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8-18 06:20

專家提點 :藝術品收藏投資初入行者三部曲

      專家提點 :藝術品收藏投資初入行者三部曲
                               來源:東方網

       上周拍賣會上以132.1萬元成交的茶葉末釉瓷器引起行內關注,許多行家都認為這件拍品兩三年內至少可達300萬元。但一些收藏愛好者認為成交價如此高,肯定沒有投資空間,只有價格低的藏品才有投資價值。有關行家回應稱,這實際上反映了初入行人士容易出現的誤區。
       ■案例一:無知賤賣珍品
       陳小姐10年前得到一批遺產,其中包括大量的書畫品,甚至有皇帝的書法作品等。當時陳小姐接受朋友的建議,把一些藏品以二三萬元的價格賣掉。其中一對皇帝灑金箋很快出現在北京拍賣會上,並以27萬元成交。陳小姐懊惱之餘,決定學習古董收藏。她在網上查了許多資料,自以為掌握了竅門,看到一些瓷器和資料一致便買下,沒想到這些幾萬元買下的珍品都是假的!陳小姐決定還是要找專家進行指導。
       心態剖析:陳小姐學收藏出於“報復心態”,但可喜的是能承認自己的錯誤,願意潛心學習和接受行家的指導。
       ■案例二:過度迷信“故事”
       陶老師退休後開始收藏瓷器,他認為自己有文化底蘊,又對歷代陶瓷的書籍進行了研究,所以堅信自己的判斷。在開始實際“淘寶”後認識了一班假貨商,他們動輒編造稱某個家族潦倒不堪所以把家傳之寶忍痛出手,陶老師深信不疑,並跟他們形成長期交易關係。有專家告訴陶老師,他家裏兩層樓的元青花瓷器都是新作,但陶老師仍相信自己的判斷而認為專家看走了眼。
       心態剖析:陶老師因為沒有看過真東西,沒有比較,所以把假的作為自己的參考標準。最可悲的是他走入了自欺欺人的地步,承擔不了自己買假貨的結果。
       ■案例三:低價撿“漏”非真貨
       在某次鑒寶活動上,一名收藏愛好者把一隻500元買來的汝窯碗給專家鑒定,在得到贗品結論後卻表示“便宜的東西才是好東西。”他所期望的就是用幾百元買到行家“看漏”的好東西,並迅速用高價拋出,獲得高額利潤。
       心態剖析:許多人都有這種僥倖心理,但這樣的機會很少,而且只有那些有深厚經驗者才可能發現。此外,收藏者一定要給手上的“貨”一定的週期,不可能輕易就左手進右手出,另外要滿足於回報率,比如5萬買進,8萬元賣出,已經不低,不要幻想可以用500元買進,50萬元賣出。
       ■案例四:眼高手低不懂裝懂
       玩古董能賺錢這個觀念深入羅太太的心,但她從不看陶瓷專業書籍和相關史料。她常到古玩店逛,然而,到古玩店裏,她總是拿出市場上講價的架勢,商家出價3000元,她就還價300元。商家介紹清瓷給她,她總是裝作很懂行地嗤之以鼻:“清瓷有什麼好的,我要高古瓷(指唐宋元瓷器)。”久而久之,古玩店的人也不再理她,她不但買不到好貨,也不能從行家身上學到東西。
       心態剖析:新入行的人千萬不要不懂裝懂,這樣很可能被排擠出收藏圈,喪失許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行家茶座
       ■經貿拍賣行董事長蕭鎮濤——要滿足於應得的利潤
       收藏市場的投資者要懂得“分段利益”,滿足於應得的利潤。比如曾有一個商家以1000元買入一個南宋官窯小杯,後來以9000元出讓給一個香港藏家,而該藏家最後在香港以11萬元賣出。藝術品的價格本不確定,而且每個藏家都是市場中的一個環節,不可能獲得由始至終的利潤。
       ■瓷器專家、“金牌寶探”張惠萍——有資本才能博
       有的藏家認為收藏也要靠“博”,當自己對藏品沒有100%信心,但不下手就會失去機會時,於是要憑感覺抉擇。這樣的想法許多人都有,但只有那些有經驗積累、有財力、有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才可以,普通愛好者千萬不能有“博”的心態。
       ■華夏古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舒浩光:初學者入行3部曲
       1.讀懂收藏史,不要道聽途說。
       2.收集標本資料,包括殘次品和瓷片,這是為了買完好品而做的練習。
       3.有好的藏友圈。

[ 本帖最后由 贶齋周斯澄 于 2007-8-18 06:24 编辑 ]

云水轩主 发表于 2007-8-18 08:14

em1 em1 em13

巨剑 发表于 2007-8-18 17:04

em2 em2

王羲之书法 发表于 2007-8-18 22:29

学习再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專家提點 :藝術品收藏投資初入行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