣的儀表和穩健的氣質,一派風華正茂的不俗氣象。董瑋還隨身帶了一些作品和資料,看得出是學米南宮、二王的,筆性非常好,有秀氣、靈氣,只是當時言語匆匆,交往半日,再未及深入的瞭解。
去年進京入書法院研究生班學習,我和董瑋又成了同學。因為相互認識,倍覺親切。交往過從漸漸的多了,對他的瞭解也更具體深入了,這時我才知道他是王鏞老師的入室弟子,王老師于他也頗多嘉許。董瑋卻並不以此沽名,相反,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始終保持著低調,毫無張揚跋扈之氣,踏踏實實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
到一年學習快結束時,董偉的學習與創作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一是決定留在書法院教學部。這對於在地方文化局擔任副局長的董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也是我意料之內的事情。他曾說,在工作與專業愛好之間很矛盾,他甚至還羡慕我這個教書先生的位置。我覺得以董瑋的工作能力、待人接物的歷練成熟,在政途上可以順風順水的擁有理想的未來。但他卻願意有更多的時間來幹些與書法有關的事兒。憑著這種執著,終於促成了他的選擇。其二是在書法創作上,董瑋放下原來秀麗精幹的米氏行草風格,轉向具有流行風味的篆隸。這一變化讓原來熟悉他的道友們目瞪口呆,因為從筆法細膩的小行草到講究變形與構成的篆隸,改變的不僅僅是用筆和結體,更重要的是創作意識的自覺與萌醒。董瑋說過,他現在在創作中有一種不吐不快的***,而且書路廣博,可以寫幾種風格的作品。以董瑋的筆性可以學什麼象什麼,可以在古典與現代之間自由遊走,但更重要的是,既然有了這種能力,是不是應該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究竟要學什麼。因為畢竟藝術創作要與心性相契合才有意義,否則難免流於外表的新鮮與熱鬧,而與創作主體意識的凸顯無所裨益。
也許董瑋比我更早地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我分明看到在他近來的一些作品中仍保留著那種讓人感到親切、流美的韻味,而筆法結構中卻注入了新鮮的元素,從而使作品內涵更加豐富和耐看了。
古人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董瑋經歷了這一系列選擇之後,應該對這句話有愈加深刻的理解。我衷心祝願他憑著天資穎悟與執著的精神,在書法事業上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 本帖最后由 五号线 于 2007-10-1 08:4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