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樵 发表于 2007-7-10 17:17

不辨自我

晋朝有位叫作张翼的人,摹写书圣王羲之墨迹惟妙惟肖。一次,晋魏帝令张氏摹写王右军(王羲之)的自书表,然后再交与右军审阅。王氏见到题有自己名款的仿品后,当时竟当成自己的手书,直至细察良久,才发觉那是狗尾续貂的赝作,接着莞尔一笑,褒贬参半地说道:“小子几欲乱真!”
  芸芸艺林中,对伪造自己作品不能辨认者岂止王羲之。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在代人鉴别自己的画作时,竟然将赝品《墨海矍鸲鹆图》误当成自己的作品。后来经过专家们的反复审核,才从白石绝少签署的“阿芝”名款上发现了作伪的端倪。余题和印章尽管摹刻得十分准确,但鉴定家们明察秋毫,终于找出了破绽。

  清代的陈邦彦,是个仿造董其昌书体的高手。偏偏当朝的真龙天子康熙对董字又情有独钟。一日,康熙把各地贡呈的董字全数挂出,并让陈氏从中找出自己的仿品。岂料,陈邦彦提心吊胆地仔细辨察之后竟说:“实在分不出。”陈邦彦的这个“分不出”很可能慑于皇威,不敢直言,但也有可能仿写逼真,时隔已久,确实难以辨认。

  工诗文、擅书法、精鉴定的保皇派首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流产败逃上海后,不少人将自己收藏的字画,送康氏鉴、跋。对真迹,康有为欣然命笔;对纷至沓来的赝品,他就头痛得避之无计了。一次,康氏接过一轴声称是唐太宗御书中堂的“宝墨”,没有审视字面,便提笔写了“末开卷即知为真迹”八个大字。这种含蓄诙谐判定伪品的行为,识者无不捧腹大笑!

  总的说来,鉴定家是凭据鉴定质量给当代和后代树立形象的。换言之,鉴定的对、错,跋文的准确与否,甚至价值容量大小的评估,艺术层次高低的确定,都直接影响到鉴定家的声誉。因此,严肃的学者是绝不肯违心说话的。

  “文革”中“加冕”为“三家村”黑老板的邓拓,嗜好搜罗名人字画,而且修炼日久,眼光锐利。有一幅纸本《古木怪石图》横披,其上有教印、藏印十余枚,北宋艺术骄子苏东坡的大名赫然其上。该画的发现引发了一场笔墨公案,无数鉴定家纷纷对簿画前,各抒高见,互不相让。
邓拓于百忙中赢得宽余,对该画的时代风格、学派风格、个人风格进行了反复推敲、仔细研究。继之又对纸张、款识、图章、印泥(包括水印和油印)一一作了极其细致的考证。至此,邓氏郑重宣布:“此画实系苏轼手笔!”

  邓拓含冤九泉后,半生珍藏统统被查封没收。昭雪后,邓夫人将退还的名人字画,全部捐给了国家,名满天下的《古木怪石图》自然也在其列。

繁體字 发表于 2007-7-10 17:46

未开卷即知为真迹,严肃的康有为夫子难得如此幽默。
em4 em4 em4

查学东 发表于 2007-7-12 11:14

鱼目混珠,
繁荣市场,
好!
em4 em4 em4 em4

丁剑 发表于 2007-7-12 14:43

当代徐邦达也号称“徐半尺”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7-12 15:45

我在博物馆时,亲眼所见,苏树青老鉴定专家鉴定馆藏字画,那速度快的,我都来不及递,露头就不看!

逸墨斋 发表于 2007-7-12 17:02

em2 em1

无为斋主 发表于 2007-7-12 20:41

em4 em2 em2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辨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