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3 12:26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二十六

老子篇章翻译之二十六

【题解】
    这一篇文章是老子以哲理来喻示侯王的人生论。老子认为,持重与入静是侯王应具备的条件,不能以轻躁的作风立世行事,统治者必须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寸步不离根本,虽然有华美壮丽的宫殿,但是在不离辎重的情况下,居于恶劣的地方也安乐处之,因此,君主承担国家的重任要艰苦奋斗,不能耽于享受,要经得起艰苦生活的考验。老子在这篇文章里表达和发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则“重为轻根”,以当代的眼光看,则和牛顿的“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命题一样,可惜没有具体的论证。重力吸引,不只在地球,在整个太阳系和宇宙中也同样如此,维持着天体的平衡。离太阳越近的星球,密度越大,相反越小。但是老子为什么发现重力的作用呢,这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问题,从古到今,《道德经》的译本有千千万万,但很多人却忽略了老子的很多发现。而许多的版本仍然按照韩非子的注释,韩非子解释曰:躁则动,“制在己曰重,不离其位曰静”,那么侯王离开自己的本位,就是失去自己的职责,符合这篇文章的表达意思。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而批评他们:“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也则是说,侯王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在当时社会混战的情况下,间谍隐藏在各国之中,这种说仍可取。因此,老子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强调的是一国之君要时刻保持自身安全的重要性。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一国的最高主宰者,轻举妄动会暴露自己,这也就招来了危险,身体受到伤害时,会引致国家的动荡和混乱,因此,老子认为持重与安静是侯王应该具有的条件,不能以轻浮之风行事。一旦政局不稳,国家就面临着危难。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必须体察民风民情,要看到事物真实的面貌,必须身临其境,行踪不能让手下知道,但是也必须做足安全措施,不能太过张扬。事先安排行程,不但欠失原来的本意,也会造成扰民的情况。一个国家领导者,不但要掌握国家大事,也必须善于了解民情民况,坐在办公厅室里做文章,凭想象做出决策,是不会听到人民心声的,像***总理那样直接倾听基层人民的真实意见,直接听取来自基层的心声,制定出来的政策才有针对性和实际性,缩短政策与人民真实需求的距离,达到的效果往往和专家论证的同样重要,要一切贴近人民,反映民意,落实民心,减少不必要的累赘,这是国家领导人所需要的作风,不能让繁琐的事情缠着自己,民众中间就是事实,就是政策,就是计划,掌握民心也就掌握了政策的量度。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释】
① 重为轻根:为,作为,“即以它为-----”。
② 静为躁君:躁,动也。君主,即主宰。
③ 不离辎重:离,离开。辎重,行军时运载器械、粮草、材料的运输车,有篷布。不离辎重,写圣人不离根本。
④ 荣观:宫阙。
⑤ 燕处:燕,和乐。燕处,自得其乐地住宿。
⑥ 万乘之主:这里指君主。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军,不会离开载有粮草的运输车。因为仍然守着辎重,虽然有宫殿那么壮丽的居所居住,可睡于鄙地,也像居于宫殿一样感到安全。哪里犯得着以万乘之身冒险而轻视治理天下的重责呢?轻举就会失去根本,妄动就会失去主宰。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4 14:10

曾柏清:

走进

点燃眼睛,烛照历史的长廓
挥舞权杖的人嗜血成性
摊开的纸页,受苦受难的人和我
哭泣,没有透过纸页发出声音

沉默的死者,变成风的语言
灵魂呢喃在风风雨雨的角落
历史走在亡魂的路上,反照现实
对应着种种凄怆

悲痛有悲痛不能张开的口,残忍地
封存到哪个时候

风过雨过,总是如诉如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