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的话:余秋雨的一篇书法评论文章!
编者按:把这个帖子置顶,并不是因为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文章有多么精彩,也并不是因为被余先生评论的书家有多么搞的水准,我们倒是觉得网友们的发言更精彩!也揭示出一个问题,让外行来评论书法,即便他是某个领域的知名专家,但面对博大精深的书法,他也有可能栽跟头的!http://news3.xinhuanet.com/audio/2006-07/21/xinsrc_3420703210934046683331.jpg
余秋雨第一篇的书法杂评(散文)文章!
近日读博文,大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最新写了一篇的书法杂评(散文)文章《论赵浩如》,看来谁要是不粘上书法杂评或者散文,目睹和感悟水墨世界,还不算真正的“文人”。现传上书法杂评文章《论赵浩如》过来,让大家看看一个大散文家余秋雨先生心中的书法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黔墨
论赵浩如
余秋雨
我从小有缘接触很多古今书法作品,眼界颇高,因此带来了一个麻烦,那就是看到公共场所悬挂的那些毛笔题词总会产生过度敏感。不管题词者官位多高,名声多大,只要笔墨不济,立即快步离开。如果突然看到了两个好字,哪怕是出现在一家小吃店的招牌上,也会驻足端详,像是在人群里见到一位老友的背影。
我知道这是一种不值得夸耀的琐碎癖好,却已经改不掉了。
那天我在云南昆明新知书城董事长李勇先生的一个接待大厅里站住了,因为我看到了一幅书法。这幅书法并不奇特,没有任何企图勾人眼睛的因素,只是安安静静地贴身于墙,却有一种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文雅洒脱之气,让我一惊。
为什么让我一惊?因为一般书法家也追求文雅洒脱之气,却常常带有一些形式上的表演姿态。要文雅,就故意洗去任何鲜活的印痕;要洒脱,就故意甩开任何基本的章法。这种追求只要做得到家我也很欣赏,但是总觉得并非出自书写者的人格深处,大体上属于形式领域的游戏。但是,眼前这幅书法却不一样,几乎立即可以判断书写者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而且是古典文学的学者。他的笔墨浓淡,全然来自内心。他给了端庄以端庄,给了飘逸以飘逸,就像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诵诗文,抑扬顿挫全在文本内容的收纵之内。我还能判断,他对古典文学的沉浸时间已经不短,因为通体笔墨已摆脱了对所书诗文的恭敬拘谨,而进入了轻松自由。
但是,又不是一切古典文学专家都能写这么一笔的好字。在书法上,正像很多书家“薄于内而重于外”一样,很多学者则“重于内而薄于外”。那么,这位内外持衡的学者书家究竟是谁呢?
署名赵浩如。连忙问身边的李勇先生,李勇先生告诉我,赵浩如先生果然是云南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主修先秦文学,著有《诗经选译》、《楚辞译注》等很多作品。 说是主修先秦文学,我稍稍愕了一下。因为我刚才看到他的字,已把他的素养来源定格在宋、元、明时代。我觉得打眼一看最容易联想到的是元代的赵孟頫和饶介,明代的董其昌和文征明。当然,究其渊源还在二王到李邕一路。但是我也发现他的书法又汲取了一种不同于前面这几位书家的灵活劲头,那似乎又来自米芾。
先秦文学的素养,宋明之间的笔墨,其实并不抵牾,反而相得益彰,在往返回荡间增加厚度。更何况,赵浩如先生曾经致力于先秦文学的译注,寻找过一股足以贯通古今的生命力。有时,他也写写甲骨文和隶书,在更古的一端体会遥远的气韵。
从那次初识笔墨开始,通过李勇先生的帮助,我有幸欣赏到赵浩如先生的很多书法作品。看得越多,越觉得他的作品在大格局上包含这另一番意涵。
与现在很多专事展览的书法不同,赵浩如先生的书法让我们联想到数百年前中国学人的自然生态。他们就是用这样的笔墨著作、写信、赠诗的,有时来了雅兴,便写得堂皇一点在家里挂挂,或互相送送。书法在当时算不上一个特殊的职业,只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而已。赵浩如先生把这种寻常形态带到了今天,又十分自然地溶入了自己的生命节奏,让大家看到了不带太多“书法气”的书法,实在是弥足珍贵。我相信,中国的书法艺术还会顺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向前发展,但是这种把中国学人身心浑然一体地流泻于笔墨的境界,却不会太多了。
因此,对于赵浩如先生的书法,我们应该用另一副眼光来郑重观赏。
如果就书法论书法,那么,我希望读者能够注意赵浩如先生通过精致的字型选择而达到的既秀逸又健朗的两全效果,须知要达到这种两全效果往往是很多书家的难点。此外,还应该注意他在保持字体基本功架和激活整体洒泼流畅之间的妥贴处置,这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是为序。
二〇〇七年九月三日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7-9-16 12:38 编辑 ] 赵浩如先生书法作品(作者情况不详) em1 em1
看来,要真正进入、领悟真正的书法世界,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余秋雨先生花了大力气,写了一大块文章,欣赏了几件书法作品,也还是没有真正弄明白,我等尚需努力。
余曾有''书法消亡论''...此文流露出虽出前言,但心有不甘----一种文人对过往文化精神的深深留恋,眷顾,彷徨,伤感...... em1 em1 秋雨先生的文彩用于为书法家作序的确舒服。可是,看了作品确实不敢恭维。这说明书法家是要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但文学家不一定是书法家,不一定是书法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