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长歌当哭
长歌当哭大多数人对于曹植的印象,都来自于他那首流传甚广的《七步诗》。正史中我并没有找到关于这件事较为准确的叙述。这个故事保留在那本文人意气极重的《世说新语》中。文字极简:文帝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成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曹丕的羞愧烘托着六朝文人对曹植过人才华的推重和击赏。而“不成者行大法”则透着一丝凉骨的残忍和骄横。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王位。事实上,这场发生在曹氏诸兄弟之间对于继承权的争夺早在三年前就已经结束了。曹植的“不自凋励,任性而行”输给了“矫情自饰,御之以术”的曹丕。上台后的曹丕开始残酷镇压这些昔日的对手。特别是曹植。
《魏略》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因为曾经为曹植谋划,丁仪被降职,有人暗示他自杀,他没有那样做。求生的本能让丁仪作了最后的挣扎——他向将军夏侯尚“叩头求哀”,“尚为涕泣而不能救”——将军流下了惋惜的泪。不久,丁仪被杀。在丁仪被杀之前,曹植还没有离开京城,他四处奔走,为救丁仪作最后的努力。他也想到了将军夏侯尚,写了一首赠诗——这就是《野田黄雀行》。那首诗里描绘了一只投罗的黄雀,有一少年以剑劈罗,救黄雀出,黄雀飞回来谢少年。诗的后半部分是这样的:罗家的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注里引用吴挚甫先生的话,认为黄雀者,指丁仪,少年,即夏侯尚,“深望夏侯尚救仪”之殷切溢于言表。
《魏略》中还有一件事:曹丕继位后,颁布诏令各王子搬出京城,赴封国就任。曹植在离京前,打算去看看他的姐姐清河长公主,可能是聊表辞别,或者通过她向曹丕传达谢罪之意,再或者希望姐姐能替他求情,真正的原因我们无法得知,我们知道的是曹丕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断然下令不得相见。曹植的母亲卞太后向曹丕求情,直到泣不成声,曹植背着铡刀和底座,光着脚,爬在地上向哥哥磕头,曹丕依然变着脸,而且不和他说话。曹植趴在地上痛哭不止。亲情断绝,为救生自保屈辱竟至如此。
当时曹丕的另外一个曾经的竞争对手曹彰以暴疾卒,死因难明。准备离京的各王子都沉浸在悲痛和惊恐之中,曹植和他要好的白马王曹彪结伴东归,而随行的监国使者不同意,曹植悲愤,作长诗一首,“诗中说:泛舟越洪涛,怨比东路长。回顾恋城阙,引领情乃伤。”与其说这是一种故土难离,还不如说是对莫测前路的担心。再如:“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勿复过,亡没身自哀。”他把这种命运归结为——“叹息亦何为,天命与我违。”当然诗里缭绕不尽的还有对曹丕及其爪牙的讥讽:“鸱枭鸣横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东归以后,曹植远离京师,很少被准许回京。白马王曹彪也在嘉平元年,自杀身亡。
《魏书陈王传》对曹植的叙述很简短,有几篇他给曹丕的奏章占了很大篇幅。一次是请求回京探访亲人的。一次是请求为曹家曹廷发挥余热的,甚至说愿意做大将军马前的一个小队长,大司马船头的一个船夫,“乘危蹈险,骋舟奋骊。”“虽未能擒(孙)权馘(诸葛)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两篇上奏,都没有回复,大概是被拒绝了,或者看都没有看。
《汉乐府》中收录了一篇曹植的《吁嗟篇》,又叫《苦寒行》。诗中作者以飞转的蓬草自况,感叹自己“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在另外一篇奏章中,他提到了这种忧愤流离,悲苦不堪的生活。“臣自抱爨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以罪弃生,则违古贤夕改之劝。忍活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讥。”生亦不能,死亦不能的曹植“(在国)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形影相吊”“常汲汲无欢”,忧郁而亡,终年四十一岁。
[ 本帖最后由 种纸山房 于 2007-8-11 17:46 编辑 ] 学习了 em2 em2 em30 em17 曹植爱慕宓妃,还写了<洛神赋>,是否为此曹丕更加憎恨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