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拓鉴赏 讲座之一
碑帖鉴赏主 讲:李绪杰顾 问:王钧 刘大新
一、
碑帖的含义
1、
碑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定义的“碑,竖石也”,(幻灯)这是碑的原义。后经过发展才开始刻有文字。
今天我们解释“碑”字,应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
狭义来讲,碑是许多石刻种类中的一种;而从广义来讲,它泛指各种形制的石刻文字。今天我们欣赏石刻文字书法时,就得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了。这也是碑的含义的引伸和扩展的结果。
凡刻有文字的刻石统称为碑,也有其渊源,并非近时开始的,清代叶昌炽在其《语石》中曾记载:“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当是汉以后。”
碑这一概念,经过含义的延伸,就包括了:刻石、碑、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石阙、摩崖、画像题字等等,成为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
2、
帖,(幻灯) 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帛书也”。古人把书写在竹、木上的字迹,称之谓“简牍”,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之谓“帖”。帛,就是丝织品的总称。自从造纸术发明后,帛与缣jian(细绢)素、纸并用于书札。到此凡是小件篇幅的书迹,当时人们都称之为帖。帖的含义因此也就得到扩展。(一扩展)
从东汉开始,书法艺术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文人士大夫有收集书家手迹的习惯(用现在话说就是收藏名人信札或墨迹),这些名家信札被收藏者作为珍秘,供收藏者研习。(二扩展)
自宋朝开始(也可能从五代开始),有汇刻历代名家书迹于木、石之上的,称作丛帖或集帖。从石刻上棰拓下来的拓本,为了便于临摹欣赏,装订成册。(三扩展)
从清末西方摄影技术传入我国后,凡是镌刻或手写的一切书法艺术文字,经过影印装裱成册的,也都称为帖。
这样,就能看出帖的产生与发展了。
二、
碑与帖的区别 (幻灯)
人们习惯于碑帖合称,形成了一种刻字拓本的概念。而实际上,碑和帖是有区别的。这些不同体现在文字内容、书法风格、性质、功用及制作方法上。
碑的文字内容和功用是为了追述世系、纪功颂德或祭祀记事之用,有一定的格式。虽有正、行、隶、篆各种书体,但要求肃穆庄重,书丹上石,刻成后立于地上。形状多为竖长方形,早期上有穿孔,后发展成为上有碑额,下有碑趺(赑屃)之状。通常是碑阳、碑阴两面刻字,如汉《张迁碑》等。也有加上两碑侧,四面刻字者,如唐《颜氏家庙碑》等。到后来,凡刻于石上,符合其功用的石刻文字,均可包含在碑刻的广义范围内。
帖是摹刻名人法书,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名家书法的复制件。以名家和书法优秀者为选择标准,内容诗文、书札等等不限。书体多为行、草、小楷。一般都是刻在一、二尺横长方的石或木板上。因是仿刻真迹,所以都是摹勒上石,要求刻工绝对忠实于原作,丝毫不能走样。为椎拓方便,只在一面摹刻。
具体从考史、书法的功用来看,应该说碑比帖更具有史料价值,而帖比碑刻更具书法艺术价值。从晚清到现在,碑和帖的书法艺术价值,就同样重要了。
刻帖刻帖从编辑体例来分,有两类,一为汇刻丛帖,包括多人墨迹;如:淳化阁帖,大观贴,汝州帖,三希堂法帖等等。(幻灯)。
一为个人书帖,即只有一个人的墨迹,个人书帖又有集帖与单帖之区别。如:兰亭序,十七帖,乐毅论,争坐位帖等等。(幻灯)
三、
碑刻拓本鉴赏(碑帖鉴赏)
【鉴】,就是鉴定。鉴定的结果是去伪存真,从众多的碑帖拓片中选出真本、善本以至孤本、珍本。
【赏】,就是赏玩。通过赏玩进行学习研究,提高自身认识。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碑帖鉴定知识和鉴定方法。这方面的知识来源于:金石学、文字学、书法史学、文史知识、文房用具及捶拓知识等方面。
