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江苏青年书法家《杨谔书法卷》说
这算老宫书评系列的《书艺批评之杨谔书法卷说》吧老宫案头近来新添一本作品集,作者是杨谔,我们从未谋面,更无交往,唯觉得此集不俗,故斗胆试言之,无他意。
书法
杨谔的作品好多人在说,也都找到了切入点,老宫就不啰唆了,仅就自己的看法略缀数语。从集子中可以给我们传达这样的一个信息,试想两米多高的一幅作品>,完全超越了观赏者的目力所及,那观赏的过程就会为书者的书作所带动,跳动的韵律几乎可以让观者融入其中,一提一按,或点或线无不被牵引着去体会动态的书法美,这就是杨谔书法的高明之处,因为他发现了中国书法的互动功能
美中不足的是作品中的牵丝扯线过多,有时略觉牵强,像《杜甫.堂成》篇及《自作诗有感》文中传达出来的即是一滑一涩两种感觉,但这两种面貌均有硬牵、生扯的现象,适时地牵扯有助于表达作品中的韵律,过多、过硬就不好说了......
国画
杨谔的画有意思,老实说离上乘之作有距离,但以“写”入画的体会颇多,浓淡、焦、湿处理的均恰到好处,不同于一般的书法家的画,能够不自觉地流露出另类的酣畅淋漓,若假以时日,在用色上多所倾注精力,摆正“色”在画作中的位置就会更好了
印
说印在杨谔先生的集子中是此三项中的翘楚不为过。能够在方寸之间游刃有余这得意于作者在书法、绘事中的修炼,虽然没有成就特别独特的艺术风格,皆因为关注的点在于书法之上,合理的均衡创作时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杨谔的印一定会再发异彩 杨谔:我的书坛“乌托邦”
地址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72855&fromuid=44767
朋友们可参看《谔之“象”----杨谔先生书画篆刻网络展》: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72790-1-1.html
杨谔
十分感谢大家的批评和关注。朋友们指出的我的不足是十分精辟和中肯的,有些还正是我近一两年来为此而努力着的。
在书法创作上,我近来思考与着力解决这样一些实际问题:精与粗,情感与理性,即既要保持原有的豪放本色,又要不失之于粗率,减少“失手”处。在创作意识上、形式上,探索充分发挥“写”的精神内核,“出法”而又“合法”,乃至纯用“自家法”。这些问题目前正苦恼着我,也许要十年、二十年,也许一辈子都无法解决。凡事贵在行动,为到达这一目的地,我的思路是这样的:老老实实再打基本功,下苦功锤炼笔墨技巧,重新浸淫历代书法经典,认真读几部中西文学及多种艺术名著,争取读懂,努力略通。不在碑帖里讨生活,而是真正地去“深入生活”,呼吸自然,勇敢地面对“多难的人生”,以赤子之心爱国爱民族。《圣经故事》中讲耶稣曾教导门徒们信心要大,因此我觉得我的很“严重”的目标是不可怕的,另外因为我会在以“严重”的行动去实施的同时,以期待墙角花开一样的心情去期待自己靠近目标的结果。
艺无止境,人生更无止境。
朋友们以为然否?
在未上网之前,与纸媒上看到过许多杨谔发表的文章和作品,那时就比较关注,也十分赞同他走自己道路的想法与做法,近观其作,变化较多,且书、画、印同时并举,相得益彰。愿其在自己的从艺道路上,一往无前,勇攀高峰! 杨谔的草书以狂草见多,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起伏连绵,非常人敢为、能为,确实不易,是其艺术胸襟的张扬和艺术主张的阐释,是其艺术个性的真实写照和痛快宣泄,我一直很佩服他能找到、找准这块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平台和表现形式。
杨谔早年对楷书入印有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如今的印章创作中仍可看出其中的味道,只是印更加厚实老道了! 高度关注em1 既然众人皆说好,斯澄反其道行之,略述杨谔先生书法的不足:窃以为,杨先生书作不宜多看,或者说,其书作不耐看。个中原因,盖正书根基未真正到位,杨先生假如于篆隶或楷书之上下大气力也许可以改变现状。另外,书卷气似乎欠缺一二。
斯澄客居秦皇岛一隅,孤陋寡闻,向不知杨先生大名,有人说先生是企业家,想来公务繁忙,书法仅为业余爱好耳。 原帖由 贶齋周斯澄 于 2007-8-17 17:31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既然众人皆说好,斯澄反其道行之,略述杨谔先生书法的不足:窃以为,杨先生书作不宜多看,或者说,其书作不耐看。个中原因,盖正书根基未真正到位,杨先生假如于篆隶或楷书之上下大气力也许可以改变现状 ...
斯澄言下不虚,正可补老宫未达之意,万谢 em2 em2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