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书坛——由《刘正成答曾如影问》引发的思考
“拷问”书坛——由《刘正成答曾如影问》引发的思考□曾如影国家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时下的书坛也同样为建设和谐书法社会而努力。已经远离书坛多年的刘正成老师在忙什么呢?书法创作实践、学术理论研究继续着,这段时间还刚组织策划了“地域风书法展览”,特别是6月20日于中国书法网答网友所有问题,再度引起书法人的关注。对于这号书坛风云人物,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褒贬不一,但对他的评价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很有影响力的争议性人物。胡传海老师曾经把刘正成老师参与书法工作二十年总结为“刘正成时代”,以后学不成熟的认识,这个时代的标志性政绩应该是:组织策划历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不用征询、不用民调,只要从时下精英书法作者的简介上还可以看出历届“中青展”的正面影响还在延续,历届“中青展”入选、获奖者依然是书坛的强者;不用刘正成老师提醒,也不用在封面上加注文字说明,只要认真阅读过往年的《中国书法》杂志,会明显感受到“学术”二字洋溢于字里行间;浩大《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工程,其深远的意义正日渐彰显出来……经过多年的考验,刘正成老师个人的政绩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书法社会。不问个人好恶,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上理性思考问题,会透视云雾,看得更加深远透彻。历史会记住为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刘正成老师走下书法神坛后,“中青展”被终止了,也间接地终止了“下岗”后的刘正成老师对书坛的后续影响,此中可以看到些许权术争斗的手段、谋略。虽然终止了“中青展”的继续,但无法终止“中青展”的后续影响。中国书法复兴二十多年,怎么也跳不过因为“中青展”而产生的各种正面积极的影响。当初,终止“中青展”是艺术创作行为的考虑,还是权术争夺的考衡?吾等草根的边缘化书法爱好者怎么也捉摸不透。只是,从此书坛少了那份宽宏大量的创作气氛所产生的各种良性互动。
响应号召,回归经典,统归“二王”,这是近年来书法人的学习套路。为此,不竞要问一下,之前传统经典曾何时被废弃了?如果把传统的经典锁定为“二王书风”,我们的视野是否狭窄了些?是的,更多的干部书法、伪创作(临摹)作品充斥于各类国字号展览。“中青展”所体现的创作导向很阳光、开放、积极,根植传统、张扬个性,后来的流行书风印风展览把这个宗旨作为宣言体现出来了。根植传统者,如施恩波、曹军等可以走上“中青展”的领奖台;个性张扬者,如于明诠、徐海、李强等同样也可以摘金挂银。独尊与支持在“中青展”里得到了合理的诠释与区别。
如果说“刘炳森时代”的“反丑书”思路把个性张扬、挥洒性灵者挤出来展厅的话,流行书风印风展览、艺术书法展览也同样的有异曲同工的偏激理解,只是流行书风印风展览、艺术书法展览由于名称的定义原因,质疑的人少了些,其实都是从海纳百川的创作氛围走进狭窄的人为的创作极端。作为引领时风的全国性权威展览就应该像“中青展”一样支持各种各样的探索研究,独尊一家,支持一派的展览都在相当的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不同风格流派的学习者。繁荣的创作面缩减****为极端的点,话语权者缔结的时代精神追求、评委构成和评判标准取舍成了主因,参与者现实的跟风就是某个点泛滥成灾的开始。拥有话语权者思想高度和参与者现实的学习动机让我们看到展览仅仅是体现出书法创作的某个侧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人为地改造成了“一花自放,一家自鸣”的死胡同。繁荣创作从何谈起?
“官方”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即使走向某个独尊的创作点上,也会“点上开花”,现实利益的诱惑,国字号展览的来稿从来都可以轻松地飚达万数以上。但民间的流行书风印风展览有意无意地定位于一个创作点上,还能拓展出来多少创作面来呢?虽然主办者一直想体现出这个时代的主流流行书风印风,但结果还是走进了一种极端,这是否展览定位惹的祸呢?主事者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思路呢?
