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3 12:18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二十三

老子篇章翻译之二十三

【题解】
此篇是老子的政治论和人生论。老子认为,少说话和少发号施令,清静而行不言之教,才是统治之要;相反,统治者颁布的命令越多,就越让人无所适从,政令朝令夕改,造成统治者的信用不足,“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是说得这种情况。同时,你追求什么,什么就接近你:使自己与“道”、“德”、“失”相同,“道”、“德”、“失”也乐于接近你。“道”之功用是“德”,失“道”失“德”就叫“失”,无“道”无“德”之人,必凶。事实上,你追求什么就必然带给你什么结果,假若你追求暴政行为,那么你不是因为暴政而生就是因为暴政而死;你追求偷窃你就具备偷窃的本领并接受偷窃行为的结果;你追求不正当欲望那么你就承受不正当欲望带来的结果;你挑起战争你就得承受因此而来的结果。老子在这篇文章用狂风暴雨来比喻狂急的暴政行为,指出统治者用狂急的暴政压迫和鞭挞人民决不会长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所以,老子认为为政者要追求正确的为民设想的好的政治方略,不要向人民施加太多的压迫和剥削行为,施加太多的压迫和剥削是迫使人民造反的狂急政治行为,这就失去了政治的正“道”。春秋战国时,各国处于复杂的政治关系和现实的生存之中,加上统治集团无止境地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因此,产生太多的向人民施发的号令,其目的是向人民不断地征收过重的税额,以应付战争和穷奢极欲的享受,连老子这个得道之人也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压迫和掠夺行为,不得不指责统治者的统治行为失当。作为统治者的下层人员任意地侵犯人民的居所,穷凶极恶地向人民追讨钱财物质,以致人民不得安宁,不能安居乐业,这种现象不但只在老子生活的国家出现,其它国家也普遍地存在着,所以才有老子的反思,提出让人民生活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国度,这种国度才是真正让人民享受生活成果、乐其所乐、无任何政治污染的理想天国,所以老子提出让人民自由地生活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来”的国度里并非毫无根据的。在这样的国度里生活,人民才真切地感受到“少说话和少发号施令,清静而行不言之教”的政治氛围。老子在这篇文章提出的“道”是政治的正“道”,失去正“道”,才失去正“德”。统治者的过分行为,是从自己利益出发的,因此完全不考虑人民的生活处境,这种行为要结束就必须结束混乱的战争局面,国家的政治才可以走上正轨,走向大治。尽管秦始皇在统一之后没有减轻人民的负担,但是紧随而来的汉朝统治者却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训,较为明智地实施了正确的政治行为。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① 希言自然: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
② 飘风:狂风,疾风。比喻政治求速则发狂。
③ 骤雨:急雨,暴雨。比喻政治求急则求暴。
④ 失:指失“道”,失“德”。

【译文】
    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理智的。因此,狂风在发狂地吹,狂吹不了一个早晨;暴雨在猛烈地下,下不了一日。谁做这狂风暴雨的事?当然是天地。天地造成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人的狂暴行为?所以奉“道”为事业的人应该知道:求“道”的,就是使自己与“道”相同;求“德”的,就在使自己与“德”相同;求“失”的,就是使自己与“失”相同。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因为发号施令的太多,形成信用不足,所以才有不讲信用的事情发生。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4 14:23

曾柏清:

除"道"外,一切现象界东西都相对而言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