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图破、不求闻达的追求者
为宣传和感恩滋养自己的泉城济南,年届六旬的仲亭先生用小楷精心书写了明代晏璧咏济南七十二名泉诗书长卷并出版。1995年,同时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及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1996年入选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其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及友人,并为国内外多处艺术馆及文博单位收藏。由其书写的老舍散文《济南的冬天》碑刻书丹已塑立于趵突泉畔,成了济南又一道怡人的文化风景。在中国文化的观念里,书法的象征性之首层内涵乃是自然的象征性,即可以使人迁想妙得之神会意象。书法墨迹的静的存在通过想象性的跳跃补充可以转化为我们感觉中的活的形态,卫恒《四体书势》云:“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妙巧入神。”从这个角度而言,我是钟情仲亭先生之行书更胜于其小楷艺术,纵览其行书尺幅,温雅秀逸而生动传情,字里行间没有骄气巧饰的奇姿雕凿,亦无刻意经营的迟涩乖张,行笔轻盈而笔墨透纸,走入其书法仿佛身临闲云野鹤的幽悠仙界。尹旭先生著《中国书法美学简史》中谈及明董其昌的美学思想,董其昌并不认同“书为心画”之论,却提出书艺可以外化人的神气与精神,认为以技艺为核心的书法在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后可以表现人的精神气韵,所谓“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其实,神韵情采乃书法艺术之生命所系。董对于艺术创新的理解是与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创建紧密联系的,只有着眼于艺术风格的开创来谈创新才算把握了艺术创新的美学本质所在,而只有书法家们形成了自己的艺风而艺术创新必水到渠成,而脱离个人风格的建构为创新而创新则只能是昙花一现、掠影浮光。
中国书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侧重碑学转变到现今趋崇帖学一脉,可见从书者进一步领会到书卷气和学养性对人格修炼与艺术审美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张仲亭先生的行书艺术正是在如此氛境中孕育而生,尤其是在江北倾向“师碑”风气中毅然从帖,在二王、文征明、赵孟、董其昌等先贤书风的融洽传承中强调个人面目的自然铸就,不妨来赏读其书杜牧诗横幅:“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靡江海去,乐游原上往昭陵。”字字清和,墨色酣畅,从布白到阵列,从行气到笔法,从情境到意趣无不赏心悦目,更流露出书家本真的心性与才情。
这,也就是张仲亭书法之所以清醇散逸、儒雅潇洒的动人之处。(江海滨/文-山东大学博士教授) 图片????????em16 em1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