“刘炳森时代”过后,我们依然唱着“王羲之”,旗帜鲜明地共同走进“二王经典”。我不敢把“二王书风”的流行与刘正成老师一样理解为“‘反丑书”大旗下一个商业谋略”,但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书法创作走进了盲目的“炫技”时代。书为心画,书者必定先入技再及艺,技巧仅为基础锤炼,炫耀技巧怎么可能成了创作主要因素呢?当书法创作以高精确度复制,机器人般重复动作为崇尚,未来创作将导向何方呢?性灵苍白,思想贫乏,书法创作还需要精气神吗?炫技成风,“王羲之”将烂市于国字号展览很正常的了。这是否也可以从中窥视到速成的侧重技法教育方式的中国学院书法教育背后的严重文化贫血,和对当代书坛某种隐性的危害?当学院生产批量的“复印机写手”日后占据书坛,书法的文化底线还能够坚持多久?难怪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老师擎起“文化书法”的大旗了。浮躁的时代下,人们对名利的需求已经暴发。
先不说多年前所谓的“刘正成嫖娼事件”促使刘正成老师离开书坛核心,多年后公安部门撤案、道歉,退休后的刘正成老师还在等待一个说法——平反!公元2006年,由于某些人名利的追求(作祟),迫使孙向群老师贡献了一场令人击节叫好又十分悲壮惨烈的“秋菊打官司”(书法版)。
如果孙向群老师是某位评委的门徒,而不是草根的高中学历作者,既不会遭遇全国书法网友皆知的评委门徒的“以劣胜优”,还至于跑遍中国上访吗?都说昌明盛世了,但有些事情还是让人看到了某些黑暗一面,延迟几个月后的公布,还是维持“原判”——不知道孙向群老师有何想法呢?也不知道千千万万的书法网友(因为只有网友才有机会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何看法呢?在艺术与权术面前,作了何种选择?谁能还书坛一个真实的说法呢?“以劣胜优”开了先河,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出怎样的信息呢?是有人怂恿了这种行为,还是话语权者可以任意指鹿为马?怎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呢?在公布坚持“原判”的同时,从网上读到了某评委单位里贴出了其学生成绩汇报的喜报,那篇“以劣胜优”的争议论文名列其中。是谁挑衅了话语权者的公信力?是谁***了话语权者的艺术良知?
国家领导人都经常关注、回应网络上的各种民众声音,已过六十的刘正成老师生活工作也离不开网络,并言之“网络成了信息时代的王者”。书坛的一些话语权者是否可以考虑更多地主动聆听、反馈一下网络、报刊上的不同声音呢?
学习书法应该经常多问几个为什么。面对书坛的种种现象、问题,是否也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呢?利用网络传媒的便利,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拷问”了刘正成老师,并续写“拷问书坛”。
和谐书坛从来都应该是解决问题后的体现,对否?其实,大家都向往和谐书坛!
(2190字) 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敲击于雷州明轩文化传播中心
[ 本帖最后由 曾如影 于 2007-7-22 10:10 编辑 ] 刘正成答曾如影问
时间:2007年6月20日
场所:中国书法网
曾如影:最敏感的话题最能体现出答者的睿智和思想深度,宏观理性的评判可以窥视到作者的责任感。请从历史的高度评析一下刘正成时代、刘炳森时代、后刘炳森时代(暂且以这个不准确的名称界定现在的“书法时代”)在书法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意义和得失?
刘正成:你那里是提问,拜读宏文。这个问题最好由胡传海先生来作答,在下绝对不敢称“时代”!为了不负所问,勉强言之,我还是基本同意胡先生的论断。不过胡先生关于“刘正成时代”的“泡沫”一说,我则想起项怀诚部长在评价股市的一句话:“是啤酒就有泡沫,没有泡沫的是马尿!”我想,我们撇开泡沫喝啤酒,这啤酒还是清凉爽口的。至于所谓“刘炳森时代”也是胡先生之词,要我来说,这个时代的主要内容就是“反丑书”。“反丑书”到底什么结果,大家有目共睹。我最近在“地域书风展”评选中提了一句话:“开拓经典,标举新风。”我认为,文艺问题只要不涉及政治,你可以提倡什么,不必要去反对什么。搞大批判最坏的例子就是“文革”批封资修,搞得百花调残,到了崩溃边沿。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牢记“文革”时候在文艺界批“大毒草”惨痛教训。吴晗先生因《海瑞罢官》这株“大毒草”而被逼自杀,赵丹不是因演了《武训传》这个“大毒草”而自杀,老舍不是因为自己的“大毒草”而自沉太平湖吗?所幸批“丑书”只搞了五年左右时间,再搞可能就要出人命了!哈!至于“后刘炳森时代”这个词是楼主提出来的。我倒想听听楼主的意见,可以吗?
