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7-25 09:06

林風眠的「變」

                  林風眠的「變」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講師 黃琮瑜        
            香港藝術館正舉辦一個本地歷來最大型的林風眠水墨畫展。林風眠作為一位在二十世紀初打通中西創作之路的先行者,其畫作於香港這塊同樣給安插於中西夾縫之間的小地方上展出,尤富意義。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處於不安的變動之中,不少知識分子都努力在舊傳統中為民族翻出新氣象。如今回望歷史,當年在視藝創作上闖出新境的都是一批腳踏東西線上的藝術家。高劍父引入西方的用色法、日式的畫風、以及多變的作畫題材打造嶺南畫派;徐悲鴻則在水墨畫上注入西式的寫實技巧,效果不凡。林風眠同樣是這批早期藝術勇士的一員,他為水墨畫帶來的變革有與別不同的一面。     
       我一直認為林風眠的畫遠較他的同代人來得西化,這固然跟他早年留學法國有關,但同時也源自於他與人不同的創作取向。這種西化的特質在其畫作的題材及用色上最為明顯。     
       傳統水墨畫的題材不外乎山水、花鳥及人物,林風眠卻在這三者以外另闢奚徑。展覽中我驚訝地發覺,他曾經以宗教及苦難為題創作過《基督》及《痛苦》等沉重的作品。這類題材在西方屢見不鮮,然而對於側重表現「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情懷的中國畫而言卻絕對是一種衝擊,乃至挑戰。林風眠強韌的創新精神由此可見一二。     用色方面的西化更加明顯。我認為林風眠是眾多早期水墨畫家中用色最為濃烈的一位。他除了大量使用亮色外,更毫不猶豫地套用油畫的手法,以不透明白顏料塗繪畫面製做反光效果。這些手法一直不為傳統接受,皆因傳統的用色標準是「淡雅」、「輕薄」,以貼近文人輕物質重靈性的精神層次。林風眠敢於透過用色在價值觀上這樣挑戰傳統,並且最終成功建立個性化的藝術面貌,誰還敢說他不是革新中國藝術的其中一位先行者?     
      香港文化一直由多元文化滲雜而成,我們每日都活在忽東忽西的文化環境中。林風眠跨越中西的創作精神正好告訴我們要更好地利用這片特殊環境,這可是孕育創新的「好搖籃」。

逸墨斋 发表于 2007-7-25 20:30

em2 em1 em1

巨剑 发表于 2007-8-5 16:30

em2 em2

笔墨情怀 发表于 2007-9-5 08:10

em1 em1 em1 em1 em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風眠的「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