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看·浙江画院工作室研究员作品展
边走边看·浙江画院工作室研究员作品展
展览地点:浙江展览馆西二楼浙江画院展厅
展览时间:2007年3月16日-3月21日
主办单位:浙江画院
我们的先哲曾经说过:“靡不有初,克己有终”,要“避誉如谤,以谤为师”。我希望年轻人不要满足现在的成就,要听得进骂声,不畏艰难,持之以恒。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曾宓(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成功者的秘诀:目的单纯、热情专注、矢志不移。
要崇尚技法——对艺术的最普通、最基本的法则、方法和技术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基本功的掌握过程。这乃是一条崎岖、坎坷不平的道路,是艺术探索的主要内容之一。
风格是艺术家学识、才情、品格、审美趣味和艺术技巧的综合产物。绝不要把风格固定化。风格的固定化,也是艺术家寿终正寝的先兆。
潘鸿海(浙江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四位青年画家的联展即将开幕,我预祝他们的画展圆满成功!
艺术离不开感觉和功力。艺术感觉多是天生的,而功力则是后天的。没有艺术感觉,则没有灵性,没有功力,艺术感觉无从表达。功力靠天长日久的积累,悟性再好的人,也要靠勤奋。所以练好基本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长久的。事实证明,基本功有多深,你将来就能飞多高。没有哪一位大师,是基本功薄弱,或功力不到家的。因此,我希望青年画家,千万不能忽视基本功的训练和积累,这样才能为艺术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姜宝林(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我院的青年画家张勇、孙海峰、陆国强和余昌梅这几年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在继承传统上下了不少功夫,又紧紧地抓住生活,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创作相结合,深入生活,路子是正确的。这几年,国强去了山东菏泽、贵州、湘西等地进行实地深入写生,观察各种花卉的生趣,收获不少;张勇跟着孙永先生去了贵州、湖南、山西一带体验生活,考察民风;海峰多次在浙北写生,又去了西藏、内蒙古、太行山一带,今年还跑到欧洲去考察写生;余昌梅也是如此。年轻人就要这样,能把学到的传统结合到生活中去,这很值得。这是学习中国绘画的不二门径。
浙江是一个文化之邦,是中国画传统文化的摇篮。浙江在历史上出过很多大家,像王冕、戴进、陈洪绶、徐青藤、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陆俨少等。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才会有这么好的和平环境、和睦氛围、和谐精神,希望大家一手抓传统,一手抓生活,不断开拓创新,开创未来,希望是属于你们的。
何水法(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登泰山而小天下”、“高瞻远瞩”,说的都是人们在移位视点、转换视角、扩大视野后,对事物的重新审视,对自我存在的精神判断。这会使人产生一种自信、通畅、升华且很爽的感觉。
这里的几位浙江画院研究员,在他们进画院研习之前,都具有很好的专业基础,在他们师承各门或自学成材的磨砺中,都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但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一朵花可以很自恋地开放在某一个角落——这不是他们的错。浑厚、严谨附着古板、匠气;潇洒、灵动附着轻浮、随意;工整、秀丽附着甜俗、单薄;大气、厚拙附着粗野、无度……这些都是人人可能要犯的顾此失彼的错误。
登高才能望远,智愚之差惟独一个“悟”字。悟性的高下首先取决于“眼格”的高低。眼界高了,起点自然会水涨船高。事艺的人有句套话:“画到后来画修养”,话是没错的,可有几人可以达到“技能加修养”的“自由王国”。技能技巧的磨砺,心智的觉悟,思辨力的培养,品格、品位的提升……怎样做到这些是个大学问。
朱熹老夫子说:“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张华胜(浙江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他们四位本各处一方,在各自的绘画领域耕耘,是对中国画艺术的挚爱与追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而浙江画院正是他们这一段时间研习的平台。
共同的探索,友好的相处,刻苦与努力……当我们今天看到这么一大批作品时,我们既为他们取得的成绩高兴,又对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而心生敬畏。绘画说到底就是体现个人精神内涵的载体,体现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笔、墨、形、色,更是蕴涵着文化底蕴、个人性情与品格。对中国画艺术的追求伴随着对中国文化的探讨;对绘画艺术的研习,正是学识、才情、品格的培养与修炼过程;诗意、画境的拓展与演化,正是对艺术规律的把握与对自身的发现——这既是面对这批作品的感言,更是我在他们四人身上找到的,对艺术的理解与人生的要求。
张伟民(浙江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每个人的特质不同,大家在艺术创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术氛围的要求和适应度也不同。张勇、孙海峰、余昌梅和陆国强都有很好的专业基础,也有强烈的学习和创作欲望。这两年,他们在专业上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但我依然以为,他们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对于中国画创作,我有时会觉得画画本身并不是占据首位的,重要的是眼界是否够高,视野是否够宽、够远,感悟力是否够强。画院是一个媒介,它具有学术的氛围。同行间的批评、指教和交流见仁见智,为大家提供了许多反省和思辨的机会。艺术修行最终靠自己感悟,靠深厚的学养和长期艰苦的磨炼。需要探讨的是大家是否真正发现自己的特质,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达到艺术创造上的一种自觉形态,而非仅仅是为了提高绘画技术。
其实,我也常常这样质询自己。
池沙鸿(浙江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研究员制度是浙江画院近年来为发掘人才、培养人才而实行的一项全新举措。为有志于中国画创作,在学术上有进取心、有潜质的年轻人创造一次良好的机遇,一个较高的学术平台。
因此,我希望现有几位研究员能适时地把握住这一机遇,充分地利用好这一平台。
想做点学问的人必须要有紧迫感——诗酒趁年华。而每个人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那么就还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孙永(浙江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03.jpg 张勇 字天竺。听雨楼主,浙江杭州人,花鸟画家。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为浙江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员、浙江花鸟协会会员。现为浙江画院花鸟画工作室研究员。出版有《张勇作品集》、《张勇画集》等。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09.jpg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12.jpg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04.jpg 孙海峰 号夹谷子,196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2005年结业于中国画研究院高级研修班。现为浙江画院山水工作室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姜宝林精英班在读。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14.jpg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13.jpg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05.jpg 余昌梅 1969年出生于浙江瑞安,199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员。现为浙江画院山水画工作室研究员。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07.jpg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07.jpg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06.jpg 陆国强 1975年11月出生于浙江乌镇,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美术系,结业于何水法中国花鸟画高研班。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员、浙江花鸟画家协会会员。现为浙江画院花鸟画工作室研究员。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08.jpg
http://msb.zjol.com.cn/images/2007-03/10/mszb2007031000016v01b010.jpg
[ 本帖最后由 朝花夕拾 于 2007-3-11 10:11 编辑 ] 漂亮 em1 em1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