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多了景況未必喜人 出路到底在何方?
博物館多了景況未必喜人 出路到底在何方?作者:周文翰 來源:新京報
要真正讓公立博物館恢復“公共性質”,一方面靠政府,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另一方面,也應該引入市民評價、專家評議等多層次的諮詢、評價制度,讓公眾以及社會機構能對博物館的管理髮揮影響力,而不是單純由政府的文化、文物系統的官員和“內部人”單向決定博物館走向。
四川都江堰市要建全國第一個當代美術館群落,政府出地,企業出建設費,讓張曉剛、周春芽、何多苓、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張培力、吳山專等八位藝術家在當地擁有以他們個人名字命名的美術館。雖然房子還沒有落成,但是聲音已經大得讓北京藝術圈中人也“如雷貫耳”了。其實,這僅僅是如今的美術館建設熱中的一例。就我所知,現在各地的美術館建設熱方興未艾,月底內蒙古也有一家民間企業支援的美術館要開業,而北京除了即將於11月開業的尤倫斯藝術中心,也有數個公私美術館正在計劃中,美國古根漢姆博物館也還在北京找地方要開分館。
各種名目的“博物館”、“美術館”紛紛出籠,或者改造老建築,或者挂個新牌子,像都江堰這樣大手筆的也不在少數。可是——總是有可是——這些博物館能否持續開展研究、收藏和展覽,多是疑問。就國內的博物館之前的經驗來看,幾乎全是讓人“失望”的前車之鑒。以私人性質的博物館、美術館來說,北京、上海都有不少,但是其中真正具有“公共性質”的卻少得可憐,多數還處於主要依靠辦各種商業半商業展覽來養家糊口的狀態,更別說開展公共教育、學術研究了。
推本溯源,中國的博物館景況不佳,大家都在抱怨“缺錢”。
比如,私人博物館單靠私人資金投入的話,一旦創建者經濟發生問題,就立馬難以維持。如何解決呢?當然需要政府對公益事業、文化事業的捐助以及免稅政策有更明確的態度和規定,鼓勵更多私人和企業以各種方式贊助文化事業。但是,未來真倒閉一兩傢私立博物館,也不算什麼大問題,畢竟,出資者是私人和企業,並不一定強調公共性質,與公眾的關聯性也小。
真正讓人擔心是,當人們可以免費參觀的私人博物館、畫廊越來越多時,公立博物館、美術館的現狀卻讓人擔憂。除了故宮這樣先天資源絕佳的博物館,其他多半展覽方式陳舊,門可羅雀。更讓人不解的是,國內公立博物館的預算來自公共財政,同時卻也在以高票價阻礙公眾進入博物館。從故宮到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等,門票價格相比北京市民平均收入的比例,比國外大多數博物館和當地市民平均收入相比的比例高出很多。
雖然一直以來就有人呼籲國內的博物館降低門票價格或免除門票,卻少見能施行。原因,正如一些博物館主事者叫喊的,還是“缺錢”,以前政府“勒緊褲帶搞經濟建設”,對博物館這樣的公共機構撥款太少,所以要靠門票來補充管理維護資金,這的確是部分的現實。可另一方面,也應該注意到在一片哭窮聲中,公立博物館的冗員問題、職員工作能力底下等問題相當嚴重,浪費的資源恐怕不在少數。
要真正讓公立博物館恢復“公共性質”,一方面靠政府,比如近年來明確博物館是公共文化事業,那就應該按照編制給予足額的撥款,並鼓勵社會的贊助、彩票基金的轉移支付等,在此基礎上應該切實降低門票價格或免除門票,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另一方面,也應該引入市民評價、專家評議等多層次的諮詢、評價制度,讓公眾以及社會機構能對博物館的管理髮揮影響力,而不是單純由政府的文化、文物系統的官員和“內部人”單向決定博物館走向。 em2 em2 em1 em1 em1 em1 正思考中em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