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书法是最好的?什么是俗?什么是雅?
关键词: 王镛 杨再春 兰亭序 祭侄稿什么样的书法是最好的?什么是俗?什么是雅?困惑!!!
一两年前,曾经在琉璃厂遇到一个老者在画店驻足观看王镛的书法作品。老者也就五十多岁,温文尔雅。这幅王镛的书法是行草书,尺幅不大,标价8000元。老者说他已经来看了好几次,只是买不起。他凝神观看,不住点头,说这幅书法好。我是看不懂的,问老者这幅书法好在哪里,他说不清楚,也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我说,我只是对书法感兴趣,我喜欢杨再春的书法。店主说,杨再春的书法俗了。我仔细看这幅作品,凌乱,用笔干涩,看不出美。唯一能想起的是有点像颜真卿的《祭侄稿》。
前些日子,到琉璃厂与一位书家探讨书法(我不懂,准确说应该只是闲聊和请教吧)。他说,杨再春的书法,笔笔有源,很正统,有自己的风格。他说,王镛的书法,是学院派,引导着当今的书法时尚的潮流,代表着当今书法的发展方向。
我在想,杨再春的书法很漂亮,在大众的眼里应该算作好字了吧。可是,有人说“俗”。王镛的字,像我这样的俗人看不出美,有人说王镛为“丑书”,可有人说“雅”。并且,在琉璃厂,否定王镛的不多。也许,他的书法意境拙朴、高古,到了一定的境界了吧?!
书法应该是讲究意境的吧?
我初看王羲之的《兰亭序》,不觉得好,但看了几次,觉得字与字之间笔断意连,交相呼应,通篇从容流畅,当真是在微风拂面,心情舒畅时的不经意所为,就是一个草稿嘛!可是,功夫在平时了,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即兴而作,却成就了这“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也是一个草稿。没有有意当作书法的即兴之作,看似凌乱不堪,却让人感到他当时的悲愤至极,这就是乱中有法度,这就是意境吧。与《兰亭序》的意境截然不同。
我想,上品的书法,不单纯为书法而书法,更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自然流畅,无作作之感。读读《兰亭序》的内容,惠风和畅,流殇曲水,疏雅惬意的很啊!
但书法,并不是随意为之。王羲之、颜真卿虽然无意为之而出精品,是因为平时的临池不休,有深厚的书法功底,达到了一定的书法境界。
当今有的所谓前卫的新潮书法作品,没有一点传统的东西,随意为之,不应该算作好书法吧?我们讲究师古,我们讲究不泥,我们主张继承传统,我们也提倡发扬传统,不能陷在古人的脚印里不能自拔,要“出尔反尔”,形成自己的风格。学习古人“学书无尽头,临池永不休”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风格。《五灯会元》卷十七中,有一则青原惟信禅师的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入道出道,这一出一如,可真不是那么简单的。除了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恐怕还需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吧?人生识字糊涂始,认识的提高是要有个过程的,也是要有悟性和灵气的。
我想,单纯从写字好看来讲,结构重于笔法,结构好,字就好看些,笔法好,更有韵味。
对书法作品而言,除了单字的结构和运笔方法外,恐怕章法是很重要的,意境很重要。意境不单纯是形式,还有内容,形式与内容的要和谐和统一。书法真是太难了。
我还跟那位书家提到大康先生的书法,他说,他的书法若非有深厚的学识和修养是写不出来的,他不卖字,他是做研究的。看来书法不是单纯的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啊!
我真的不懂书法,只是喜欢,我的认识是肤浅的。我还是不懂什么是“俗”,什么是“雅”,什么是“大俗大雅”,什么是“大巧若拙”?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看好,就行em5 凡可称书法之作,皆无俗雅之分,俗雅之分多由心生! 书法是写出来的em23 ,可是现在已经不是了em23 ,因为观者也不会写,em8 这一点不像古代,人人会写, 故在潜意识里总是以写为叛定标准,em8可是现在是造形时代,外表好看即可,em20 所以,自然写出来的字必俗,em1 然其中必有情感上的参与em1 ,雅是文人慢慢写出来的,内敛一些而己,现在正向相反的境地em8 大俗--大雅.因人而定.世间没有绝对的差.也没有绝对的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