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草堂
发表于 2007-7-11 18:14
不管评价是否恰当,单是这样锐利的语言,在这样闷热的夏季,已经足以使人为之一爽!
杜思吾
发表于 2007-7-11 20:46
绝对高人,建议担任中书协评审主任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乐君
发表于 2007-7-11 20:47
有清风拂面之感!
淳古堂
发表于 2007-7-11 21:13
原帖由 杜思吾 于 2007-7-11 20:4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绝对高人,建议担任中书协评审主任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喝彩em13 em1 em11 em11 em11 em11 em11 em11 em11 em11中肯face18 face18 face18
[ 本帖最后由 淳古堂 于 2007-7-11 21:14 编辑 ]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7-11 22:40
原帖由 泠音阁 于 2007-7-11 11:1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史焕全
史焕全是近年来突然冒出来的获奖书家。他的作品我感觉还是草书有一些气势,特别是长线条的纵横,看似无意,其实是精心设计出来的结果。作品显得很率意的同时,也暴露出线条侧锋多,经不起推敲的弊 ...
泠音阁先生对评价史焕全先生的隶书“"侧锋多”,没有进行推敲论证就得出结论说是弊端,未免过于武断。史氏草书是在长期浸淫石门铭的基础上,以石门铭式用笔的长枪大戈演绎黄山谷草书的开张气势,以碑的朴厚更添了黄氏草书的重量,而史氏对长线条的合理运用又恰恰简化了黄山谷草书的空间程式,反得到另一种简远的气质。另外先生还是不要轻易就用“绝对”一次,这个词在批评界可不是乱用的。
泠音阁又说史焕全的隶书和草书有同样的弊端就是线条经不起推敲。“夸张的造型,程式化的用笔,起笔初向下压45度角,撇画的扁薄,隶书的格调显得有些哗众取宠之意”,其实也正说明他对史氏隶书的解读存有视野障碍。史的隶书是在极强的魏碑和草书功底的基础上将汉碑与汉帛书揉合的产物,他将中原书风的汉碑优势与楚国故地汉隶墨迹的书写意味完美结合在当代很有开拓意义。我想他的隶书近年来连获大奖正是这种原因。
如此看来冷先生的批评就要再提升一下高度,不要轻轻易就把自己的武断与中原书风联系起来,解决不了自己对评价人的深刻解读,给人的感觉终归是浅薄的。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7-11 22:49
原帖由 泠音阁 于 2007-7-11 11:1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王军杰
王军杰的隶书和刻字是强项。早年他凭着学赵鉴钺的隶书入展,近年来也在与时俱进的修正自己,学来楚生的,学陈晓宇的,学王育红的,只是学的比较高明一些。这次写的隶书也属于河南人的隶书,很难再有 ...
泠音阁先生对王军杰先生刻字作品的批评真是挺有意思,“虽然独具匠心,但毕竟难逃工艺制作的范畴”,大家都知道刻字作品一定要有写与刻甚至设计的过程。军杰先生的作品用字统一,刀法精湛,文字与形势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浑朴自然是难得的刻字佳作。对于刻字作品泠先生能作出如此有失水准的评价真是出人意料。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7-11 22:55
原帖由 泠音阁 于 2007-7-11 11:19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薛明辉
薛明辉近年来在网络上很窜红,经常上网的人都知道有这号人物。他的作品是属于“二王”一路的,有自己的个性,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次展出的作品,行书我比较看好大字那件,但感觉味道没有做足,如果同 ...
泠先生对明辉君的评价的确非常精彩,不过先生讲的也太多了吧!人家爱好广泛有什么不对?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7-11 23:22
原帖由 泠音阁 于 2007-7-11 11:20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张宏伟
张宏伟这次展出的作品我不看好。虽然他有着八届国展全国奖等一系列获奖光环,但这次呈现在大家眼前的东西却显得和他的盛名并不相符。
行草书作品应该说是他的强项了,但看他的行书却失去了以往那 ...
冷先生对张宏伟先生的书法用“邯郸学步或者江郎才”这样的词评介,未免有点刻克,张宏伟先生敢干摒弃从前的潇洒与奔放,上溯二王,寻求行草书的源,尽管当前的面目与以往不同,但是能够为了理想中的书法情绪,做出如是割舍的书法人我们不得不钦佩他的勇敢,何况宏伟先生还太过年轻,谁敢说他当前的偿试没有"图谋不规"的野心?
而泠先生"江郎才尽"的发言似乎也太过急切了吧!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7-11 23:35
原帖由 泠音阁 于 2007-7-11 11:20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芦狄
曾经见过芦狄一面,此人长的面黑而三角眼,看上去就是属于那种坏孩子。听说这次展览就是这个坏孩子策划的,看来坏孩子自有其可爱的地方。
芦狄的字是属于聪明人的字,写的有味道。但仔细去分析的话 ...
“芦狄的字是属于聪明人的字,写的有味道。但仔细去分析的话,却发现里面缺了到位的东西"如果这样模棱两可的话也叫批评的话,我看大家都会写批评文章了。既然泠先生说人家的字缺了到位的东西就要把缺的东西指出来,让人信服才是?
笔者以为芦狄先生的行书是以碑的感觉解读董其昌行书的清逸散淡,意味幽远,格调与气息均属上乘。
我与芦先生并不熟悉,但他编辑的导报《经典精临》的确了得,当今书坛的专业媒体而持续地做这样纯粹的事的人为实不多也。
另个泠先生有这样一句“奉劝这位老兄,还是要多临帖,先做到位了,再求味道不迟。”不知先生发这样的感慨从何而来,试问一下:临不出味到,再到位又如何?
柳青凯
发表于 2007-7-11 23:52
原帖由 泠音阁 于 2007-7-11 11:22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顾翔
顾翔的书法我看好的是篆刻,他的篆刻在相应篆刻薄弱一些的河南来说,应该是一种清新的风气。篆刻的路子很正,手下有感觉,格调不低。
他的篆书作品虽然在兰亭获奖,也只是在形式、章法上占了便宜。 ...
“在相应篆刻薄弱一些的河南来说”
不知泠先生是哪里人?对河南篆刻知道多少?
“他的篆书作品虽然在兰亭获奖,也只是在形式、章法上占了便宜。这种篆书,盖上落款,谁也不知道是谁写的。”泠先生这样批评一位年轻的书法作者未免太过刻克,顾翔先生篆书的形式在当代书坛并不多见,将楚简书风与大篆书风雅正的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篆书路子,真希望泠先生能例具一批这样做的国内好手,来证明自己没有把话说“高"。
泠先生说:“最想对他说的是,聪明可以,小聪明也行,但不是长法;长法还是需要大智慧的。”把一位未满三十整岁的年轻书家的学书成果说是“小聪明”,怕是没有根据。要知道“小聪明”怎能成了大事,顾翔先生近年能在书坛有此明堂靠“小聪明”是做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