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韩国行
去年8月,大中华奥运杯全国诗书画大展赛获奖者一行26人,在大展赛组委会的精心组织下,应邀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我作为书法类金奖获得者,也参加了这次活动。通知要求:8月27日早九点到威海海关码头集合。于是,我于26日早七点便到了首都机场,准备坐飞机前往威海。刚坐上飞机,就接到通知,说威海上空正下着雷阵雨。于是,我们下了飞机到候机楼等候。直到下午一点多钟,我们才又重新坐上飞机。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起飞时还真有些紧张,尽管飞机飞得很平稳,但看到空姐们神态自若的样子,我悬着的心才渐渐地平静下来。
经过一小时十分钟左右的飞行,飞机在威海机场降落。下飞机一看,机场上湿漉漉的,不禁为现在先进的科学而庆幸。
我坐上公交车来到海关附近的永祥宾馆。在那,我见到了慕名已久,但从未见过面的大展赛组委会主任张振波先生和代表团团长邓怀儒先生。人员到齐后,张先生召集大家开会,讲了此行的日程安排和注意事项。当晚,我们就下榻在永祥宾馆。
第二天晚8点,我们乘上万吨巨轮出发了。晚餐后,我和另外两位来自北京的老王和老陈一起爬上船顶。举目远望,海风习习,雾霭蒙蒙,回望威海,繁灯珠串,楼宇如箱。我精神激奋,在心里默念着:祖国啊!你的儿子,经过几十年的历练,练就了一技之长。这次,我要把“一得阁”的浓墨(我们都自带了笔墨)泼向异国,为你争光!
船经过11个小时的航行,28日早晨在韩国码头靠岸。上岸后,韩国旅行事业部通译案内员金香淑小姐引导我们上了一辆大巴车。金小姐汉语说得非常流利。一路上,她热情洋溢,滔滔不绝地为我们介绍韩国的习俗和现时情况,还不时拿中国进行对比来介绍,简直是个中国通。一问才知,几年前她毕业于北京汉语学院。金小姐说:“这里属仁川市,踞首尔52公里,是首尔的直辖市。这里华侨很多,大部分居住在中华街。”
来到韩国,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公路特窄,与我国乡村的柏油路差不多,两车将能错开。金小姐说:“在韩国,寸土寸金,韩国现有4800万人,有土地的360万农民都是富人。”在我看来,韩国好像不讲平整土地,公路修在山涧上,就是顺着山沟底部筑起一排大柱子,柱子顶着公路延伸,汽车在山沟上行驶。好一个节约土地的高招儿!
行驶间,我们透过玻璃向右看:一条大江波光粼粼映入眼帘。金小姐说:“这是韩国著名的汉江。汉江自东向西流。注入黄海,它发源在韩国东北的太白山山脉。汉江上有26座大桥,现在还在建。首尔在江北,江北的建筑都比较古老。20世纪80年代后期,韩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桥建多了,江南才得到广泛开发,江南大都住的是富人。”
走着走着,汽车进入首尔市区。市里的道路也很窄,路两边没有花池,路边儿就是建筑。建筑跟儿下滋生出胳膊粗的树木,给城市抹上一溜儿绿色。路虽然窄,但令我们惊异的是:从不堵车。是他们的路设计得合理,管理得得当,还是人少,车少?我想这些原因都有点吧!
中午,我们来到会阳会馆就餐。吃的是韩国著名的泡菜。感觉味道清淡,没有中国的菜香。金小姐说:“泡菜是世界五大名菜之一。”我想,在韩国的大街上看不到大胖子,大概就是他们长期吃泡菜的缘故吧!
