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3 11:38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十

老子篇章翻译之十

【题解】
此篇是老子的修养与说理篇,着重讲人在修身养性和为学治国诸事上如何由“下德”跻于“上德”。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道家之人,非常注重现世的生存,却对于死亡极小探究(但是在中国的佛经里却有深刻的探究),所以,在汉朝便与民间的神仙方术结合,形成了一个宗教门派——道教。要是问,道家对中国乃至人类有什么贡献?这个问题若追寻时间,那是非常伟大的:一、创造了气功,并代代发扬光大,这种气功之神奇,让世人瞠目结舌。所以,道家之人,非常注重修炼自身,是中国气功的最早发明与传播者,传说老子非常长寿;二、极其注重德行修为,因此,真正有德行的道人,粪土俗世钱财,有“道”而不为“道”者,非道者也。所以老子对于功德是非常清醒的:人纵使调柔修炼一辈子,也会染上俗世尘垢。何故?人有私欲,岁月渐长,欲随岁月至,如花开路旁,久则沾尘垢,人不复婴儿初。老子说圣人,但谁是圣人呢?什么样的人才是圣人呢?况圣人能无过否?神形合一终分离,为天地人类贡献一生而能不恃能,不为己,不恃功,这才是老子心目中“与道同体”的圣人。老子是一个深谙气功之道的哲人,文中所列的境界,老子是达到了,所以他在说境界也同时说出了方法。炼功之人,非常注意去欲致静,追求悟性,通过内观达到对事物的真、善、美的认识,炼功的过程就是追求规律的过程(内观身体气血运行的真理),所以他提出:“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所谓无为,就是循着规律性去为,老子认为,万物都有其规律性,和他炼气功一样,只有遵守规律性而为才是真正的有所作为,遵循规律而作为是为的最高境界,但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同的,老子否认这一点,也同时否认自己对规律的认识了。他在文中提出的: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天门开阖;明白四达等就是去除欲望所要达到的清静境界,其中的:能无离乎?能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为乎?就是去除欲望达到清静,体验自身气血运行规律的最高境界。老子的哲学理论和社会观念的创立,和他从炼气功的过程得到的领悟一脉相承,通过内观返照认识血气运行的规律,从自身的内观明我反照社会事物,达到对人生和社会事物的外观认识,讲求寡欲、静、退、柔、和、守、藏,这些内在的观念构成他的思想和《道德经》此书的基本框架。老子提出:“爱民治国,能无知乎?”他是从根本上反对用智术治国,反对建立一个智能社会,而主张用“道”的纯真纯正纯粹去召唤人民走进一个无为而治的秩序社会中。人是具有高级智慧的动物,人的本性是贪婪自私,人有着与一般动物不同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老子认识到了,但是却又否认这些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作用,要建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和谐社会,站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上看,这是反自己反理智的认识。人类既然有他认识到的自然欲望,那就必须建立法律去规矩人类,使他们通过认识和建立途径去消除和限制人类无止境的欲望,遵守文明的法律养成文明的思惟、行为的习惯,沿着文明的轨道发展,引导他们进入具有文明法则的社会中。否则,人的欲望澎涨,必然为所欲为。老子根本没能认识到当时社会发展呈现的总趋势,那就是必然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斗争进入另一个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这就是封建社会。因此,同他同时代的孔子正是从人的欲望澎涨所带来的残酷性上认识社会,提倡他的仁爱治国理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生存形态证明孔子的这种认识和出发点是对的,老子是错误的。汉武帝肯定儒家提出的尊君思想及其尊卑等级有助于维持封建皇权的统治,与封建皇权相结合,维护君主至高无尚的权威,接受儒家积极入世和救世的主张,他也正是从认识到人的自私欲望上和从引导限制这些欲望上接受儒家的主张,确立儒家为社会政治宗教,接爱儒家的社会人文观念,反过来,儒家被确立为社会政治宗教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武帝是一个有大才干的英明皇帝,他恃能傲慢,在性生活上放荡不羁,龙颜一经触怒便嗜杀成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专横的帝王。他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他自己无法达到的自我限制和自我去除欲望的要求,所以,他也从这种角度上接受儒家的主张。但是,尽管人类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智慧动物,可是,不可否定的是,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有着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因此,认识有错也有对,人类的生活、生存,要从本身的贪婪自私上下功夫,建立越来越文明的制度。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① 载营魄抱一:载,处的意思。营魄,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抱一,合一。
② 专:集中而不分散。
③ 涤除玄览:洗垢谓之涤,去尘谓之除。览,通“鉴”,镜子。玄览,人的内心。
④ 疵:毛病。这里指欲望,老子把欲望比做镜子上的尘垢,妨碍体道,必须涤除。修道之人,求静必须去除欲望,心无杂念。老子认为,有欲则不虚,不虚则不静;为外在物所动,便不能观物体道。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⑤ 知:私欲。老子反对以一己之智加于法,反对以智治国,反对任术以求成。
⑥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指目耳口鼻,这是人身上天赋的自然门户。阖,关闭。开门为有欲,阖门为无欲。王安石注:“夫万物由是而出,由是而入,故谓之天门。有开有阖则有动静,有动静则有雌雄。惟其守雌以胜雄,守静以制动,故曰‘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⑦ 明白四达:不是指耳目口鼻的明白四达,而是指心如明镜的大智。
⑧ 生之畜之:畜,养育、繁殖。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

【译文】
有道之士自问,处于精神与形体合一的状态,能永不分离吗?专精守气,把精气调合的十分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无欲纯朴吗?清除杂念,深入内心的明镜,能一尘不染吗?爱民治国,能守法不用智术吗?感官接触自然界的变化,能退守柔雌吗?大彻大悟,明察秋毫,能坚守规律而作为吗?具有以上德行的道家圣人,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助养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这就是最深的“德”啊。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4 14:34

曾柏清:

除"道"外,一切现象界东西都相对而言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