现在我们临帖,所选择的大部分是印刷本。印刷本所选用的底本,有真伪优劣之分。掌握一定的碑帖版本(版本:区分拓本的真伪优劣之不同)的鉴别知识,对选帖会很有帮助的。(这也是本次讲座的目的之一)
1、
孤本: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拓本又存世无双者,称为孤本。如北魏《张黑女墓志》拓本,为锡山秦氏后人藏。
2、
珍本:原石久佚,传世拓本无多者,或原石虽在,然残损过多,或原石已流于外域,拓本稀有者,再有初拓本。皆称为珍本。(幻灯)如:
1) 先秦《石鼓文》(幻灯)
2)秦《泰山刻石廿九字本》(幻灯)
3)隋《元公姬夫人墓志》(幻灯)
4)后秦《吕宪墓表》(幻灯)等
现在选择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历代碑刻和部分刻帖,结合今天的主题,(说明:碑刻的下限到唐代,所介绍的碑刻,一般的书法爱好者临习书法基本都绕不过去) 加以介绍:
一 )、先秦刻石。(顺便介绍一下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是铸造或刻凿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商代晚期,金文已较为成熟,一般文字都较少,书体较为凝重。西周早期金文还遗留殷商时的遗风,但文字内容开始多起来,如《大盂鼎》,笔画方正,茂密恢宏。西周中期金文,长篇巨制较多,而且书法风格变化较大,笔画均匀,圆润丰满,书风平实质朴。
如(害夫)簋 九年卫鼎
西周晚期,金文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都是此时的代表作。另外:此时各国诸侯沿殷周以来的文字,各自演变成截然不同的书体。
回到石刻上来:
1、
石鼓文比较典型了,石鼓文亦称做“猎碣文”。其年代论述不一,其中唐兰先生考其为秦献公十一年时物,即公元前374年,是在商鞅变法(孝公)之前。(幻灯)
2、
河北平山县的战国时期中山王陵河光刻石,都可称作碣。
二 )秦刻石 (幻灯)
《泰山刻石》传世拓本最早者,见有明代安国所藏两册,,一册存一百六十五字;一册存五十三字。两册皆宋拓本。现存日本。除这两册宋拓本,再有拓本就是二十九字本了。高邕之(1850-1921,仁和(今杭州)人,寓上海。官江苏县丞。工书,好李(邕)法。能以草书作画。善篆刻。)得一本,号称泰山残石楼;罗叔言得一本,辑入《秦金石刻辞》;孙星衍得一本即摹刻于魏高贞碑阴。可见二十九字本也极难得。
说到这儿,或许会产生一个疑问:仅凭《泰山刻石》几十个字就能练出大书法家?太玄了点!其实,我们学习的是秦刻石上篆书的间架结构及其骨力,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金石味”。
三 )、两汉碑刻
目前发现两汉碑刻约有560余种,常见的,书法意义较重要的约有130种左右。《汉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全书共六卷,收汉碑285种,360件)、
1、 西汉的隶书,已日臻成熟。结体突破了小篆的纵长体势,渐趋扁平。有上下紧严,左右舒展的特点。还保留着篆书的用笔特点,圆笔较多,笔画转折处亦取圆势。笔画形态富于变化。隶书的特点已非常的明显。
西汉时期碑刻相对较少,常见的有:
1)群臣上寿刻石 (幻灯)
2)杨量买山地刻石 (幻灯)
3)祝其卿上谷府卿坟坛刻石 (幻灯)
4)莱子侯刻石 (幻灯)
5)麃孝禹刻石(幻灯)
5)五凤刻石等 (幻灯)
例:《祝其卿上谷府卿坟坛刻石》(幻灯)
祝其卿坟坛刻石 亦称《汉居摄坟坛刻石)、《孔子墓前石坛刻文》、《子思墓前石龛文》。西汉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二月刻。文字刻于凹进去的平面上,篆书:“祝其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12字。石损泐极甚。原在孔子墓前,清雍正十年(1732年)移置孔庙。
上谷府卿坟坛刻石 亦称《汉居摄坟坛刻石》、《孔子墓前石坛刻石》。西汉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二月刻。石灰质岩。字刻于凹进去的平面上,篆书:“上谷府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13字。原在孔子墓前,清雍正十年(1732年)移入孔庙。
