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基础教学的几点看法(文/阎秉会)
中国画基础教学的几点看法阎秉会
当今的多数写意画制作风气日盛一日,其因出在多方,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中国写意画不是要寿终正寝了吗?有什么办法?只能从基础出发,从教学做起。
为使真正的写意画不绝种,在训练中国画系的新生时,还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有硬性规定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苦练书法,待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开始临摹水墨画(当然在苦练书法同时也要坚持画速写和默写解决基本造型能力)。好像古时候让小孩子背书,那时能理解吗?先不管,今天练书法也一样先不讲什么大道理,先去练,先本能地掌握这些最基本的能力,先把心收进来;我把这种方式称为中国写意画的“童子功”(我曾经请教孙其峰老师,过去老先生如何教学一事,孙老师讲胡佩衡先生当年教画山水,曾经要求学生每人买五斤废报纸回家练点苔,把五斤废报纸都画完再来找老师)。我觉得晚了就来不及了,没看到那么多的画家由于缺少基本的书法功底(当然还有其他问题),使得那些所谓的写意画越画越尴尬,越画越糟糕吗?既然看到了这些,当教师的有责任督促、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再重蹈覆辙。
对基本功的看法真是不同,我们有的教师主张国画系低年级学生的素描课从石膏画起,再一步一步进入到画人像。那么我想问一句:所有古时候历朝历代画家都不知石膏为何物,当然都不可能画石膏,从敦煌麦积山永乐宫壁画到历代卷轴画直至宋元以后的文人水墨写意画,那么精彩!那么伟大!那么辉煌灿烂!又怎么理解呢?目前的教法画法都比较死板僵化,除了会看着模特死抠死描外,主动取舍表现基本没有,毕业创作也只能拼凑照片,木木呆呆死死板板地凑出一幅画来。从毕业创作可见美术院校的教学大同小异,问题大大矣!中国画的基本功除了基本造型能力,书法功底、写生临摹能力以外,尤其应当逐渐学习目识心记方法,了解形象和形态结构变化规律,并力求自由组织,灵活运用这些规律。目前已经到了应当重新找回、学习研究、大力提倡,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时候了!
一说到创作,就非要到边老少穷的地区去寻找题材。身边的社会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怎么就看不到呢?我天天看到盖楼的民工在脚手架上来回行走,蹲在大风里吃饭;下岗工人摆个小摊随时要提防综合执法队人员从天而降抢去他们的东西;正应该上学年龄的农村小女孩小男孩在学校门口卖烤红薯,以那胆怯羡慕的目光看着出出进进的学生们;多少平民百姓求佛求仙求卦占卜祈求自己渺茫的人生前途;即使是冬去春来、大地变暖、万物复苏,百花千卉都渐渐露出生机;或者只是对绘画中的形象变异、形式构成有兴趣,其中也有着很多值得探寻的内容;林林总总都足以感动、触动我们啊!学院教育若只教画模特,而一旦离开教室两眼就成了睁眼瞎,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没感觉。要改变这些,首先就须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一颗善良的易感之心,一颗诚心,一颗不断追问探求问题的好奇之心。
好像不少教师上课时是在传授自己的画法经验,以为这样先让学生掌握老师的东西,然后再慢慢学习其他以求改变。不少学校学生的毕业作品都暴露了这个明显的问题。临摹古人也好,学习老师也罢,目的都是为了学习研究借鉴其中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并不是为了熟练掌握古人或老师的画法、套路,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写生时,不是从对象中寻找、发现、提炼、研究、尝试方法,而是照抄老师的画法套在所画的对象身上;如果一旦不允许他抄老师的画法,面对对象就不知怎样画下去了。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学生开始没经验如何教呢?是先给学生一套老师自己的画法套路,还是启发学生在广泛的临摹写生中,在大量作品的分析研究中,从古人或老师作品的寻找发现中提炼综合出一些带有普通规律的方法,然后结合每个同学自己的偏爱反复尝试,运用到写生创作中。后者应当能够使学生的不同个性有所展现,并促使每个人具备发展的可能与潜力。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当然这样做有个前提:老师和同学都不急功近利。
以笔墨语言表现自然形象,中间有个奇妙的转化过程。学院教学以素描为主干,国画系也不例外。长期的素描概念正好与笔墨语言概念撞车,笔墨语言是一个与素描完全不同的自足体系,用笔墨语言表现对象,首先需要了解认识进而掌握这个体系的构成因素和基本组织结构;愈是企图用素描概念来分析理解就会离笔墨语言的本质愈远。如此就需要对古今精湛的笔墨语言进行反复的考察、研究、分析、临摹、消化、领悟,又需要在观察生活与自然现象中逐渐学习培养训练将万事万物迅速转化成笔墨语言的本能反应,还有必要研究一些基本的画理画法,并依靠大量的实践将这一切整合,才有可能锤炼出具有感人魅力的笔墨语言。
阎秉会 著名书画家、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
(原载《美术报》
回复 #1 清平乐 的帖子
阎秉会作品1回复 #2 清平乐 的帖子
阎秉会作品2 又看到闫老师的作品了,呵呵.黑的有震撼力.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