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跃大海 发表于 2007-7-22 14:41

成忠臣谈如何运用毛体书风自由创作

成忠臣谈如何运用毛体书风自由创作
毛泽东书法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同他的精神气质、字外功修养结合起来,厚积薄发,博采我用,标新立异地超越前人而发展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书风。毛泽东书风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传统与时代同步,最终随着历史时代的审美发展而形成的一门艺术。这门独特艺术的形成离不开传统基础,毛泽东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即以王羲之的《兰亭序》楷体为其以后打下了书法变体与创新的基础,在中年及老年时代,从形似到神似的研究了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的草书,他是在追求形似到神似的功力上以超凡的勇气,来实践继承与创新辩证法的典范。在继承与创新问题上,李可染讲的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一点上,毛泽东给予我们榜样性的勇气于创新启示。在这种精神启示下,我们如何借鉴研究毛泽东书风,如何在“形似”摹拟的同时注重追求“神似”,又如何在“神似”的基础上能自由创作毛体风范。我的经验总结写出供大家参考。
一、注重临帖的重要性
无论研究学习那一位名家,都必须走临帖的路子,毛泽东书法也不例外。无论要学习那家书法,临帖至关重要,临帖阶段打不下坚实基础,对今后创作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临贴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创作水平的高低。从中可见临帖的重要性。
临帖可分为三个过程“眼到”、“手到”、“心到”,在临贴之前必须要弄清楚这三个过程的道理,否则书法基础难以掌握。先谈“眼到”毛体书法是草书,在临贴前先要对法帖的每一个字用笔、结构、章法仔细审视,既要在静态上把握住笔画的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前后呼应关系。在空白分布上要重视,要分析贴,研究透所临的每一幅字的字间行距。在结构上要分析清楚线条在空间中的安排。重要一点要认识大体特点、掌握规律、逐步熟练掌握每一个字的基本写法。要对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要下苦功研究透、临透。不要看这小细节,创作能否“神似”,至关重要。只要对每个字的一点一画的运笔规律掌握透,就为以后创作时形神兼备打好了基础。“手到”是临帖过程中一个基础性的环节,他是为形似打好基础的关键,许多人在这一点上认识模糊,临摹不肯下苦功,心态浮躁,在很大程度上受急功近利的思想作崇。手到这个环节必须要对临写的作品交叉反复临写,做到手熟,技巧熟练掌握,笔画结体让人感到有那么个味道。因毛泽东行草书来自传统,在此建议临写毛泽东书法的朋友,能再练一段时间其他古代草书大家的作品,吸收他人有用的营养,广征博采,再回头来重新临写毛体,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手到这一过程的初期是机械式的照原帖看一笔写一笔,由于笔速慢,中间有停歇,临出的作品出现板滞无神和缺乏前后贯气的现象。手到后期,随着水平的提高,对每幅字气势、章法、布局的深刻理解,在胸中装有大局后,自然而然笔速加快,通篇贯气,整幅作品在总体气势及笔墨上显得生动活泼。“心到”是临帖的最高境界,可以离帖自由创作。达到这种境界是说明一个人临贴不知经历了多少遍,从中吸收了不少精髓。心到的磨练,是一个心志的磨练。我从小练习书法,在传统基础上打下根基后,从85年起转向毛泽东书法,我没有为名所累,没有像社会上一些人那样去追虚名。我是怀着一种虔诚的敬仰来学习毛泽东书法。在二十年时间内,我练字的宣纸用去二千刀。(我每年用一百刀宣纸,我从不用报纸之类的东西练字,要练出字的韵味不必在乎宣纸)。
二、用毛体书风自由创作的关键
毛泽东书风表达了他宽广的胸襟及压倒一切的气概。线条连绵不断、组合之间大小错落,墨色浓沽相生、布白茂密有致,行气顶天立地,令人望而生畏、高不可攀。在达到心到这种境界后,如何用这一书风创作其他诗体,和毛泽东没有写过的自作诗词。首先要领悟深刻毛泽东诗词的时代背景,研究透毛泽东诗词的大体含义。还要下苦功去研究毛泽东生前创作的自作诗是在什么心态下写的,这一点至关重要,不领悟透这点,你是不可能创作出神采照人,随意挥洒的佳作。再是要领悟透毛泽东独特的运笔特点,他的运笔特点很高超、十分奇妙。在60年代的作品中,毛泽东大部分作品都是打破常规,一反古人的用笔常规,采用出锋落笔、出锋收笔,这是历代书家所十分忌讳的。然而,这种笔法写出的字潇洒、秀美、轻灵,有一种生动、增加美的韵律。这种笔法需要很深厚的书法功底。另一运笔特点是在行笔中大幅度提、按、顿、挫、摇摆和扭动,使笔画出现时粗时细、时重时轻、时黑时白、时曲时直;上下左右扭动摇摆的形态。同时用笔注重方圆兼施。在章法上对比强烈,字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浓淡相互搭配,给人变化莫测的感觉。全面了解掌握这些特征后,再把所要书写的诗词每个字都一一熟练掌握,从他写过的诗词中及书法字典中按字找出,逐个研究,并反复熟练透,然后再根据自己对他诗词的理解来创作,力争得心应手灵活发挥。