例:五凤刻石亦叫(鲁孝王泮池刻石)刻于五凤二年(前56)鲁卅四年六月四日,金明昌二年发现于孔庙。
2、 东汉是中国文化史非常重要的时期,在两汉前三百年的时间内,没有见到丰碑巨碣出现,直到汉桓帝刘志、灵帝刘宏时,碑刻才大量出现,而且碑的形制也已固定,内容也较为充实,用途也多样起来,加上厚葬之风,使中国的石刻文字艺术达到第一次高峰。这和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亦有密切的关系。(幻灯)
如:乙瑛碑、祀三公山碑、封龙山颂、熹平石经、张迁碑、韩仁铭、杨淮表记等等。
先重点介绍一下刻经,根据内容,我把它分为两部分:
1)儒家刻经 刊刻的儒家的经典论著籍以流传,如《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周礼》、《孝经》、《尔雅》、《孟子》等,这是在中国古代印刷术尚未发明或还不普及的时候,士人学子所应用的书籍都是转而传抄的,其中不免有错误或遗漏,刻经的目的就是以此为标准,使大家可以校对。因此现在来说这种刻经的价值极高。历史上前后共有七次大规模的刻经:东汉《熹平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曹魏的《正始石经》(三体石经),1922年在河南洛阳《正始石经》出土最大的一块刻石,内容为《尚书》和《春秋》、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与注文同刻)、北宋《嘉祐石经》二体石经、南宋的绍兴《御书石经》、清代《乾隆石经》。
2)宗教刻经:所刻内容主要是佛教、道教的经书。有摩崖刻经、碑刻佛经、经幢等。
(1)佛教刻经流传的比较多,范围也比较广。如:北京云居寺刻经,山东邹县冈山、铁山、尖山、葛山四山摩崖刻经,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幻灯:实景图片)等。
(2)道教刻经相比佛教刻经时间上要稍晚些,现在所发现最早的道教刻经为唐景龙二年(708)《龙兴观道德经碑》,还有《黄帝阴符经》等十余种。
后人把汉代隶书书法风格作了一下梳理,总结出这样几种风格(幻灯):
1)、方整劲利、厚重古朴:《张迁碑》《子游残石》《鲜于璜碑》等
2)、遒劲凝练、劲利爽捷:《礼器碑》《史晨前后碑》等
3)、飘逸俊秀、妩媚多姿:《曹全碑》《朝侯小子残碑》等
4)、宽博开张、工稳端丽:《乙瑛碑》《韩仁铭》《孔宙碑》等
5)、茂密雄强、浑穆苍郁:《衡方碑》《郙阁颂》等
6)、舒张峭拔、奇纵恣肆:《石门颂》(对于石门颂,近代金石学家张祖翼1849-1917有这样一段话:“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西狭颂》《杨淮表记》《何君修阁道铭》(2004年新发现的幻灯)等
现在找到几种何绍基临写汉碑书法作品,和拓本做一个对照。何绍基(1799—1873)中国清代书法家,亦碑学大家。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 时有颤笔, 何绍基写字,用回腕执笔法,写起字来与一般人同样顺畅。如:
(1)、临《礼器碑》与拓本对比遒劲凝练、劲利爽捷
(2)、临《石门颂》与拓本对比舒张峭拔、奇纵恣肆
(3)、临《史晨碑》与拓本对比遒劲凝练、劲利爽捷
(4)、临《衡方碑》与拓本对比茂密雄强、浑穆苍郁
(5)、临《西狭颂》与拓本对比
(6)、临《张迁碑》与拓本对比方整劲利、厚重古朴
除隶书之外,两汉的篆书在继承秦篆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如:《嵩山三阙(开母庙石阙铭、太室石阙铭、少室石阙铭)》、《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幻灯)及汉碑的碑额。
例:袁安碑篆书。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刻,1929年重新发现于河南偃师城南辛村小学。存十行,行十五字。因出土较晚,所以字迹用笔极其清楚。东汉篆书碑刻传世稀少,除《嵩山三阙》《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及汉碑碑额外,无所取材。