下午,我们乘车来到韩国名胜南山寒屋村。该村建在一座小山上。我们沿阶上攀,沿途苍松翠柏,上去一看,都是和中国一样的古建筑。据说这里早年是驸马所居之处。我们来到泉雨阁。这是一座独立的建筑,样子和缩小了的天安门相仿。要说雄伟,比天安门逊色多了。
一会儿,韩国统一碑林协会会长、书艺碑林博物馆馆长禹岷鼎先生,碑林协会顾问,韩国书艺学院院长吴载荣老先生,碑林本部长、理事朴明铉先生一行十几个人,也来到这里。经过金小姐和我们的随团翻译小崔介绍后,我们一起登上泉雨阁。服务人员早已将笔墨准备好。稍适休息,我们便举行了笔会。大家写的写,画的画,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行的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理事,王羲之研究会(金庭书会)会长尹向东先生是中国第一位用手指作人体写真的指墨家。他当场表演了手指人体写真。令在场的两国围观者无不啧啧赞叹。韩国碑林协会会长禹岷鼎先生在四尽宣纸上用汉字书写了“清风明月”四个大字;韩国书艺学院院长,七十多岁的吴载荣先生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用汉字书写了榜书“飞龙”两个繁体大字。每当一幅作品创作完毕,掌声和相机的“喀嚓”声便同时响起来。当我用隶书写完唐诗《终南望余雪》后,看到禹岷鼎会长伸出大拇指时,我心里高兴极了。能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博得外国同道的赞许,为祖国争得荣誉,这是我一生中最感自豪,最感惬意的时刻。
一小时以后,金小姐告诉我们,这几天,碑林协会的领导们特忙,今天是抽时间来和大家相会的。一会儿,还有更重要的事儿去应酬。今天,只能到这里。明天,协会领导将邀请大家到碑林协会去笔会。金小姐说完,韩国一行人怀着歉意的心情一一和我们握手告别。
从南山寒屋村出来,我们来到了仁寺洞步行街。这是韩国著名的文化一条街。相当于北京的琉璃场。街上行人摩肩接踵。我们约好集合的时间地点,便分散行动了。我走马观花,在街上走了一个来回,街两边的店铺都是小门小户。里边陈列的物品,极少能谈得上琳琅满目。整条街上的文化氛围根本无法与北京的琉璃场相比。往回走时,我遇上了金小姐,我问她:“中国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她说:“一个字‘大’。中国的路特宽,车特多,商场大,楼与楼之间的距离也远,看哪都特有气魄,都很大气。中国的文化也博大精深,特灿烂。”算她说对了,韩国自15世纪中叶才有自己本国的文字,这怎能和中国的五千年文明相比呢?
当晚,我们住在四花宾馆。这是一座三星级宾馆。进门后在柜台前领完房间的钥匙,就再也没有见到服务人员。房间里使的,用的一应俱全,冰箱里吃的喝的都有,只是第二天早上凡是吃了的,喝了的单交钱。
第二天,我们首先来到韩国足球馆。据介绍,这座场馆建在韩国最大的垃圾山上。2002年韩日足球世界杯开幕式就是在这里召开的。当时散会后,韩国公民没有散,他们和志愿者一起打扫完会场的垃圾,才各自散去。韩国人这种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学习的。
接着,我们参观了韩国美术馆和美军基地。在韩国,以前有两个美军基地,各住着两万名美国士兵。现在只剩南边的一个基地。北边的基地,美军士兵已撤回本国。现在已改为战争纪念馆。纪念馆门前的广场上竖立着46个国家的国旗。金小姐提示我们:不要问为什么没有中国国旗。在韩国自卫战争中,这46个国家都曾支援过他们。纪念馆里有雕塑,有实物,有影像。影像里正放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侵略韩国的事件。我们匆匆而过。这是历史,我们说不清,也没必要找他们去理论。在他们家(国家)里,他们爱说啥就说啥吧,历史自有公论!
下午,我们来到韩国统一碑林协会。门口张贴着欢迎标语。迎接我们的首席代表是国会议员,碑林协会名誉总裁洪文杓先生,还有总裁郑光培先生,首先和我们一一握手。接着,昨天曾见过面的碑林协会会长禹岷鼎先生,顾问吴载荣先生,本部长、理事朴明铉先生也热情地和我们握手、问候。我们一见如故,真是一回生,两回熟啊!
