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7-27 06:29

「斷句」而「取義」

                「斷句」而「取義」
                                              文/ 周雲龍


      你一定熟知愛迪生的這句名言:「天才就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靈感。」而他的原話,其實還有半句:「但這一分靈感恰恰是最重要的!」            
       你也一定聽說過拿破侖的這句名言:「中國是一隻沉睡的雄獅,一旦牠醒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而他的原話也還有半句:「……牠在沉睡著,謝謝上帝,讓牠睡下去吧!」       
      外國的名人名言進入我們的語境為什麼就發生了關鍵性的刪減?有人在報紙上撰文回憶,「十年內亂」結束後,為了迎接「科學的春天」,鼓勵青年們努力學習、積極進取,有關部門挑選了一些勵志的名言公開發表。為什麼要刪掉愛迪生名言的那半句呢?也許是為了避免「天才論」的嫌疑,而拿破侖的名言遭到「閹割」,可能還是與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關。       
       其實,人的個體是有一定差異的,如果在學科、職業的選擇上,在個人的特長、興趣的發展上,在個人奮鬥目標的把握上,不切實際,不分析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所在,一味地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那是無濟於事的。而拿破侖當年對中國的評價以及不懷好意的期望,儘管未必客觀、全面,但不妨成為警示國人的一種聲音,我們會因為他的那一句話而失去自信力、戰鬥力嗎?我們的國家會因為他的那一句話而人心不穩,改革和發展會停滯不前嗎?真的是這樣,我們倒真的可能是「一隻沉睡的雄獅」,倒真的會「睡下去」!       
      還有多少名人名言被我們這麼善意地「斷句取義」了呢?不敢妄加猜測,但說實話,自此之後,對那些聽上去很美的名人名言,我不能不多了幾分警惕。名人名言在主流的傳播渠道裡都出現了刪減變形,而傳遞著真實情況、鮮明觀點的草根聲音、民間發言,是不是更要遭到嚴重的刪減、強烈的打壓?       
      電視新聞寫作,常常有一個同期聲的選擇問題。譬如,採訪對象就某一現象發表看法,或對某一事件介紹背景,不可能大段大段採用他們的同期聲,必須進行適當的刪減或順序調換。這種選擇看上去可能是技巧問題,但其實是態度問題、立場問題。記者採訪跳水救人者,如果救人者平平淡地說一句:「啊呀,我當時哪想到那麼多呢?看到有人掉進河裡,就去救唄!」記者一定不會滿意,而會選擇後面那一段經過他反覆引導說出來的目標性同期聲:「見義勇為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作為一名……」記者採訪拆遷安置的話題,如果拆遷戶面對鏡頭時這樣實話實說:「舊城改造確實是一件造福於民的大好事,但是政府也應當好好考慮到我們拆遷戶的切身利益,老百姓安居才能樂業啊!」記者選用的同期聲,多半可能只是前半句。事實上,一些媒體對拆遷安置之類的題材已經不會輕易涉及了,而見多識廣的平民百姓在面對鏡頭時也早知道說什麼不說什麼了,他們心裡清楚,提建議、發牢騷的那一段,肯定要被記者「剪」去或者「掐」掉,既然如此,何必浪費口水呢?       
      在雜文界的一次聚會上,一位律師朋友提出,法治社會背景下,雜文作者下筆之前首先應當學法、知法、守法。他的觀點立即遭到一些雜文前輩的反擊:什麼問題都看清楚想明白了再發表看法,事情可能早已成為定局,錯過了建言獻策的良機;什麼都符合法律的精神,那是《憲法》,不是雜文,而《憲法》也是要與時俱進,不斷修改的。所以應當是,大狗小狗,想吼就吼!       
    「大狗小狗都要叫」,是契訶夫的一句名言,它的完整表達好像是:「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無須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大狗小狗都要叫,就按上帝給牠的嗓門叫好了。」「狗叫理論」在社會文化多元的今天逐漸落到了實處,既有大狗狺狺,又有小狗哼哼,而且牠們的叫聲常常自由得肆無忌憚。       
      真實的聲音,可能很容易讓人感到聽著刺耳、想著揪心。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唯有在寬鬆、自由、民主、進步的環境裡,才會有真實而非虛偽的表達,完整而不刪減的傳播!




[ 本帖最后由 贶齋周斯澄 于 2007-7-27 06:34 编辑 ]

逸墨斋 发表于 2007-7-27 07:26

em2 em2

巨剑 发表于 2007-8-4 22:55

em4 em4 em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斷句」而「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