例:祀三公山碑 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刻,(说明:除了此碑之外,带“三公山碑”的还有:东汉本初元年146年的《三公山神碑》、光和四年181年的《三公山碑》。都在河北元氏县。清道光年间发现,同为隶书,两碑刻极漫漶。)乾隆年间发现,共十行,行十四至二十三字不等。篆书属谬(miu)篆的一种,书界对此碑评价极高。转折全采用隶法,长短大小不拘一格,起笔重而方,收笔劲细,结体多有奇趣。三国吴《天发神谶碑》有此碑取法。
四 )魏晋南北朝碑刻
这一时代,是诗词文赋、思想文化、书法艺术等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的时代。就书法艺术而言, 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不同艺术风格的书法作品大量涌现。上承汉制,下启隋唐。此一时期重要的碑刻达400余种,加上新近出土的碑刻,还会更多一些。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3期的《东方艺术·书法·胜嘉堂金石谈》已发《北魏僧欣造像题记》、《东魏王偃墓志》、《梁袁月玑墓志》、《燕张惟恭墓志》等。
这个时期重要碑刻有(部分):
曹魏:《上尊号》《受禅表》《孔羡碑》《正始石经》等
吴:《谷朗碑》《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等
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颂》《孙夫人碑》《吕望表》《荀悦墓志》《枳杨阳神道阙》《爨宝子碑》《好大王碑》等
碣的形式到“好大王碑”(在吉林省集安县。为六米多高的巨碑。立于公元414年)可以说告一个阶段。(幻灯)
前秦、后秦、北凉、刘宋:《广武将军口产碑》《邓太尉祠碑》《吕宪墓表》《沮渠安周造像碑》《爨龙颜碑》《刘怀民墓志》等
北魏、西魏、东魏:《龙门造像》《云峰山刻石》《晖福寺碑》《石门铭》《刁遵墓志》《张玄墓志》《高贞碑》《刘根造像》《张元砖志》《邹珍碑》《司马昇墓志》《凝禅寺三级浮屠碑》《李仲璇修孔子庙碑》《侯海墓志》及从清代陆续出土的元氏墓志等等。
北齐、北周:《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四山刻经》《徂徕山映佛崖刻石》《曹恪碑》《时珍墓志》等等(幻灯)
《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石》,文物出版社曾出版发行,现在书店也还在卖。在出版说明里有这样一段话“据旧时坊间印本,适作技术处理重印”,像这样的出版物参考的意义就不大了。
五 )隋唐碑刻(侧重于讲解鉴定)
隋朝:1、苏慈墓志
2、龙藏寺碑(幻灯)
3、秘丹墓志 4、宁贙碑
5、陈思王曹子建碑
6、陈叔毅修孔子庙碑
7、南宫令宋君碑并碑阴碑侧
8、董美人墓志
9、讳奉叔墓志 10、赵芬碑
11、青州舍利塔下铭12、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铭
13、元公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幻灯)
唐朝:分初唐、盛唐、中、晚唐几个时期。
书法评论中,有评价“书至唐而极盛”,期间名家辈出,总体特点结构严谨整洁。
虞世南的端庄、欧阳询的冷峻、褚遂良的流畅、颜真卿的恢宏,跃然脑中。汉人尚气,魏晋尚韵,隋唐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
此次展览中唐代碑刻等,有60余种。包括虞(孔子庙堂碑)、欧(房彦谦碑)、褚(雁塔聖教序记)、颜(李玄靖碑)、柳(玄秘塔碑)、李阳冰(般若台题名)等人
除此之外,这位潘祖荫老夫子还曾收藏过一本很重要的碑帖,这就是《唐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
在此有一件事值得交待一下,是关于《唐化度寺碑》的。在此也说明鉴别碑帖不可轻信妄听。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上海的王壮宏先生与北京庆云堂的张彦生先生,都是研究碑帖的大家。一同到吴湖帆“四欧堂”,观其藏唐《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原石久佚,宋时已断缺,传世的多为翻刻本。四欧堂所藏此册,是清乾隆帝弘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旧藏,中华书局曾影印过。清代翁方纲跋,以为翻刻本。王壮宏经过细察,用纸是薄型藏经纸(唐纸)。墨光紫黝,精气内含,神采飞越(佳拓)。字口风神一似佳本《九成宫醴泉铭》(唐刻)。初步认定必是原石宋以前的拓本。而成亲王永瑆题以为翻本,吴湖帆认为与敦煌藏经洞所出残本毫发皆同,因此认定是原拓。