三、研究分析透毛泽东手迹是在什么状态下书写的十分重要。
毛泽东书法功底非常深厚,在控笔、控墨能力上相当高超,许多作品都是神来之笔写出,让人赞不绝口。这些都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产生的,我们学习研究它非常有意义。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毛泽东的《西江月 井冈山》手迹。这是一幅毛泽东最晚的作品,用笔果断迅速、墨色常带苍渴飞白、虎虎生威、夺人心魄、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大气凛然、锐不可挡的气势,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幅作品作于一九六六年七月,完全不是许多毛泽东书法研究者猜测的作于六十年代初期。(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手迹只有这一幅)这幅书迹的创作背景是:一九六五年六月,郭沫若到井冈山参观,井冈山当地要在黄洋界立一块纪念碑,把毛泽东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手迹刻在上面,但苦于找不到毛泽东手迹。他们委托郭沫若帮助设法查找。郭沫若回到北京后,给毛泽东写信,提出希望得到《西江月.井冈山》手迹。当时在信中没讲明要立碑,这样毛泽东不会同意。
一九六六年七月十六日下午,在武汉的郭沫若收到毛泽东派秘书送来的一封亲笔信,附来《西江月.井冈山》手迹,是写在十几张八开宣纸上。郭沫若当时看后很激动,送走主席秘书后,郭沫若让秘书王廷芳找来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将手迹拍成照片,洗好后在武汉直接寄给井冈山管理局。原件由郭的秘书带回北京后,送到荣宝斋装框;挂在郭沫若办公室正中墙壁。这就是这件手书的详细来历。下面赏析一下这幅手迹的创作特点。
   标题“西江月”本身是一个西北至东西的“S”曲线,极富动感。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共分九行,行行都是一个头尾摆动的黑龙,显得雄壮威武。其中一个“闻”字,其右侧的一长带钩竖笔之中,运笔用墨大体竟有五按五提、五重五轻、五实五虚、五徐五疾、五润五涩之妙,数种提笔的墨迹之间各异,在一笔之中,变化多姿、妙趣丛生。其中还有一个“月”字,也是扭曲了字的形态,使字产生扭动旋转感。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共分九行,其中一行只有两个字的,如“成城”“黄洋”“声隆”“军宵”就占了四行。在章法上更加洒脱,大气磅礴,下笔疾飞,随心所欲,出神入化。其跳宕摆动的幅度之大和变化之多值得我们研究。这幅手迹采用行草夹杂,字字独立,只有“西江”“冈山”“鼓角”“更加”“泽东”五处两字相连。字形长中有扁,随字而定,大小之间错落有致,在总体上复归平正。
学习研究毛泽东书法要发自内心的实践和体会,拿我来讲,生长在新中国红旗下,自小受到毛泽东思想的哺育和熏陶,喜欢研究历史,对毛泽东的一生及革命思想下过一番功夫研究,比较全面认识他伟大的一生及他对中国革命、对世界和平所做的无私奉献。加上我嫉恶如仇的性格,反感当今社会上那些以书法投机取巧骗官位、到处忽悠骗钱的蝇营狗苟者,我把全部心思用于探索研究毛泽东书风上。我是办企业的,从99年开始关闭企业,全身心投入毛体书法的研究上来。
在国内我第一个提出了毛泽东书风的概念。事实会证明毛泽东书风将引领中国书法的潮流,是中国书法的指导方向。我立志为倡导毛体书风,在全国各地弘扬、传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精神,造大声势。现在影响已波及全国 ,愿终身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2007年7月13日于成忠臣工作室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7-8-4 18:33

有些道理,但过于想当然

王羲之书法 发表于 2007-8-4 19:25

学习再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忠臣谈如何运用毛体书风自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