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三十七
老子篇章翻译之三十七【题解】:此篇是老子的政治论。在老子看来,“道”是隐藏于万物之后而起作用的:“‘道’通常是无为的,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根据“道”并发生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事领域等。老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自化”政治行为,在他来说是有可能的。但是人民在没有权力命令的情况下真得会走进了一秩序社会之中吗?即使有这种可能性,但起点又是在哪里?终点又是什么?老子还这样认为:“归化了而又有不正当的欲望,我将以用‘无名之朴’镇安他们”,这里的“朴”实际上也就是“道”的写照,使人民清醒,消解欲望,天下自然走上秩序的轨道,民风淳朴,做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是老子“无为”政治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作为“道”,有一种自然正化的功能。“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构建了一种超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超级链接,万物的呈现是“道”起作用的结果,规律性就是一种秩序性。“道”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看似不存在却总是存在,一切的作为都是“道”起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万物的纷呈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万物并非呈现一种无秩性,而是呈现出一种秩序性,统一在规律之中,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秩序都是构建在规律之上。统治者只要掌握了“道”,就能使社会走向正常发展轨道,这是老子无为政治的陈述。事实上,老子提出了“自化”这一政治理念,却忽视了实施行为的对象本性,没有组织和命令,没有法律条文的约束力,贪婪自私的人怎么会自觉走向秩序的路途?这是小孩子都不会相信的,是极端幼稚的政治构想,所以,老子这些政治理论对于他来说是发挥到现实与思惟的最高境界,但是放在现实中却完全起不到任何效果,如果你是政治家,你一定以为他是睡着了发出了梦话。难怪他到处碰壁,在现实中完全无所作为,在利欲熏心的政治家的思想里更是一文不值,假若听他的理论,你不是大发雷霆就是昏昏欲睡。在战争危机波及各个诸侯国的时候,各国都秣马厉兵,处处防守,严阵以待的现实条件下,如果实行他的政治理论,轻则发生政治危机,重则造成国家崩溃,因此,我们不得不说老子是一个完美的政治空想家。我们今天来看中国社会的发展,其发展趋向不仅走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达繁荣,而且在其中将建树起制度和产生民主化,缔造文明和谐,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左右的,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社会的发展潮流,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它是世界存在的文明陈述,这种陈述才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总趋向,逆转这种趋向,无异于自己埋葬自己,等同于扭转地球的旋展方向,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而事实上***正朝着这个方向慢慢在推进。“道”生一切,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任何事物都各自开绽其丰富的内涵,万物的存在和生长的差异性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和表达,它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前提,反过来说,没有差异性也就没有事物的真实性。所以世界各国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尽管不同,但万物归流,人类趋向更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是一种必然趋向,更是社会规律性作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文明和秩序,社会和生命无穷无尽的流变,都是统一在规律之中。所以,文明与秩序同时又是构建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上的,所以,尽管各国的情况不同,社会形态各异,但都是趋同发展,个性的表达存在于共性的表达之中,社会和人类的生存必然如此,所有的生存和表述早已建立在规律性的流变之中,符合“道”的要求并被它制约,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行于世,世界必然呈现出秩序性,没有什么能逃出规律性的约束力:“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规律性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① 道常无为:所谓无为,是抓住规律性而有所作为。道,宇宙万物的母体。
② 朴:万物的总根源。
【译文】
“道”永远是无为的,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遵守“道”的法则,天下的人民将自动归化于他。归化了而又有不正当的欲望发生,我将以用“无名之朴”来镇安他们。用“无名之朴”镇安,目的是根绝不正当的欲望。人民没有不正当的欲望,因而就能安静,天下就自然稳定、太平了。
曾柏清:
潜默从午夜的书房出走
慢步走向青草丛生的地方
坚韧的夜色中无声地唱着天籁
让我醉在夜的迷离
星空下,一朵花正展开它深藏的大梦
一颗种子也同时爆裂,让月光映照生命的宣言
这时竹林里一棵竹笋破土而出,旁边的野菜震动了一阵
它发现蜗牛并没有睡觉,花朵正显露出一片红晕
蚯蚓凭感觉感受土中的温凉,嚼着绿叶的虫子不知有没有味觉
这时一株小草正幻想着在这一年中它应该得到多少的水分
一只青蛙国国地叫着,一种舒畅让灵魂得到放松
我正凝聚成一滴透明的露珠,颤抖中滑落
这时树和树开始了交谈,叶子和叶子小声说话
邻里的根互相问候和拥抱,人类在喃喃自语中暴露了秘密
一只狗的惊叫声惊醒了世界,我感觉有人在跑
我从土中站起来,缓缓地穿过雾气走向河的对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