王壮宏就取来翁方纲自己收藏的以为原石拓影印本比校,又取南海吴氏本、临川李氏本、陆氏松下清斋本(清代吴县的陆恭的斋号)逐一对校。不比不知道,除四欧堂本外,其他各本字口皆木僵,石花皆板滞,无神韵可言,与四欧堂本不可同日而语,真赝结果立刻就出来了。由此可确定,四欧堂本为原本,它本皆为翻本。翁方纲的跋言真赝颠倒不可信也。吴湖帆说与敦煌出残本毫发皆同。又以敦煌本细校一过,这一对校,判定敦煌本也为翻本,而四欧堂本实为传世唯一真本,吴湖帆认为与敦煌本同之言,也不可信。
这件事王壮宏老先生记入了《崇善楼鉴碑日记》中。
通过这一事实,我们可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
碑刻的翻刻、重刻自唐以来就有。
2、
前贤、先辈之言(跋文),有些可辨证的看待。
3、
树立严谨的、科学的治学态度。
敦煌石室所出皆是北宋之前之物,所出唐《化度寺碑铭》都以为是原石蓝本。如轻信,不加对校,这本四欧堂本《化度寺碑》可能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鉴碑不可轻信妄听。
例:查考据、观墨色、看装裱,来鉴定碑帖。也有一典型例子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一九五八年,王壮宏先生,在上海到张家花园一旧家观赏金石书画,看到一页碑帖拓本,垫于书堆下面,取出一看,是唐代的《怀仁集王圣教序记》残页。刚开始没太在意,细细观察,觉的其拓墨精细,字画较一般宋拓更瘦劲,而精气内含。感觉不是一般的拓本。让主人又找寻数页,查看其裱褙都是宋纸,字口用墨都属宋拓上乘,但是其重要考据之处,都看不见,于是,和主人在厨前、屋下、废书、杂纸堆中一起找寻,又找到数页,一校对,还缺一页。而其考据非但“圣慈所被”之“慈”字丝毫未损,并文内六行“纷纠”之“纷”字“分”部,首笔赫然尚存,为现存《圣教》考据最高之本。无意中发现如此鸿宝,不禁为之狂喜。主人亦喜形于色。翌日主人复于锅盘下得面板二纸,内缺一页亦已寻得,竟成完璧,粘贴成册。这册《集王圣教序》比“墨皇本”及“第一圣教序”还要早,还要好。
此册为明张应召旧藏,帖蕊前后俱有“张应召家藏”等印记。锦面及裱褙皆是宋时原装,略有蛀伤。每页右边均钤有口口骑缝印,及下“谷芗”小印,并有“吴音忘听”之双葫芦印。
碑前后共十八开,净帖十六开,首开空白,第二开有文华殿大学士王际华题记一则,录如下:“宋拓圣教序,旧藏天瓶老人家,后归葭(jia)谷居士,十数年来未尝轻视一人,予与葭谷为亲串得从借观,越岁葭谷使至,赍(ji)手札并此帖见赠,祇领之余,聊志其末。乾隆壬年七月既望梦舫居士王际华书”,这一本,于一九五九年归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收藏。
启示:1、拓碑用墨。(幻灯)
2、纸张的辨认。(幻灯)
3、考据字。(幻灯)
4、字体之风神。(幻灯)
碑帖善本的两个标准:一是拓的时间要早,二是拓工要精良。
四、刻帖拓本鉴赏(碑帖鉴赏)
“渊源与流变——‘二王’与帖系书法研究展”1、对二王与帖系书法的认识和思考。2、对帖学技法的探讨及对帖学书法审美的认识。3、对帖学书法创作思路的体会。
丛帖主要有:宋代《淳化阁帖》《绛帖》《大观帖》《汝帖》等
例;《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从宋代到清代,有据可查的翻刻就有17种之多。而且各有其名,如:绍兴国子监本、淳熙修内史本、泉州本、二王府本、王著模本、等等。(幻灯)
当时拓帖所有的材料,就不同一般:最初拓用徽州贡墨,澄心堂纸。“墨浓、字瘦、无银锭、澄心堂纸拓者为先,墨淡、字肥、有银锭、金箔纸拓者为后。”
原拓本比较希见,比较可信的,李春湖(李宗瀚,字公博,一字春湖,江西临川人。乾隆癸丑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嗜癖金石文字,所藏多名拓,筑湖东楼贮之。桂林山水奇秀,岩壁间多唐宋人手迹。登椒穷邃。摩蹉挲玩,手拓殆遍。又尝得元康里氏所藏唐拓庙堂碑,及唐拓化度寺碑,皆亲自钩摹上石,均极神妙。)收藏过的六七八卷,有宋代淳熙年间王淮等题记,上海有正书局曾影印。