曾如影:书法展览文化搅热书法世界几十年,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书法发展最直接的促进模式,刘老师曾经主导其中,也曾经旁观者清,请总结一下书法展览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势,以及谈谈其中得失利弊。
刘正成:书法展览是从西方19世纪沙龙艺术中移植过来的审美方式。我最近写了一本《书法艺术概论》,谈到了书法审美方式的变化。书法先从原始宗教的装饰功能,再发展到文人把玩的艺术,明清时代进入厅堂展示,逐渐使书法脱离了实用走向纯艺术。现在又到了展厅,就是把文人手中把玩的作品变成展厅展示的作品。这时,作品的创作要随审美环境、功能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书法创作便要随着其为展。二十年书法新时期。让当代书法适应展厅文化走了一大步。这一步从历史来,又是历史没有走过的一大步,其中功过自然可以惦量轻重。我在1996年中国书协展览工作会议上有一个发言,后来收入《刘正成书法文集1》中,标题就是《以展览为中心的当代书法创作》,我已经就这个问题有一定深入的检讨。有展览,是当代文化的最大进步,但它所造成的不足,正是需要我们去努力工作的地方。
曾如影:书法展览曾经流行过各种书风现象等,将来的书法展览还将有哪些书风现象发生?理由是什么?
刘正成:书法展览在新时期二十多年中、确实流行各种书风,这正是当代文化进步的标致,什么事情都不能死水一潭。至于未来的趋势,我认为只有在总结了当前几年“批丑书”的历史经验之后,才能谈到书法的整体进步。否则,当代书法还在延续“批丑书”潮流,把书法带入一种亚文化的歧途,让书法更加行业化,边缘化。我们的评审委员会曾 经要更名为“艺术委员会”,希望增加学术气氛。现在不但没有改成“艺术”,反而分书体行业化了。当代书法有两大危机:一个是技术化,二个是商业化。技术化导致行业化,边缘化;商业化导致权力F•B,艺术迷失。至于将来是不是有什么书风,已经不会是学术问题了。我认为,要明白前途,必须正视现实,对中国书坛这六,七年来的巨变应该反思,总结历史的经验。不如此,使没有希望,没有前景。
曾如影:中青展作为书法展览时代的一个重要展览,引领一时书法创作风气潮流,培养出了一批批至今仍然声名响当当的中青年书法名家,诸如曾翔、于明泉、李强、徐海等。虽然八届过后,已成绝响,但中青展导引书法创作风向的正面意义很深远。刘先生作为中青展的策划组织者,请总结一下中青展在新时期书法复兴二十年的意义。
刘正成:关于中青展的问题,是当代书法历史和发展不能绕过去的坎。取消了中青展,难道就绕过去了吗?幼稚。关于中青展的问题,我觉得不要依靠我来说话。我们要向于明诠学习,让中青展的参予者自己说话。中青展是由中青展的一切参与者所谛造出来的。什么叫艺术的人文精神?每一个艺术参与者,当你们遇到一个艺术——生活难题的时候。你的态度、行为就是你的艺术的本身,生活问题,就是艺术的问题。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生命力。脱离生活的艺术,就是技术化,就是玩弄匠艺,就是写字匠。你对生活态度的选择,就是你的艺术选择,当人家在批评你的艺术时,你自己应该有一个回答,不要看成与已无关的事情。你对生活的世故,你的艺术必然油滑浮浅,在私底下议论也可以,但这不是发言,这不是艺术态度。在这一点上,我非常佩服曹宝麟先生去年在网上的发言,他敢于直面现实,这是艺术家的勇气。我不敢言,但心向往之。我希望曾先生能把这个问题提到更广的社会面去,当代书法需要你这种“拷问者”!
