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恩武o 发表于 2007-4-26 06:44

也说碑、帖

碑帖为什么总有争?
   冯印强先生说到“意”,这个“意”有道道,像“意境”、“意识”、“意趣”“意志”、“意图”....等无论从美学还是禅学亦或者是道学都有一个幻化的过程,这个幻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在书法学习中通常所说的“味”,味的产生伴随者的碑帖产生时即已有之,书法人讲究“尚意”这种意的来源不单单是碑或者贴的来历,它综合了一个从手书到刀书的过程,于是问题出现了“是先有碑还是先有贴”?(此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无关也,非口水)
   内中有一介“偏门”当说---篆书的碑?贴?如何定位,篆书是我国秦代以前书体的泛称,以李斯为代表,现在我们细想,李斯宗法何在,李斯的贴法何在?后来唐代的李阳冰也是篆法高人,但这二位的贴自何处?其所处的时代是否也有碑帖之争?自清以降篆书基本上脱离了宋元以来阳冰篆法的束缚,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篆的贴法就是阳冰为宗?碑法就是李斯为宗?想想就很矛盾,因为清时的篆法书体清新,讲究笔墨,豪态奔放,这只有在碑的意趣中才能够完美体现?还是帖中的章法所为?,难道康南海的崇碑之举另有一情?而邓石如、吴熙载辈难不成也是帖中出法?
    当代的碑法人中以王镛先生为最,贴法人中说以中石先生为最当不为过,而在继承的过程中碑人中有贴,贴人中有碑,这是件好事,说明书法真的可以不再有碑帖的口水之争了,但从近一段时间的发展来看,碑家领袖王镛先生的——“渊源与流变——二王与帖系书法研究展”的举办是不是给我们传达出了一个令样的信号,中石先生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是否也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启示?
好在碑、帖都是为书法的发展服务的,这就应该提倡,但纷争--善意的纷争,我们应该同样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尤其是利于书法在”碑“或”贴“之间穿插的尤其应以提倡。
    谨以此文向冯印强先生致敬,印强好文,老宫受益,谢谢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4-26 14:01

碑帖之争,由来已久。坛子中的诸多主题都有涉猎。尤其是“新帖学你走向何方?”一帖,其实,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搂主的一些疑问,是值得思考的。也是我的研究课题。望大家能共同深入研讨。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4-27 02:44

em28 我想提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篆有大小之分,大篆即金文,泛指六国文字;小篆即秦统一“书同文”的产物。两者间有无区别?区别在哪?em6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7-4-27 20:20

越来越觉得自己有些浮,做学问不需要认真,需要口水

望收天 发表于 2007-4-27 21:29

em28 笔下万种风情,亦碑亦帖!从此天下平矣!

Anonymous 发表于 2007-4-27 21:37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4-27 20:20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越来越觉得自己有些浮,做学问不需要认真,需要口水
看来看去,这个小丑跳的最高。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4-27 22:33

原帖由 Anonymous 于 2007-4-27 21:3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看来看去,这个小丑跳的最高。
你是什么?em4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4-27 22:35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4-27 20:20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越来越觉得自己有些浮,做学问不需要认真,需要口水
不能这么说!学问之道,就是一学一问,一问一学,态度决定一切。在评批中学,在评批中问。。。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7-4-28 10:12

原帖由 Anonymous 于 2007-4-27 21:3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看来看去,这个小丑跳的最高。
我知道你是谁,但我没想到你会这样说,一直把你当朋友............
另外也希望你把话说明白些,只要见解精到老宫全收,且谢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7-4-28 10:13

原帖由 望收天 于 2007-4-27 21:29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em28 笔下万种风情,亦碑亦帖!从此天下平矣!
说得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也说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