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美学意义及艺术特征 [续3]
——《兰亭序》在这方面,可谓曲尽其妙了。有中密外疏的。 如“会”伸展“人”字,收缩“田”字。有外密中疏的。 如几个“以”字拉开左右,放宽中档。有上密下疏的。 如“俯”把左“1”和右“儿”拉长放大。“峻”字则把“山”缩短提上伸展右下。有上疏下密的。 如“欣”,“俯”“将”等字。放开上部,压缩下部。再从一些字的局部来看,如“同”和“闻”均为三包围字其“月”字一靠右而疏左,一靠左而疏右。“当”字压缩“口”字,放宽外档,使上下密而中疏。“惠”字压缩“田”使上下疏而中密。再如“清”“间”“随” “期”等的“月”字两短横的分布,也是匠心独运。一贴在竖上,使左密而上下右疏;一靠近上端,使上密而下疏。一为等分布置,形成三小块空白,一为压在中间,使中密而上下疏朗。尤以“观”字,本为左右靠近,且点画特多,如使左右分开,则字过大。一般都是放大末笔,见其密中见疏,而《兰亭序》为了不失本体的紧连,看去又很自然,巧妙地将左部稍向左斜,右部第一竖笔稍向右斜,使左右两部形成“V” 形空白,从而使整个字既紧密又疏朗了。值得注意的是,王羲之不是单纯追求疏密而疏密的,往往是与上下相映照的。如“会”的上面,“于”字的第二横缩短,使整个字成为纵向形的收敛,故伸展“会”的“人”以变化之。“引”“以”相连,均为拉开中档,但看去不感重复,是因“引”为方形,“以”为扁形,故“和而不同”了。“俯‘的下部伸展,是因上字“欣”的下部压缩,“间”“随”“期”因相邻近,故将“月”字的疏密写成不同形态,遂使它们又“同而不犯”了。
4.万字不同 各尽其妙
不同的字写成不同的形态则易,相同的字写成不同的形态,则难了。尤以作品中一字的多次重复,使之各异其态并曲尽其妙,则更难了。千古以来怕是唯王羲之为能,故后世誉之为“万字不同”确非言过其实。大凡言及《兰亭序》者,莫不盛赞其二十个“之”字的不同写法。今细观之,确是形态各异。或长或方或扁,或楷或行或草,或用中锋,或用侧锋,或兼有之;点则有侧卧之分,捺则有方圆之别;且有出锋回锋的不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尤以各自形态,非随心所欲,故求新奇,往往是根据情境所需而决定的。如有因行末余地不足写两个字,且上字已是长形,故只能拉大,不能写长了;有因上下左右的字均为笔画繁多而写得大,故不得不写成扁而小了;而夹在“盛”“听”“仰”大字之间的“之”字因余地尚多,故虽小而须长。再如五个“怀”字的写法,除笔画粗细疏密等不同外,仅以左长竖来看,亦一无相似。一为左斜而外弧,一为垂直而内弧,一为上向外弧下垂直,一为收笔牵丝重按成反钩形,一为上向内弧下外弧成“S”状。又如七个“以”字,除三个或楷或行外,四个草写的虽然均为拉大中档成扁状,但点画的处理都有细微的变化。如左部的平行两点,一个前小后大,后居前中,一个前略大于后,前后平行,一个前小后大,后居前下,一个前略小于后,前后平行。至于右部,又各各不同。或斜或正,或长或短,或粗或细。
《兰亭序》重复的字很多,重复三到二十次的字,计二十个,通过上例分析,可以辩识其余了。
[ 本帖最后由 danan06 于 2007-7-19 16:12 编辑 ] em2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