曾如影:书法的学院教育培育出了一批速成的复印机式的创作作者,他们把古帖集字拼帖得惟妙惟肖,已经成为一种时髦风气,可以批量地在各大展览中入展、获奖,得到了很多的掌声鼓励。这种短期速效的技法复古教育很明显缺少自我创作的思想,缺少作为书法家的独立思考,是一种没有独立品格的所谓的创作。而前几年的流行书风主导者和跟风者虽也能引一时之潮流风气,但批评的声音很汹涌很泛滥,“以丑为美”遭遇到了传统书家的强烈抵制,遭受到了书法创作风格的管制,甚至扼杀。请剖析一下二种书风流派现象的形成、发展,优劣得失。
刘正成:古代的书法家即不是艺术学院培养出来的,现在有艺术学院培养书法家的机制,这是新生事物,我们乐观其成。我在前天的佃介眉书画研讨会上也触及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浏览一下中国书法在线网站。
曾如影:你可漠然以对黄皮肤黑眼睛的年轻国人头顶那几根黑头发的红黄蓝绿的变化,但不能放任创作理念长年累月的波澜不惊,否则,创作思维“打火机也点不着火”。书法创作曾经以“丑”为美蔚然成风,北京王镛先生等人接过这顶脏帽子,扛起大旗,流行风起矣。当流行书风这顶脏帽子不再新鲜时,王镛先生又把名称提升品位,塑造新风艺术书法。把快餐式的流行书风改造为文绉绉的艺术书法,功矣过矣,2005年一片炒作喧嚣声。从流行书风发展到艺术书法,万变不离其宗,主旨依然:根植传统,张扬个性。
其实流行书风只是一个不断变换的名称罢了,如果要说现在书坛的真正流行书风,应该是“二王书风”的天下。王镛先生等人所倡导的流行书风、艺术书法只能算是民间的流行书风了,他们早已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各展览评选的话语权者了。曾经的流行书风的几号领军人物走下“神坛”近十年,在书坛依然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这说明流行书风的倡导与跟风者都有着相当的能耐。以往管制般的书风导向希望不要再发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才是出路。只有全国每个有相当地位的话语权者不断地为每个书法作者、各种风格流派创造各种各样的展示表现机会,如此书坛更加繁荣。
根植传统,张扬个性永远是主流书法创作的流行思想,风应该继续吹。
都说书法创作在网络化的时代早已经走向纯艺术化了,但掌控评选生死权者还是能够一句话“激活唐楷”。春暖花开,万物更苏,200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号赛事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审定的评委构成,体现出来了极度的宽容性,流行书风领军人物又重新掌握话语权了。据说今年今日美术馆还要举办流行书风展,流行书风也罢,艺术书法也罢,每届“风展”的举行都能刮起一股强劲的风。当“丑书”领袖从中国书法家协会各项赛事的撤离,俗书匠气弥漫各大展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唐楷可以人为地激活,二王书风的盛行是经过浮躁后的思考,还是评审话语权者有意无意导引之为,抑或参与者现实跟风所致……
问一个书法学子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九届国展举办在即,今年究竟要吹什么“国风”呢?