明代《宝贤堂集古法帖》《真赏斋帖》《停云馆帖》《戏鸿堂法帖》《郁冈斋帖》《余清斋帖》
例:《戏鸿堂法帖》明代汇刻丛帖,十六卷。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摹集平生所见晋唐以来法书刊刻行世,董氏刻帖十余种,其中以《戏鸿堂法帖》为最,原刻为木板,刻成不久就毁掉了。后又复刻,掘劣。(幻灯)
清代《快雪堂帖》《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例:《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幻灯)全称《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清代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梁诗正等奉敕编,计收魏晋至明代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包括无名氏)的书法作品三百四十七种。
三希堂法帖有32卷,续帖(墨妙轩法帖)4卷。刻在495块富阳石上,存放在万寿山惠山园阅古楼。初拓本用的是桃花纸、再和墨,纸白墨亮(乌金拓)。乾隆五十七年时,第十八册赵孟頫《卫宜人墓志》后面,加刻了御题跋,由彭元瑞代笔。道光十九年,在石头的上下方刻了“万”字花边。此时的拓本多选用连史纸,用擦它的方法。咸丰以后石就开始有泐损了,到了光绪末年,彭元瑞代书的刻跋上角,就缺损了五个字。
单贴主要有:魏钟繇《宣示表》、吴皇象《急就章》、王羲之《十七帖》《兰亭序》、《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隋智永《千字文》唐孙过庭《书谱》颜真卿《争坐位帖》等等。
例:《兰亭序》定武、神龙本。(幻灯)
例:《争坐位帖》(幻灯)
如溶金泻地,而时露忠义之气。《与郭仆射书》,是唐庆德二年(公元764年) 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仪书。,行草书。六十四行,旁添小字四行。鱼朝恩在当时是一个大权在握、骄横跋扈、朝野侧目的人物。
碑帖的拓制过程(以黄石崖造像为例)
五、碑帖的价值
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一)、历史资料价值。如乾隆年间发现于新疆巴里坤的汉永和二年(137)《裴岑纪功碑》,(幻灯)就记载了敦煌太守裴岑以郡兵三千抗击入侵之敌的事情。1954年5月在广州越秀山镇发现的唐《王涣墓志》铭文1704字。为墓志中的宏篇,就解决了晚唐历史中的久疑未决的“都都统”的头衔问题。等等
二)、文学资料价值。
三)、文字学资料价值。关于文字学的著录非常之多,文字学的一手资料来自碑刻。(幻灯)
四)、书法艺术资料价值
清叶昌炽《语石》中说“吾人搜访著录,究以书为主,文为宾”(幻灯)。这就说出了看重碑帖的人的心理。也符合当代艺术家看待碑帖的心理。
五)、宗教艺术资料价值(幻灯)、美学方面、民族学方面的价值,等等。
按:说明一点,现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生活富足。全社会收藏热,而在众多的收藏品类当中,碑帖的收藏是最具文化品位的。而且,也是最具升值潜力的。
六、 碑帖鉴定的主要工具书
分为1、碑帖鉴定类、通论类、 录文题跋类、拓本图集、词典与碑目类等专著。
碑刻,如:方若《校碑随笔》、《增补校碑随笔》(从先秦到唐代介绍碑刻800余种,伪刻180余种)、《碑帖鉴定》、《善本碑帖录》、《语石》、、《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汉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全书共六卷,收汉碑285种,360件)、《碑帖叙录》(介绍碑刻与刻帖总共有1600余种)、《中国金石学概要》、《中国古代石刻通论》、《碑别字》、《广碑别字》、《四山摩崖刻经》、《泰山石经》等等。
刻帖,如:《丛帖考》、《张伯英碑帖论稿》(限量发行1000套)、《帖学举要》、《宋代帖学研究》等。
金石论著书目有上千(560)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