我们一起来到五楼会议室。正面墙上张贴着用繁体汉字打印的“韩中书画交流世纪平和书画招待展”,下面一行较小的繁体汉字:“主催:韩国统一碑林协会”。会议室中央摆放着几张对在一起的长方形的桌子。对面墙上挂着我们的团旗:大中华奥运杯获奖艺术家韩国行。两国艺术家按牌号对面而坐。韩方禹岷鼎会长首先致了简短的欢迎词。我方团长邓怀儒先生,致词答谢后,双方就书法问题进行了研讨。双方各有三名发了言。我发言的题目是:浅谈隶书的学习与感悟。对于隶书的创作,我总结了八句话,即:枯老古拙,如龟如鳖,雁尾蚕头,斩钉截铁,雁不双挑,蚕不二设,重浊清轻,忌俗点画。金小姐为我翻译后,会场上长时间地鼓起掌来。
尔后,我们来到另一个屋子,进行了笔会。几个记者扛着摄像机专注地录着像。每个桌旁都有数码相机在拍照。团长邓怀儒先生画了一幅:北国雪景图。画雪景雪处不着墨,用白宣纸的底色表现雪,堪称一绝。令在场的两国同道赞不绝口。全国“鹰”王朱传玺先生写了四尺幅榜书“鹰”字,笔法苍劲古拙。我也写了两幅作品,被碑林协会收藏。会上禹岷鼎先生以韩国统一碑林协会的名义为我们颁发了“世界平和教育文化赏赏状”。韩国国际教育文化交流院为我们其中的几位颁发了委嘱状,邀我们加入该院书画评鉴委员会委员,并授予我们几位“国际艺术家”称号。
晚上,碑林协会为我们举行了宴会。大家举杯畅饮。碑林协会领导到各桌前敬酒,大家喝了一杯又一杯。对于他们的盛情款待,我们一再表示感谢。餐后,吴载荣先生把事先写好的条幅一一送给我们中国的同道。吴老先生啊!昨晚,您至少半宿没睡觉吧。我接过条幅,恳切地希望他保重,祝他健康长寿。吴先生送我的条幅是“神通”二字,落款是:草野学人:青巖。青巖是吴老先生的雅号。
从碑林协会大楼出来,发现天下着蒙蒙细雨,街灯在雨中发出暗淡的光。我们都打起了自带的雨伞。而碑林协会的领导们都没带伞。在楼门口,我们恳请他们留步。他们不肯,一直把我们送到车上。我们坐好后,协会总裁郑光培先生,会长禹岷鼎先生,本部长朴明铉先生又上车祝我们一路平安。我们激动地向他们挥手告别。
第三天,我们参观了青瓦台,青瓦台相当于美国的白宫。韩国总统卢武铉就住在这里。青瓦台背靠着一座大山。整座山说是像一条青龙的头,而依我看,怎么也不像,山顶太尖。山腰上半部冒出几块大石头,说是“龙”的眼睛和鼻子,位置还真差不多。山下一排房子,房顶都是青色的瓦。青瓦台大门敞开着,门内岗亭里只有一人在值勤。
青瓦台南面就是景福宫,景福宫相当于中国的故宫,里面有十几个大殿:勤政殿,千秋殿,思政殿,万春殿,庆成殿,康宁殿,延生殿,交泰殿,慈庆殿等等,样子都是中国式的古建筑,要说规模,比中国的故宫差远了。
下午,我们乘车踏上了归途。
我教了近四十年书,总憋在小小的校园里,老了老了,能有如此辉煌的一次韩国之行,我感到了万分的荣幸。我还不觉得老,我要继续挥毫泼墨。争取把中国的羊毫挥出亚洲,挥向世界,让世界飘遍“一得阁”的浓浓墨香!
二闲斋主人
2007年1月 传播国粹艺术,
弘扬中华文化. 源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