刘正成:请注意,“流行书风”与“流行书风展”不是一回事,我曾有好几篇文章论述当代书法的三大源流,千万不要误解“流行书风”是一个流派。它是当代书法二十年发展的主流书风,它与大量行销市场的俗书比较起来,应该就是精英书风。王镛先生等策划的“流行书风展”是在中青展被取消以后,中青展的少数评委所选择的作品展。它的主要精神与中青展是一致的。但风格选择要狭窄一些,不客气地说“流行书风展”有缺点。但它仍然是当代书法在新世纪难得的亮点,如果这六、七年来没有“流行书风展”,中国书坛将显得更加黑暗无光。至于王镛先生为什么要提“艺术书法”的问题。建议你与王镛先生本人对话,我的学术态度已在《中国书画》杂志发表的《解构与重构——当代书法的后现代选择》中已有论及,有兴趣的话可以参阅。
关于“二王书风”的命题,这还不是一个学术命题,它是“反丒书”大旗下一个商业谋略。儒家好不好,好,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二千年的文化专制种下了前因。扪心自问,我在书坛工作二十年,我没有独尊过某一家,只支持过某一派,我是严格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处理书法问题的。如果执掌了行政话语权的人,提倡什么“二王书风”、“激活唐楷”之类的话,这些都与艺术无关,是一种权术的玩弄。该做什么,这是艺术家自己的选择。我们当代书法家们,千万不要把自己的选择权交给别人。因此,你将失去成为有作为书法家的可能。
曾如影:请评价一下国际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对中国书法文化发展的作用?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应该努力的方向?
刘正成:国际书协、中国书协从理论上来说,目标都是一致的:促进当代书法发展。也许,中国书协的目标偏重于“普及”,国际书协有可能选择“提高”,争取互补吧。不过,中国书协现在是“主流”,国际书协将在“边缘”努力前进吧。
曾如影:有人为书法网络时代而奋斗,有人认为网络复兴书法,刘先生也参与书法网络传媒的建设,创办、管理、维护中国书法在线。书法网络文化究竟对书法发展有哪些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刘正成:网络是信息时代的王者,我现在很少看报了,网上什么都有。现在搞一个展览,印三千册图录。也就三千人看,发在网上,有时点击录上万,其传播功能多么巨大。我已是六十岁的人了,但现在离开网络与电脑,已经不可能了。我到中国书法网来与网友对话,就是对网络的看重和呐喊。网络文化是当代书坛的民心、民意,是健康的文化精神所在。我在网上被人痛骂诽谤过,包括现在也有,心里当然难受。但如果因此说网络是坏事,是书坛的消极因素,那就大错特错了。一切忽视网络信息、蔑视网络批评的领导者,必将贻害事业而后悔不及。不信,可拭目以待之。什么叫书坛的和谐社会?把反对你的人排斥到外面去,你就创建出和谐来了?把赞同你、不敢不赞同你、附合你的人叫到一起开个会,拍个照片,宣布一下和谐了,这叫“猫盖屎”,与党中央倡导的创建和谐社会南辕北辙!
把我写累了,这哪里是回贴!打住,我喝口茶。
(来源:中国书法网【 对话名家 】 » 刘正成先生6月20日下午5点至8点在线回答所有网友提问
http://www.freehead.com/viewthread.php?tid=6595177&extra=page%3D1&page=1第172楼)
青少年书法报2007年7月10日总第1078期二版 “拷问”的有力!有据!!有益!!!
忘记历史意味着什么???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王者,我现在很少看报了,网上什么都有。现在搞一个展览,印三千册图录。也就三千人看,发在网上,有时点击录上万,其传播功能多么巨大。
--------------------------------------------------
同意.em2 刘正成先生在书坛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当年不知是时代选择了刘先生,还是刘先生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那时他主导的“中青展”风起云涌、一呼百应,如今书法界的中坚大多是它的受益者。难怪刘先生倒台之后,同情和叹息之声不一而足。而今号召力、影响力虽然不及以往,依然相当了得,换做别人,树倒猢狲散矣。
刘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百余卷本,利在当今,功在后世。任何一个热爱书法、研究书法、创作书法的同道,相信大多数都有几卷、十几卷乃至几十卷分册。
刘先生的书法作品,以草书居多,行楷次之,才高意广。但是很奇怪,不佞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只是偶尔看到一二错别字厕足其间,莞尔一笑而已。
[ 本帖最后由 贶齋周斯澄 于 2007-7-21 18:18 编辑 ] 长江后浪推前浪,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个逝去的时代,总能引起人们追忆和评判。em2 好文,
刘正成嫖娼案,一个道歉就不了了之了,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 em1 em1 em1 face18 em1 em1 em1 诚实为人,随心写字em1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