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宝堂堂主 发表于 2007-2-14 12:17

以前写的赵字

以前写的赵字

痕迹 发表于 2007-2-14 14:00

em1 em1 好字
请教一下,这个"易"当何解??原意是"变”或“换”的意思吧,可我常常想到的是“不容易”之解,不知妥否??em15

北京老壶 发表于 2007-2-14 14:04

我理解还是变的意思.
学书到理解了这句话算是基础扎实了.

秋蝶 发表于 2007-2-14 14:28

我喜欢赵字,我一直把“易”理解为容易,原来还有变的意思啊em6

痕迹 发表于 2007-2-14 14:43

原帖由 秋蝶 于 2007-2-14 14:28 发表
我喜欢赵字,我一直把“易”理解为容易,原来还有变的意思啊em6
em13 em4

集宝堂堂主 发表于 2007-2-14 15:18

本帖最后由 集宝堂堂主 于 2010-10-18 20:28 编辑

{:1_193:}

痕迹 发表于 2007-2-14 15:35

那么,是不是说书法之道自古以来就有它约定俗成的一套用笔之法,或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笔法技巧方面的精华,这些应该去遵循它而不要轻易去改变它,否则就容易误入岐途??

披褐堂 发表于 2007-2-14 16:10

原帖由 痕迹 于 2007-2-14 15:35 发表
那么,是不是说书法之道自古以来就有它约定俗成的一套用笔之法,或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笔法技巧方面的精华,这些应该去遵循它而不要轻易去改变它,否则就容易误入岐途??
这样理解很正确。“易”在此不当容易讲。
后面还有一句“结字因时相沿(记得准否?20年前写过这段)。。。”这样一起看,意思就明了了。

一阳指 发表于 2007-2-14 16:23

千古不易的易是变的意思,不过痕迹大侠的那种理解倒是很值得玩味!有新意!用笔千古不易我理解是惟中锋运笔千古不变……万变不离其宗》

集宝堂堂主 发表于 2007-2-14 16:41

em14 em14 em14 感谢“痕迹”和“披褐堂 ”两位老师,我又长见识了,以下是我刚从网上找到的一位网友对《兰亭十三跋》解释,不知对不?

       法书,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
       ——(学习)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可以作为书法典范的字,要把用笔放在 首位,同时也必须在结字上用功夫。
       盖结字因时而传,而用笔千古不易
       ——因为结字是沿袭时代发展相流传,然而用笔却是在长远的年代里不能
改变的。
       右军字势,一变古法,其雄秀之气,出自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就拿《兰亭序》来说),右军的字势,把古人的结字方法都改变了,法帖中所呈现的那雄壮秀逸的气势,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所以古往今来的书法家都以它作为师法的最佳范本。
       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
       ——南齐、梁朝期间学习书法的人,(就不如右军),他们在结字上不是不古朴,而是缺乏清秀美丽的气息。
       这有存乎其人,然古发终不可失矣。
       ——这种情况的存在又由于书家各自的文化精神素养不同而有异,然而古 人的结字方法终归是不可丢掉的啊。
       通过以上译文,我们不难发现,赵氏是在拜读了右军的《兰亭序》后,将从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的高度,有感而发,写下这段跋文的。开头短短数语,就揭示了“法书”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告诉了后人学习书法应掌握的原则,可谓提纲携领,要言不烦;接着,他又以“右军”和“齐梁间人”为例证,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在掌握用笔的同时“结字亦须用功”的重要性。
最后感叹,“然古法终不可失矣”,旨在提醒后人,不要一味追求创新而丢掉古法,自我作古,应像右军那样,适古不泥古,变古适今古为今用。跋文充满辨证逻辑思维,令人折服。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揣摩赵氏“用笔千古不易”之本意,是指学习书法应把体现书法客观规律性的“用笔”放在首位,这是千古不易的定律。规律性不能人为的改变,只能在实践中发现并掌握运用。

[ 本帖最后由 集宝堂堂主 于 2007-2-14 16:44 编辑 ]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以前写的赵字